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周氏雪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南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人们往往认为,青少年时代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而比较重视中学和大学的德育教育而忽视小学中的德育教育,认为无关紧要,可有可无。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的。青年时期无疑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这一重要时期。往往有它的前伸和后延。小学时期的德育教育、少年时代良好道德观念的树立,正是为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德育教育,为青年时代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打基础、做铺垫。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中的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承的,要求决不能截然分开,忽视和放松小学德育教育是不正确的、有害的。在小学语文的教材当中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以小学语文教学为分析对象,分析这一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及要求,以期为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及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一、引言
  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小学语文教材摘入的素材有着很大的德育价值。但是就目前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深入剖析文章的德育价值,只知道一味地让学生认识生字、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无法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先进思想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中来,进而提升学生情感、品质、品德,提升学生的审美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渗透德育,可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识,使学生主动去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结合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之间的结合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有着重要的作用,老师需要分析新时代背景之下德育教育的新内容、新标准和新要求,了解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的各类细节要素,关注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及应用要求,坚持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抓住这一学科教学中的重点以及难点,通过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印象以及理解。
  (一)通过课文内的事物和人物,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教材是小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教材当中有很多文章描述优良事物和优秀人物的课文,教师可以从课文当中的知识来作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基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课文是他们每天都要接触的,课文的内容对他们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的教学开展来提高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认识,以及对道德素质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使学生不仅能在课文当中学到语文知识,还能学习到课文当中优秀的人和事物的优良作风。教师在教授课文时,要让学生融入到课文中去,让他们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渐在学习课文当中学习优秀人物和事物的优良品格,严格对待自己。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以历史背景为切入点,给学生去了解当时的历史原因,为什么一座被称为“奇迹”的万园之园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让学生先了解圆明园被毁灭之前的样子: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里面不仅有宏伟的建筑、风景名胜,还有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学生在领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后也对圆明园产生了憧憬,教师在引出这么伟大的景观我们却再也见不到了,让学生思考: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不掉的又是什么?再让学生联系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抢劫一空,之后,为了销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从而引出学生的爱国情怀。再让学生了解就是因为当时国家的落后才会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启发学生“少年强则国强”,引导他们要努力学生,只有自己变强大了,祖国才能强大,祖国强大才不会受这种屈辱。
  (二)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一味的讲解课文,而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记录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的学习,这就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无法充分地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想象和思考,长此以往,只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而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借助沟通交流的方式,将德育教育理念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频繁。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和学习情况,然后对教材方案进行及时的优化和调整。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语文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小视频来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充分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将看过小视频后的感想大胆地说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看法,然后再进行课堂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不仅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也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通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需要利用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有关思想道德教学的元素,顺水推舟,对其进行利用,使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可以变成给学生提高良好德育教育的机会。比如在完成《桂林山水》这篇文章的学习后,老师指导学生依据这些步骤参加到课堂的实践活动中来 :首先,以《桂林山水》这篇文章中优美的景色实现激趣的引入 :桂林山水是这样的壮美多娇,我国景色优美的山水正等着我们一个一个地去欣赏,并且这样的美景其实就在自己身边,也就是自己的故乡,同学们能够跟随家长到外地去旅游,也能够前往家乡的旅游景点去一览美景。其次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在欣赏完优美景色之后的感悟,同时指导学生由“我眼中的美景”作为题目进行写作。最后,指导学生按照自己写的作文完成配画,一起协作完成一本关于“我眼中的美景”为题目的优质作文本。如此一来,能够更好地带领学生开展一场美景游览活动,使学生在欣赏国家壮丽山河的美景时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来说,其教学地位和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地位是相同的。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借助教材文本和课后作业来更好地将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无缝整合,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够更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不断地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杨燕 .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J]. 学周刊 , 2017(28):55-56.
  [2] 施春惠 .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J]. 中国校外教育,2015(8):77.
  [3]张润清.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3( 3) :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