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探索

【作者】 周金亭;王丽鹏

【机构】 山东省寿光市文家街道文家中学 ;山东省寿光市文家街道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不依常现和课本知识的局限,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概况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能够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某一历史过程作出全面的、独到的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初中历史;发散思维;探索

  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就是从史实生发开去,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中的思维定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扩散的思维能力。因此,历史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培养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思维能力的直接动力。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故而,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活跃思维、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兴趣成为其学习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力,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其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发挥到最佳状态。在笔者教非毕业班的时候,要求学生及时了解国外、国内大事,并作好摘记。这样,历史课教学就逐步实现了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贴近我们现实生活,从而初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二、诱导发散思,鼓励独创精神,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解答。它是同一来源材料以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使人的思维趋向灵活多样,富于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和核心,是人创造力的主要源泉。因此,历史教师要鼓励初中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要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驰骋自由想象的过程中生成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失败是成功之母”,要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学会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在不断经历错误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勇于思考的学习品质,从而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有时在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时,还要鼓励他们不要囿于教科书上的观点,应大胆假设,勇于质疑,敢于提出全新的观点然后再寻找史实,设法求证。形象地说,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流畅性是呈线形的,变通性则是呈辐射状的,至于独创性,它是变通性和流畅性的目的,是发散思维的归结点;一个学生一旦具备了思维的变通性,再在变通的每一个方向具有思维的流畅性,那么独创性是水到渠成的事。由此可见,变通性是发散思维最本质的特性。
  三、利用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中随机应变,不为习惯性思维束缚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集中思维与顺向思维而言,突破传统的常规思维方法。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既掌握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得出新的见解,有助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克服思维定势,转换视角,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并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让学生经过分析思考,灵活运用所给条件解决问题,提供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的机械式的学习方法。这样,初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四、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是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引导初中学生的思维向新的方向或多个方向探索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更顺利地向新的方向发散,向更多的方向发散,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次要鼓励多样性和首创性,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讨论气氛,培养学生能够提出非凡性、独创性、新颖性的见解,消除学生在发现自己以及别人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偏离常规以后感到的不安。通过角色的转变,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培养了初中学生如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夯实“双基”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总是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石”。一般来说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正确,能力发展水平就越高;而能力越高,则吸取、掌握知识的能力就越强,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每一个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要“于细微之处练功夫”,持之以恒、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夯实“双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培养初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需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抓住每一个机会,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得他们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使他们会广泛联想,学会幅射,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思考和解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