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马英艳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南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现行新课程标准中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是尤为重要的,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在教材课文中体现出积极的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德育教育提升学科教育效果。为了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将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综合起来,而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主阵地,教师需要在日常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要加强德育渗透的意识,提高德育渗透的能力,提升德育渗透的艺术能力,才得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接下来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进行研究讨论。
  【关键词】 德育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按照不同语文特点,促进各类语文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给合。“人格的唤醒”是教育的核心,教书育人的重中之重是育人,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也一直是全面发展教育口号的首要任务。小学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其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重要作用。小学德育教育还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特别是小学语文课程,使小学生在无形之中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看出,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主阵地。在新的时代,面对新的教育对象,德育教育工作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根本仍然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语文学科知识让小学生们从小建立正确的三观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今天教师们面对的小学生,就好像面对一张张空白的纸张,只有在老师们的耐心培育下,未来他们才会找到正确的方向,写画下他们人生的框架和点睛之笔。
  一、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经常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是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所排的,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是任何事情都会受兴趣的影响,因此在编排教材时体现着时代性、趣味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当然,小学生是不能够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意图,那么小学语文教师能不能够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意图就非常关键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第一件事要能够将教材准确地把握好,将编写者的编排意图充分领悟出,将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在教授的过程中才能使小学生能够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例如,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
  《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用反衬手法写是为了通过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表达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第五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其中是通过引申发挥,让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德育功能。
  二、转变教师角色,发挥情感中介作用 
  《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同时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研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和老师之间互相交流配合,共同学习的过程。 
  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把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中介的作用,注意!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是要在学习中叠加于学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德育发展。小学生是基础学习阶段,对很多东西的认知不客观不彻底,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学习主动性不稳定;因而,教师要淋漓尽致的将情感中介的作用发挥出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抑扬顿挫、生动灵活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想法,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敞开心扉,注意引发他们的情感得到共勉,让学生在语文育教学中感受德育的存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喧宾夺主,德育的渗透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受、去学习,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渗透德育,让语文教学内容和德育充分结合,教师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对语文的学习有着不一样的体会,让小学语文课堂在德育的渗透下更加丰富多彩。
  三、用言传身教感化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自己的教态,“身教重于言传。”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且不断充实更新,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时时率先垂范,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说服学生。比如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真心诚意对待学生自然会换来学生的爱戴,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坦诚待人。这种身教比纯然向学生讲大道理要实效的多。我的具体做法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衣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去
  活动是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语文学科也是一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符合语文学科特色的活动,是增强德育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的教学更加离不开课外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到日常社会生活中。
  在校园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诵比赛、智力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一方面大力丰富孩子们的学科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使孩子们受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教育,产生奋发进取的道德情感。同时,通过趣味运动会等形式还可以让锻炼动手动脑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从更高层次推进教学目的实施,达到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五、总结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更应重视德育教育并有机地加以渗透和结合,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依据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上时时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徐静.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考试周刊, 2017(35).
  [2]郭庆芳 如何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
  [3]白翎,王晓翠.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语文课内外,2018,000(0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