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认知语言学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史正晓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虎台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鉴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高度一致,认知语言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是可能和必要的。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对词汇背后的理据进行解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词汇的隐喻机制,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分析新词的认知机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系统分析文本中的概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思辨性认知阅读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系统比较中英文概念,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认知动机;隐喻能力
一、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背景
认知语言学的起源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的前提。认知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认知科学的第二代,与第一代认知科学相反。第一门认知科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在客观认知哲学的基础上。意义被认为是外部世界的内在表达。符号与外部世界相对应,通过与外部事物相对应而获得意义。认知科学的第二代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认知是无意识的;思考是隐喻性的。可见,认知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语言与认知的不可分性。
二、认知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可能性
1、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流派,而是研究语言的方法和视角。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掌握心理学、脑科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最新进展的学科。认知语言学主要由认知语法(如结构语法、语法解释、注意突出等)和认知语义学(如分类、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框架语义学、意象图式、理想认知)两部分组成。
2、虽然国内外对第二语言习得或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正如Andrea Taylor(2008)所指出的,确定语言教学基本原则的关键是了解语言和名称的性质和结构。语言的概念。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如解释、概念隐喻和分类,体现了基于使用的语言的本质。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意象图式、原型和多义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语言意义建构与人类认知体验的互动关系。根据对“什么是语言”、“如何学习语言”和“主体在认知中的作用”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现代外语教学方法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类: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行动主义。积极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Richards和Rodgers,2014年)。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语言是认知发展的工具。学习发生在个人、工具和活动的相互作用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社会、文化、心理学、交际和功能相互作用。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的概念与社会建构学习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注意类别、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认知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1、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耗时低效、知识分散、死记硬背、学生“知而不知”等。作为语言结构的基础和语言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只有研究语言的语义结构,探索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才能支持英语教学。
2、与以往的语言学理论相比,认知语言学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语言动机和更具体的语义解释。例如,在教家具、椅子、摇杆等单词时,应多注意基本单词的教学,而其他班级单词,如家具、摇杆等,应放回原处。这种教学方法更符合记忆和学习规律的特点。例如,在解释一个词的多义时,强调一个词的多义意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语义网络,因为基本意义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猜测不熟悉的多义词的隐喻意义,帮助他们进入长期记忆。总之,我们需要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转化为学习者能够理解的可获取的学科知识,形成一个学科知识网络,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习者用一半的努力获得两倍的结果,这也是英语的关键所在。
四、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建议
(一)我认为,为了更好地将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六点:
1、解释单词和短语背后的基本原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解释词汇知识和句法知识,还要解释其背后的认知动机,使枯燥的教学有趣生动。
2、注意词汇的隐喻机制,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在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和海曼的“交际能力”之后,丹西(1993)提出了“隐喻能力”的概念。隐喻是人们掌握一门语言的重要标志。
3、分析了新词的认知机制,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英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新词层出不穷。英语新词的形成一般涉及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概念整合等认知机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析新词的认知机制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例如,新单词cyberturf是两个心理空间的集成,一个赛马场和一个计算机网络。
4、系统分析课文中的概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英语阅读课上,学生不仅要分析单词和句子,还要分析课文中关键词所表达的核心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战略的角度理解文本的主题,并从上到下融会贯通。
5.培养思辨性认知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英语中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相同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区分意义的情感色彩,区分意义的褒贬,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能力。
6.系统比较中英文概念,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对中英文某一主题的概念体系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最终达到英语的多维目标。 本期教学目标内容及考试框架和强化期末考试学业成就测试三种手段保障内容变量的实现,构成以学生英语学习全过程为指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二)鼓励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具有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是广大学生的共同愿望。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其提出具体的要求。针对学生英语基础差的情况,及早训练学生开口的能力,使他们养成靠耳朵吸收,用嘴巴巩固的习惯,不要光靠眼睛去学英语。并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英语广播电台,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角,营造一个学用英语的环境,弥补课内教学之不足,尤其是听、说方面之不足,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处在英语交际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习得,不断提高英语运用技能。
(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P.Corder)强调指出: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有外部因素,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这个内部因素。多数学生强烈的“证书型动机”(通过CET-4考试是他们获得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但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差极大,一部分学生对通过CET-4信心不足,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因而我常采取分层次教学法,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行等级目标管理。对基础差的学生多关心,多帮助,多组织适应他们能力水平的教学活动,让他们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结语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与外语教学紧密相关的学科,用应用语言学理论指导教学,能使语言教学这门“艺术”具有更多的“科学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比如,2002级化学教育专业39人中目前已通过CET-4的15人,通过率38.5%,这在我校是极少见的。对我来说,用应用语言学理论指导教学,才刚刚开始,今后还要坚持下去,努力让应用语言学在指导外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usubel,D.P.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 [M].New York:Rinehart and Winston,1968.
[2]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认知动机;隐喻能力
一、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背景
认知语言学的起源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的前提。认知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认知科学的第二代,与第一代认知科学相反。第一门认知科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在客观认知哲学的基础上。意义被认为是外部世界的内在表达。符号与外部世界相对应,通过与外部事物相对应而获得意义。认知科学的第二代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认知是无意识的;思考是隐喻性的。可见,认知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语言与认知的不可分性。
二、认知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可能性
1、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流派,而是研究语言的方法和视角。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掌握心理学、脑科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最新进展的学科。认知语言学主要由认知语法(如结构语法、语法解释、注意突出等)和认知语义学(如分类、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框架语义学、意象图式、理想认知)两部分组成。
2、虽然国内外对第二语言习得或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正如Andrea Taylor(2008)所指出的,确定语言教学基本原则的关键是了解语言和名称的性质和结构。语言的概念。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如解释、概念隐喻和分类,体现了基于使用的语言的本质。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意象图式、原型和多义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语言意义建构与人类认知体验的互动关系。根据对“什么是语言”、“如何学习语言”和“主体在认知中的作用”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现代外语教学方法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类: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行动主义。积极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Richards和Rodgers,2014年)。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语言是认知发展的工具。学习发生在个人、工具和活动的相互作用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社会、文化、心理学、交际和功能相互作用。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的概念与社会建构学习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注意类别、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认知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1、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耗时低效、知识分散、死记硬背、学生“知而不知”等。作为语言结构的基础和语言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只有研究语言的语义结构,探索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才能支持英语教学。
2、与以往的语言学理论相比,认知语言学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语言动机和更具体的语义解释。例如,在教家具、椅子、摇杆等单词时,应多注意基本单词的教学,而其他班级单词,如家具、摇杆等,应放回原处。这种教学方法更符合记忆和学习规律的特点。例如,在解释一个词的多义时,强调一个词的多义意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语义网络,因为基本意义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猜测不熟悉的多义词的隐喻意义,帮助他们进入长期记忆。总之,我们需要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转化为学习者能够理解的可获取的学科知识,形成一个学科知识网络,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习者用一半的努力获得两倍的结果,这也是英语的关键所在。
四、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建议
(一)我认为,为了更好地将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六点:
1、解释单词和短语背后的基本原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解释词汇知识和句法知识,还要解释其背后的认知动机,使枯燥的教学有趣生动。
2、注意词汇的隐喻机制,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在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和海曼的“交际能力”之后,丹西(1993)提出了“隐喻能力”的概念。隐喻是人们掌握一门语言的重要标志。
3、分析了新词的认知机制,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英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新词层出不穷。英语新词的形成一般涉及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概念整合等认知机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析新词的认知机制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例如,新单词cyberturf是两个心理空间的集成,一个赛马场和一个计算机网络。
4、系统分析课文中的概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英语阅读课上,学生不仅要分析单词和句子,还要分析课文中关键词所表达的核心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战略的角度理解文本的主题,并从上到下融会贯通。
5.培养思辨性认知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英语中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相同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区分意义的情感色彩,区分意义的褒贬,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能力。
6.系统比较中英文概念,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对中英文某一主题的概念体系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最终达到英语的多维目标。 本期教学目标内容及考试框架和强化期末考试学业成就测试三种手段保障内容变量的实现,构成以学生英语学习全过程为指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二)鼓励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具有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是广大学生的共同愿望。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其提出具体的要求。针对学生英语基础差的情况,及早训练学生开口的能力,使他们养成靠耳朵吸收,用嘴巴巩固的习惯,不要光靠眼睛去学英语。并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英语广播电台,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角,营造一个学用英语的环境,弥补课内教学之不足,尤其是听、说方面之不足,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处在英语交际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习得,不断提高英语运用技能。
(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P.Corder)强调指出: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有外部因素,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这个内部因素。多数学生强烈的“证书型动机”(通过CET-4考试是他们获得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但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差极大,一部分学生对通过CET-4信心不足,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因而我常采取分层次教学法,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行等级目标管理。对基础差的学生多关心,多帮助,多组织适应他们能力水平的教学活动,让他们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结语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与外语教学紧密相关的学科,用应用语言学理论指导教学,能使语言教学这门“艺术”具有更多的“科学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比如,2002级化学教育专业39人中目前已通过CET-4的15人,通过率38.5%,这在我校是极少见的。对我来说,用应用语言学理论指导教学,才刚刚开始,今后还要坚持下去,努力让应用语言学在指导外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usubel,D.P.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 [M].New York:Rinehart and Winston,1968.
[2]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