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开展“自制乐器”活动创新音乐教学途径
【作者】 周 莉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因为很多小学原本就对音乐课程的不重视,对于乐器设备的购买较少。由于缺乏对真实乐器的观摩与了解,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好奇心根本就无法从老师枯燥的教学讲解中得到满足,自然就容易失去兴趣。而此时自制乐器的作用就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一改目前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乐器配备不齐全,缺乏课堂乐趣;教材内容不合理,欠缺因地制宜”等问题现状。通过开展乐器自制教学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增强了家长和孩子们的环保及低碳消费意识。
【关键词】 自制乐器;创新
自制简易乐器的内容很广:自制节奏乐器、自制吹奏乐器、自制弹拨乐器,多用于探索、表现、体验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制乐器,创新教学途径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课堂上自寻音源材料,教师们都会习惯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为歌曲伴奏,用于表现音乐。其实,还可以寻找身边的物体:如课桌、书本、玻璃杯等,用以探索、体验音乐的进行、休止、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
二、收集废旧材料制作打击乐器,大大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更增强了学生和家长变废为宝和低碳消费的环保意识。我们收集了奶罐、毛线、小木棍、卡纸、布等废旧材料,奶罐做成了腰鼓,布做成腰鼓的背带,小木棍做成鼓槌,用废旧的毛线和卡纸装饰。我们还收集了易拉罐、铃铛、竹节、矿泉水瓶、铝箔、各种豆子、沙等材料,制作成了响筒、手铃、响板、沙锤、锣等多种打击乐器。
在制作这些乐器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口、手、脑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大大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自从我们的活动开展以来,亲子制作活动成为一项学生喜欢的动手动脑活动,而这些制作需要不同的废旧材料,家长们为了满足自己孩子的需要,平时注意收集一些废旧材料让孩子带到学校来,因此收集废旧材料变成了家长和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经常听到家长说:“我们孩子呀,只要看到一些瓶瓶罐罐,就说:不要扔掉,我要带到学校去做乐器。其实一些环保的常识和道理我们大人都知道,就是有时候忽略或做不到,但是如果这些常识从孩子嘴里说出来,用来提醒自己,那么我真的是会记一辈子,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搜集材料和制作乐器离不开家校的配合,学校应与家庭密切配合,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自制吹奏乐器,多用于探索音乐。例如,用几个啤酒瓶,分别注入不同量的水。注水时,随时测试其音准,以便使其适于乐曲使用的音高。完成后,每个酒瓶由一个学生来吹,大家共同来完成一首乐曲,尤其是用于歌曲的伴奏——吹奏固定低音。又如,将胶泥揉匀,制成一个空心的椭圆形球状,将上部稍稍削平,打上一个吹孔,在其前部在打上几个音孔,晾干后即可成为一个自制的埙。
四、自制弹拨乐器,多用于探索节奏,有时也用于探索韵。例如,用塑料标和橡皮筋制作弹拨乐器。制作方法是:将橡皮筋上下方向套在塑料杯上,再用橡皮筋横向地套在塑料杯上,以便使上下方向的橡皮筋稳固在塑料杯上。使用时,用手指拨动杯门的橡皮筋使其发声。这种乐器常用于歌唱或演奏中拨动各种节奏型。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动学生,引导他们利用家中的废旧物品自己动手制作。如有的学生在空的饮料瓶、易拉罐里面装进沙子或米粒、小豆,做成沙瓶;有的学生用一根铁丝将许多瓶盖串在一起,做成了串铃;有的学生甚至用旧钢条做成了三角铁;还有的学生用竹板做成了响板……学生用他们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即兴伴奏,不仅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学得特别开心,而且在演奏中还能大胆地、别出心裁地使用与众不同的音型进行伴奏,可以说此时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了,有力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依照课本,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可以发出声音的器具材料,将它们利用起来并加以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自制乐器。不仅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时间中来,使其体验到自制乐器的乐趣,同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知识的消化。另外,自制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不仅仅是弥补音乐教学资源缺陷,由于自制乐器的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大自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完全不受学校经济条件状况以及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限制,因此自制乐器是非常值得推而广之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关键词】 自制乐器;创新
自制简易乐器的内容很广:自制节奏乐器、自制吹奏乐器、自制弹拨乐器,多用于探索、表现、体验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制乐器,创新教学途径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课堂上自寻音源材料,教师们都会习惯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为歌曲伴奏,用于表现音乐。其实,还可以寻找身边的物体:如课桌、书本、玻璃杯等,用以探索、体验音乐的进行、休止、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
二、收集废旧材料制作打击乐器,大大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更增强了学生和家长变废为宝和低碳消费的环保意识。我们收集了奶罐、毛线、小木棍、卡纸、布等废旧材料,奶罐做成了腰鼓,布做成腰鼓的背带,小木棍做成鼓槌,用废旧的毛线和卡纸装饰。我们还收集了易拉罐、铃铛、竹节、矿泉水瓶、铝箔、各种豆子、沙等材料,制作成了响筒、手铃、响板、沙锤、锣等多种打击乐器。
在制作这些乐器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口、手、脑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大大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自从我们的活动开展以来,亲子制作活动成为一项学生喜欢的动手动脑活动,而这些制作需要不同的废旧材料,家长们为了满足自己孩子的需要,平时注意收集一些废旧材料让孩子带到学校来,因此收集废旧材料变成了家长和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经常听到家长说:“我们孩子呀,只要看到一些瓶瓶罐罐,就说:不要扔掉,我要带到学校去做乐器。其实一些环保的常识和道理我们大人都知道,就是有时候忽略或做不到,但是如果这些常识从孩子嘴里说出来,用来提醒自己,那么我真的是会记一辈子,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搜集材料和制作乐器离不开家校的配合,学校应与家庭密切配合,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自制吹奏乐器,多用于探索音乐。例如,用几个啤酒瓶,分别注入不同量的水。注水时,随时测试其音准,以便使其适于乐曲使用的音高。完成后,每个酒瓶由一个学生来吹,大家共同来完成一首乐曲,尤其是用于歌曲的伴奏——吹奏固定低音。又如,将胶泥揉匀,制成一个空心的椭圆形球状,将上部稍稍削平,打上一个吹孔,在其前部在打上几个音孔,晾干后即可成为一个自制的埙。
四、自制弹拨乐器,多用于探索节奏,有时也用于探索韵。例如,用塑料标和橡皮筋制作弹拨乐器。制作方法是:将橡皮筋上下方向套在塑料杯上,再用橡皮筋横向地套在塑料杯上,以便使上下方向的橡皮筋稳固在塑料杯上。使用时,用手指拨动杯门的橡皮筋使其发声。这种乐器常用于歌唱或演奏中拨动各种节奏型。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动学生,引导他们利用家中的废旧物品自己动手制作。如有的学生在空的饮料瓶、易拉罐里面装进沙子或米粒、小豆,做成沙瓶;有的学生用一根铁丝将许多瓶盖串在一起,做成了串铃;有的学生甚至用旧钢条做成了三角铁;还有的学生用竹板做成了响板……学生用他们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即兴伴奏,不仅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学得特别开心,而且在演奏中还能大胆地、别出心裁地使用与众不同的音型进行伴奏,可以说此时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了,有力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依照课本,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可以发出声音的器具材料,将它们利用起来并加以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自制乐器。不仅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时间中来,使其体验到自制乐器的乐趣,同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知识的消化。另外,自制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不仅仅是弥补音乐教学资源缺陷,由于自制乐器的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大自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完全不受学校经济条件状况以及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限制,因此自制乐器是非常值得推而广之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