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

【作者】 邓小妹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都乡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伴随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也正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新课改对教师和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初中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职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手段。初中生处在一个叛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对其思想进行有效的引导,就会对他们的发展和成长产生影响。目前,初中阶段存在着过分重视考试及成绩、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实践活动缺乏等问题。本文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重视考试及成绩
  应试教育之下,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教师首要关注的问题,学生也将学习重点全部放在应付考试上,从而忽视了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导致学生的人格出现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以自身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常都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兴趣逐渐降低,教师与学生由于缺乏交流与互动,师生之间的情感存在不和谐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不平衡,对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及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极为不利。
  (二)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教育教学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受重视程度不够,容易被忽略,再加上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导致道德与法治堂教学比较沉闷、无趣,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兴趣。由于初中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他们为了能够考上高中,将学习的重心偏向了考试科目,与此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仍然以课堂灌输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同时也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换位思考,既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教学实践活动缺乏
  (三)教学实践活动缺乏
  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中学更加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旨在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多的是应试教育,是为了使学生在考核中取得更高的分数。因此学校实施的教学活动也大多是理论教学活动,很少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而对于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很难将表面性质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对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也是十分不利的。
  二、解决策略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非常大,学生往往会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心态,喜欢一个老师,相应的就会对他的课也产生好感,讨厌这个老师则恰恰相反,连这门课程也会没了兴趣。我们要抓住学生这种情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效率。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具备充足的知识水平,还应该做到可亲、可敬。保证自己的文化修养水平,教学的基本功要扎实,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行为、语言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其次,我们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在上课时保持激情,具有饱满的精神、亲切的笑容,要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性格、成绩而将他们分为三六九等。我们要在教学中循循善诱,耐心讲解,多加鼓励学生,要提倡师生之间平等相处,鼓励学生多与老师沟通讨论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氛围,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对感兴趣的事物才会付诸行动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只有对事物发生兴趣,才会去探索、才会自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这就需要去引导和加强这种好奇心。一门功课往往是学好了才喜欢,喜欢了会学得更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播放相关的小视频,比如名人故事、奇闻趣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可以适当地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情感,理解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首先,加强对中学生的时政教育。鼓励学生经常关注当前的国际形势及国家的方针政策等。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以社会时事为基础的,将理论知识与社会时政相结合起来,有助于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抓住中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对社会形势、社会时政进行分析讲解,避免学生对政治时事的排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次,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应积极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经常走入社会,使中学生对理论知识能够进行深层次的了解。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未来。学校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学校应该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课这个便利的宣传先进思想和主流文化的平台,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闫桂琴:《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出版,2010。
  [2]《有效教学的基本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3]袁园: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以上海闸北区为例[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3(2) 
  [4]伍先平:论社会环境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