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渗透“立德树人”思想教育
【作者】 农作华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南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思想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和归宿。而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而语文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凸显了其以渗透为主的教学特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的着眼点。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提高学生思想品质教育。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文性;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面对这样一个沉甸甸的重大课题,我们一线学科教师该如何进行开展有效研究呢?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好教学渗透德育方法,这是关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从事二十三年教龄的小学语文教师,我的做法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生朗读训练、学习生字词中、口语交际、阅读文章和习作教学中有机渗透立德树人的思想,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
新课标指出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阅读教学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如教学《西湖》一文时,我先将西湖美景的照片出示在白板上,让学生大饱眼福,接着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录音。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视觉感受到西湖的秀美,想到祖国山山水水的壮美,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悄悄立下了长大后要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雄心壮志。其二,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分析,细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关键字词句中。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我先让学生诵读古诗;再分析理解古诗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对事物观察的方法和写作的方法;最后让学生感受诗中庐山景色的美,受到美的教育;而且让学生明白了一个哲理:对任何事物都要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决不能被其局部或表面现象所迷惑,否则,就会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其三,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渗透德育。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有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如狼牙山五壮士、詹天佑、邓小平、老支书、鲁冰逊、桑娜等。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接触一个个高尚的人物,让他们的思想情感感染熏陶学生。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教师用充满感性的语言对当时的背景、抓住詹天佑的语言、行为、内心活动等进行细细分析,使一个杰出的爱国的、与工人一起共甘共苦的崇高形象跃然纸上。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学生听后说:“詹天佑,真不愧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为中国人争了气!我们要向学习他!”詹天佑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扎根到了学生心坎里。最后,课外延伸,巩固思想。在课内学生学习了文中优秀人物的思想,老师再把自己人生经历中相关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是学生最爱听的,最容易受到感化的。在课再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语文活动,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课外语文活动,既让学生增长了不少知识,开阔了视野,又让学生受到了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等方面的教育,深化了思想;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二、在朗读训练中渗透“立德树人”
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朗读,是以声音为媒介,“以声入情,因声求义”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义,体味课文蕴含的情感,受到思想教育。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因此,我在朗读教学中巧妙地渗透德育。在教学《花之歌》和《三黑和土地》、《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等一系列的现代诗歌时,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懂、读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指导朗读上多下功夫,让学生不仅读美课文,更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保护环境、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教育和熏陶,学生在朗读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真可谓是润物细无声。除了现代诗,古代诗词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渗透德育的途径,通过对诗人及诗歌创作的了解,以及指导古诗词的朗读到学生朗朗上口的背诵,对学生鉴赏古代文化和了解古代历史、文学常识都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古诗词中的名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这些经典美文,争做优雅少年君子。
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
根据如今的学生大多数都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效果,设计了这样一节口语交际,举行一场辩论主题为“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正方为: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反方为: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同学们对网络尤其是手机上的网络游戏本身就特别感兴趣。辩论会上,正反方各抒己见,唇枪舌剑,据理力争,辩论的势力不相上下。从辩论赛中,学生自己阐述的意见和观点中,我们就能明确地认识到网络的利弊在于使用者的用途、目的、时长等一系列因素,也让学生知道了上网要有度,不浏览不健康网页等等相关信息。在辩论赛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正确上网的要求和规则。还比如《意见不同怎么办》、《安慰》等诸如此类的口语交际内容,都能端正学生的行为习惯,礼貌地待人接物,主动地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朋友。
四、在习作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
经研究得出在习作训练中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尤其是在指导学生选材时,对于那些负面的材料,要坚决剔除。让同学都知道了,写作文不仅仅是按要求完成就行,在选材上还要精挑细选,选择有真、善、美内涵的才行。在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鲁冰逊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些课文,不但是训练写观后感、读后感的好内容,而且剧中鲁滨逊的不畏艰险、勇于同恶劣环境作斗争以及汤姆足智多谋、活泼勇敢和富有正义感的意志品质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榜样。
总之,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思想内容和课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崇高形象及寓意深刻的故事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思想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文性;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面对这样一个沉甸甸的重大课题,我们一线学科教师该如何进行开展有效研究呢?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好教学渗透德育方法,这是关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从事二十三年教龄的小学语文教师,我的做法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生朗读训练、学习生字词中、口语交际、阅读文章和习作教学中有机渗透立德树人的思想,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
新课标指出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阅读教学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如教学《西湖》一文时,我先将西湖美景的照片出示在白板上,让学生大饱眼福,接着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录音。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视觉感受到西湖的秀美,想到祖国山山水水的壮美,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悄悄立下了长大后要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雄心壮志。其二,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分析,细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关键字词句中。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我先让学生诵读古诗;再分析理解古诗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对事物观察的方法和写作的方法;最后让学生感受诗中庐山景色的美,受到美的教育;而且让学生明白了一个哲理:对任何事物都要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决不能被其局部或表面现象所迷惑,否则,就会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其三,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渗透德育。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有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如狼牙山五壮士、詹天佑、邓小平、老支书、鲁冰逊、桑娜等。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接触一个个高尚的人物,让他们的思想情感感染熏陶学生。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教师用充满感性的语言对当时的背景、抓住詹天佑的语言、行为、内心活动等进行细细分析,使一个杰出的爱国的、与工人一起共甘共苦的崇高形象跃然纸上。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学生听后说:“詹天佑,真不愧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为中国人争了气!我们要向学习他!”詹天佑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扎根到了学生心坎里。最后,课外延伸,巩固思想。在课内学生学习了文中优秀人物的思想,老师再把自己人生经历中相关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是学生最爱听的,最容易受到感化的。在课再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语文活动,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课外语文活动,既让学生增长了不少知识,开阔了视野,又让学生受到了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等方面的教育,深化了思想;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二、在朗读训练中渗透“立德树人”
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朗读,是以声音为媒介,“以声入情,因声求义”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义,体味课文蕴含的情感,受到思想教育。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因此,我在朗读教学中巧妙地渗透德育。在教学《花之歌》和《三黑和土地》、《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等一系列的现代诗歌时,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懂、读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指导朗读上多下功夫,让学生不仅读美课文,更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保护环境、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教育和熏陶,学生在朗读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真可谓是润物细无声。除了现代诗,古代诗词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渗透德育的途径,通过对诗人及诗歌创作的了解,以及指导古诗词的朗读到学生朗朗上口的背诵,对学生鉴赏古代文化和了解古代历史、文学常识都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古诗词中的名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这些经典美文,争做优雅少年君子。
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
根据如今的学生大多数都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效果,设计了这样一节口语交际,举行一场辩论主题为“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正方为: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反方为: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同学们对网络尤其是手机上的网络游戏本身就特别感兴趣。辩论会上,正反方各抒己见,唇枪舌剑,据理力争,辩论的势力不相上下。从辩论赛中,学生自己阐述的意见和观点中,我们就能明确地认识到网络的利弊在于使用者的用途、目的、时长等一系列因素,也让学生知道了上网要有度,不浏览不健康网页等等相关信息。在辩论赛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正确上网的要求和规则。还比如《意见不同怎么办》、《安慰》等诸如此类的口语交际内容,都能端正学生的行为习惯,礼貌地待人接物,主动地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朋友。
四、在习作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
经研究得出在习作训练中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尤其是在指导学生选材时,对于那些负面的材料,要坚决剔除。让同学都知道了,写作文不仅仅是按要求完成就行,在选材上还要精挑细选,选择有真、善、美内涵的才行。在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鲁冰逊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些课文,不但是训练写观后感、读后感的好内容,而且剧中鲁滨逊的不畏艰险、勇于同恶劣环境作斗争以及汤姆足智多谋、活泼勇敢和富有正义感的意志品质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榜样。
总之,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思想内容和课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崇高形象及寓意深刻的故事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思想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