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方 针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南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数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以及它在社会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数学的学习能训练人的思维,完善人的个性品格。
第一,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特点。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教学。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小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如: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数学之德育,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理性精神,又可以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比如,通过数学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思想立场和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数学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变得精神丰富和道德高尚.
第三,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之一,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为完成知识教学及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发明者及发明过程的介绍。如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的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上千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二、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如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就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如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善于挖掘教材,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才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陶冶出学生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中善于组织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最灵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与课堂教育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一些思想性强和教育性强的应用情境,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
在每节数学课教学中渗透点滴德育教育。《认识时间》一课时,教师设计安排一个小故事:明明小朋友的一天时间安排表,让学生讨论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使学生得到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教育。新教材的情境图中,故事丰富多彩,在适当的时候合理利用情境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渗透了思想教育。
《利息》教学以后,我们设计让学生回家后整理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的课外作业。通过完成作业,学生能认识到把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要分类处理好,逐步养成良好的储蓄和不乱花钱的习惯,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数学知识,又可以提高自理能力。
《百分数的应用》是一堂经典的老课,怎样上出新意,可从学生的兴趣方面入手进行素材的全新重组,合学生的“胃口”,让他们有探究的欲望。老师在上完新知识后,设计了这样一题综合练习。计算姚明的投篮命中率,题目中告诉学生姚明所投中的个数,投篮总数,求投篮命中率。这是一题比较枯燥的练习,但学生因为喜欢和崇拜姚明,他们对这个问题有着很强的欲望去解决。所以,我发现在日常的课堂中,注入一些富有教育意义、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将更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数学教师的榜样作用,“润物细无声”
教师不论从自身的形象以及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学生一往情深的爱在某种意义上(下转第84页)(上接第85页)表现为高尚的师德,这种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的具体化。这种师爱一旦让学生体会到,就会“亲其师”,并且“信其道”;教师有了这种爱,在教学中就能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就能注意、尊重和赏识每一个学生,就可能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的罗森塔尔效应。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格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在学生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德育的示范性,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是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各项活动之中。坚持“德育为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基本理念,让教育回归本质,切实解决“只教书不育人”的问题,实现知识、能力培养与价值培养的有机统一。
总之,数学教育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德育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寓于教学过程之中,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数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以及它在社会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数学的学习能训练人的思维,完善人的个性品格。
第一,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特点。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教学。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小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如: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数学之德育,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理性精神,又可以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比如,通过数学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思想立场和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数学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变得精神丰富和道德高尚.
第三,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之一,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为完成知识教学及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发明者及发明过程的介绍。如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的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上千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二、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如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就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如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善于挖掘教材,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才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陶冶出学生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中善于组织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最灵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与课堂教育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一些思想性强和教育性强的应用情境,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
在每节数学课教学中渗透点滴德育教育。《认识时间》一课时,教师设计安排一个小故事:明明小朋友的一天时间安排表,让学生讨论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使学生得到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教育。新教材的情境图中,故事丰富多彩,在适当的时候合理利用情境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渗透了思想教育。
《利息》教学以后,我们设计让学生回家后整理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的课外作业。通过完成作业,学生能认识到把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要分类处理好,逐步养成良好的储蓄和不乱花钱的习惯,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数学知识,又可以提高自理能力。
《百分数的应用》是一堂经典的老课,怎样上出新意,可从学生的兴趣方面入手进行素材的全新重组,合学生的“胃口”,让他们有探究的欲望。老师在上完新知识后,设计了这样一题综合练习。计算姚明的投篮命中率,题目中告诉学生姚明所投中的个数,投篮总数,求投篮命中率。这是一题比较枯燥的练习,但学生因为喜欢和崇拜姚明,他们对这个问题有着很强的欲望去解决。所以,我发现在日常的课堂中,注入一些富有教育意义、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将更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数学教师的榜样作用,“润物细无声”
教师不论从自身的形象以及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学生一往情深的爱在某种意义上(下转第84页)(上接第85页)表现为高尚的师德,这种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的具体化。这种师爱一旦让学生体会到,就会“亲其师”,并且“信其道”;教师有了这种爱,在教学中就能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就能注意、尊重和赏识每一个学生,就可能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的罗森塔尔效应。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格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在学生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德育的示范性,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是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各项活动之中。坚持“德育为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基本理念,让教育回归本质,切实解决“只教书不育人”的问题,实现知识、能力培养与价值培养的有机统一。
总之,数学教育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德育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寓于教学过程之中,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