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何高欣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合乡栋英村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借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的东风,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已经全面推进,即使是偏居桂西南一隅的那坡县也用上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农村小学教师终于抛弃了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如果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我们却不充分利用它,那我们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近几年,感谢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使我有幸观摩了许多个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课例。观摩之后,我深深被高科技的高效率所折服,庆幸自己有生之年也能用上多媒体为山区农村学生授课。我非常赞同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这样做不仅仅是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彻底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性和僵化模式,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极其优越的条件。抛弃粉笔和黑板,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使之水乳交融般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贯穿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同时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革命性的创新,意义将十分深远。
  不过,随着观摩次数的不断增加,我发现有的语文教师太过于依赖多媒体,忽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书声琅琅的传统课堂已经远离了我们,取而代之的是没完没了的视频、图片欣赏。窃以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语感需要反复诵读课文而获得。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断加深,最终文章的精髓就会融入学生的认知之中,成为他们一种技能。人们把学习文化俗称为读书,可见“读”对于掌握知识的重要性。语文教学是永远离不开诵读的,离开了诵读,语文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是,现如今视频和图片等等取代了诵读,这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初心。本人认为,抛弃了诵读的语文课堂,一定不是正常的课堂。
  我感觉,小学语文教学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先前还是使用粉笔加黑板的时候,教师不善于讲解,就让学生整堂课朗读,甚至要求学生把每一篇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诵读似乎是一种土得掉渣的教学方式,因此自从有了多媒体之后,我们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就不再给学生干苦差事了,而是给学生播放视频、音乐或是展示图片,让“学习”轻松活泼起来。多媒体真是好东西,不像写粉笔字那么费力不讨好。遥控器一摁,“视觉盛宴”或是“听觉盛宴”立即闪现。一个教师执教《猫》,竟然花了近10分钟为学生展示几十幅猫的图片,猫咪的萌态的确可爱,学生们都啧啧赞叹。一个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与其说是语文教学课,倒不如说是动画片欣赏课,因为一堂课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让学生观看狐狸和乌鸦斗智斗勇的动画。设身处地想一下,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头脑中只有图像和画面,记不住课文的只言片语,一丝一毫的语感也培养不起来,对课文的深层含义更是摸不着边儿。这样的“融合”,我觉得倒不如没有多媒体的好。
  虽然语文学科非常有必要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但是信息技术充其量不过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绝对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息技术是教师讲解演示的辅助工具。教师利用多媒体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和音乐等等功能,发挥其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文字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对一些艰深的句子往往理解不了、领会不深。信息技术被引入语文课堂之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声、象并茂的特点,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如果课文提到长城、大海、雪山、熊猫等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加以展示,使学生对这些东西有一个感性认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曾经观摩一节七年级语文课,教师讲授的课文是《斑羚飞渡》。学生对描写斑羚成功飞渡的文字理解不好,教师就用动画片来展示,使学生一下就弄懂了斑羚是如何成双成对地互相配合的,原本高深而难以理解的文字变得直观形象起来。小学课文《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动画感极强,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形象直观。不过,观看动画片的时间只能占用极少的教学时间,必须合理而又适度,绝对不能喧宾夺主。
  其次,信息技术是教师布置随堂练习的辅助工具。教师们私下谈论,多媒体课的效率远远高于粉笔课,一堂多媒体课相当于过去三、四堂粉笔课的课堂容量。多媒体课的课堂效率之所以高效,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其布置随堂练习非常方便。过去教师布置随堂练习,在黑板上一笔一划板书,非常费力费时。教师把练习板书出来之后,一个个提问学生,学生一个个回答,课堂教学节奏缓慢迟滞。从教师布置练习到学生回答完毕,占去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自从有了信息技术之后,教师课前就做好随堂练习的课件,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进度展示出来,十分便捷。学生不用一个个回答,而是可以同时把答案发送到屏幕上,然后教师抓住要点进行点评,大大节省了时间。在执教《狼和小羊》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很容易地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激起学生热烈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节奏十分明快:①狼三次发问时的神态各是怎样的?(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认识狼的丑态);②在一来一往三次对话中,哪些词句最能表现狼凶恶和蛮不讲理的性格;③哪些词表现了羊善良柔弱的性格?(让学生围绕关键语句仔细品读感悟,为下一步学习做准备)。三个问题一个接一个抛出,省去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加上已经推行参与式教学,每当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就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宝贵的教学时间得以充分利用。这种时候,信息技术只是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使用它仅仅就是为了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利用过程中,它没有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没有歪曲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利用对语文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弊,是十分恰当的。
  再次,信息技术是学生相互协作的辅助工具。参与式教学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借助多媒体,这种互动比任何以往更为活跃,效果更好。现在的参与式课堂教学,其程序大致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发布成果─信息反馈”。传统的语文课堂,由于教师只能提问少部分学生,或是学生各自完成书面作业然后上交,因此学生之间很难互相分享学习成果。有了信息技术之后,在“成果发布”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所有小组、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在屏幕上,全班同学都可以分享,从而使学生之间互动性大大增强。我曾经观摩过一堂作文片段练习课,全班40多名学生的作品一下子就全部展示在屏幕上,然后师生们一起一一赏析,教师对写得精彩的作品予以特别点评。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在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加大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以信息技术作为“沟通交际工具”,“交互性学习”的语文教学方式终于成型,可以说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借助信息技术这个辅助工具,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学会共同进步,这种学习方式就是“交互性学习”
  综上所述,不管信息技术如何与语文学科深度融合,它也仅仅是辅助工具或手段而已,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用“视觉盛宴”或者“听觉盛宴”替代文字感知。语文教学,语言和文字就是肥沃的土壤,要想取得学习的丰收就必须深耕它,“深读文本”的教学模式永不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