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抓住质疑时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作者】 邹 琴

【机构】 四川省峨眉山市九里镇第一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所谓学生课堂质疑能力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问能解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以问题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抓住课堂教学中质疑时机来培养。下面就谈谈我的看法。
  一、抓课题导入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几句话,可作用真不小,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新知和旧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把握课题导入这个时机,运用复习旧知识,根据新课内容采用谜语、故事、游戏、实验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对新课课题产生疑问与探究兴趣,这种质疑导入法又叫设置悬念法。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总是对新奇、新颖、不平常的现象和事物感兴趣。所以我们设计新课导人时,就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己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我认为采取设置悬念法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好办法。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是这样做的:板书课题时,用红色粉笔故意把“和”写的大点,让学生读课题,说自己的发现。当学生发现教师特别强调“和”字后,我便顺势从课题的“和”字分析,说明将相以前不和,紧接着问学生此时就不想知道什么吗?于是学生的问题便出来了: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以前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了呢?这样一来,就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为主动解决问题提供了契机。
  二、抓重点句中关键词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是学生重温课文主要内容和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而抓住句中关键词或词组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不同主题单元有着具体的细致要求。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目标中有这样一条要求:学习本组课文,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教材的编制者还专门在《金色的鱼钩》这篇阅读课文的课前导学中设计了这一要求: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于是,我又抓住理解句子含义这个教学契机,让学生通过质疑来提高自己的质疑能力。
  【案例】《金色的鱼钩》教学片段:
  师:老班长牺牲后,“我”是以什么方式缅怀他的呢?请同学们认真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边读边用笔勾画出含义深刻的一句话。
  生:自由读并勾画。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句子:在这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请同学们找出句子中重点词或词组。
  生:“红锈的鱼钩”、“金色的光芒”
  师:“在红锈的鱼钩“金色的光芒”十个字下标上红点。
  生:读。
  师:面对自己找出的重点词,你定有疑问吧?
  生:鱼钩为什么长满红锈?
  生:红锈的鱼钩指的是什么?
  生:长满红锈的鱼钩为什么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生:这句话放在课文末尾一定有什么特殊意义吧?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多好呀,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质疑再次默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读、交流。
  师: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1:长满红锈的鱼钩是指老班长用缝衣针烧红了弯成的鱼钩。
  生2:金色的光芒是因为作者看到鱼钩就想起老班长钓鱼、咽鱼骨头、扒野菜……的感人故事。
  生3、生4、、、、、、
  师:同学们理解得多深啊。是啊因为鱼钩记录了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以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因为鱼钩凝结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伟大思想,所以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既点明了中心又照应了课题。
  生:带着对老班长的崇敬之情读句子。
  通过学生抓重点句中关键词的质疑,既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又回顾了课文主要内容,还体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这也充分证明了我们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交流、探讨等其他能力。语文教学就应该运用问题的张力,进行综合能力训练。
  三、从文章表达方法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独具一格的表达方法,我认为进入中高年级以后就应该让学生了解、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指导学生把学到的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长期训练下去,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就掌握了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写出(下转第80页)(上接第81页)的文章一定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丰富。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中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一要求。根据这一教学要求,我在教学中抓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个教学时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在完成《再见了,亲人》这一课后第3题(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当孩子们了解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些亲人为志愿军付出那么多以后,指导孩子们再次通过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去感受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时,先让他们读每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再读最后一句话,看看有什么发现?把自己的发现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考考大家。一会儿,孩子们的小手举起来了。有的问:每段开头这句话是什么句?它有什么作用?有的问:最后一句是什么句?它表达了什么?有的问:这三个自然段为什么要用同样的句式开头、结尾呢?孩子们的问题喷涌而出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课堂注入了无限活力。
  这个案例充分证明了让学生学会质疑并不难,只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有意识的渗透、引导与小结,就能让学生把握质疑方法。
  四、从课后留疑、拓展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找到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做到这点,最好的教学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解决问题后,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当课文学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调动学生生活积淀,利用方法迁移,优化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生长点,引领学生进行课后质疑。例如:教学《自然之道》讲完课文在拓展延伸时,我向学生质疑:除了文中的自然之道,生活中还有哪些“自然之道”?我们应怎样探索和利用生活中的自然之道?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课后“解疑中再起疑、质疑、解疑”的循环过程中积累作文素材,享受其中的乐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时机不胜枚举,我们教师只有抓住课堂教学中质疑时机,逐步地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才会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效,才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