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提高“课堂讨论效果”

【作者】 杨国振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那桑村完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堂讨论是促进学生主体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起课堂,用于引导学生投入自我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为了了解我校教师是如何组织课堂讨论,效果如何,本人特对本校三至六年级的课堂讨论进行了观察,了解在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为便更好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
  一、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
  讨论是指学生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真理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手段。课堂讨论的组织形式一般可以分为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根据观察,四个班级的集体讨论参与率为:三年级4 人,占16%;四年级7人,占20%;五年级3人,占12.5%;六年级3人,占9%。在四人小组的讨论中,一般只有3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而讨论热烈的小组中也只有50%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更低,往往处于冷场的情况。而在同桌两人的讨论中,能就重要问题展开热烈、深入讨论的就更少。原因有三:(一)教师提问后,马上让学生交流,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处在观众的地位,不能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二)教师所提的问题不具有讨论性、思考性和开发性。(三)没有把握好讨论的时机。
  2、讨论不充分,不深入。
  讨论问题时学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问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在教学课堂集体讨论中,很多教师的着眼点是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是怎样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说白了就是教师只考虑怎样用学生的嘴来说出教师心中的问题,所以往往只有几个尖子生参与形式主义的讨论,教师则一步步诱导学生进入预先设计好的“圈套”,甚至情急之下,帮助学生说出最终答案。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话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二是在小组讨论中,由于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往往讨论尚未完成甚至还未充分展开就被教师中止,草草收场,抵制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讨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是在时教师为了顺利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怕学生把话题岔开,对学生思维上的束缚很多,学生思维的自由度极低。有时,有的学生因为对问题的看法或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思而遭到教师的指责和嘲弄,使学生不敢提出不同的问题,不敢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不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也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3、小组讨论的组织力低。
  小组讨论时,有些成绩好的学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不听取困难生的意见,更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意识。而有些中等生,特别是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没有信息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就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讨论达不到讨论的目的,反而浪费学习的时间。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分析,要提高课堂的参与率,让学生充分、深入地参与讨论,提高讨论的有效性,本人提出几点建议。
  1、明确讨论的目的。
  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举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交流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应着眼学生的发展,把讨论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发慌的有效手段,绝不能把讨论当作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装饰,或当作“改进”课堂教学的一张标签。
  2、努力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让人人参与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不能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的全过程,即使学生的意见和提出的问题错误,甚至荒谬,我们也不能指责和嘲弄,而应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学生特别是学习上的困难生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3、重视讨论的组织和指导。
  要坚持不懈地教给学生小组讨论的方法,其中包括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自己的意见讲清楚,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同时注意分组的科学性,把性别、成绩、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编成一组,并选一能力相当强的学生任组长,负责小组的组织讨论,促进全体的参与,使讨论能有序有效地进行。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模型、图片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实际操作中进行讨论。
  4、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和讨论时间。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整理,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时间不足,往往只有少许优等生才有发言 的机会,而大多数学生则来不及思考,问题提出后,应给学生创造必要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思维的时间,才可能有创新的机会。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让学生马上回答,避免填空式提问,改变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台阶式提问。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意境,让学生有充足的认识知识和构建知识结构的时间,这样,学生讨论、交流出来的结果才具有创造性和新颖性。
  5、精心设计讨论题。
  讨论题应具有目的性,讨论的内容应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或针对学生产生的疑点以及学生极易错误和混淆的内容;问题应具有参与性,讨论题应含层次性,使各类知识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讨论题的适度性,讨论既要依据所学到的知识水平,又应有一定的难度,既不是易如反掌,也不能可望而不可及。
  只有这样,讨论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才级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