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 苏 虹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根据外铄论者洛克的“白板”说,幼儿头脑是人生的“空白”期,什么观念和知识都没有,大人教什么就是什么,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机。也是因为幼儿的头脑的“空白”,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我们要用最简单的言行,不要高深的理论。主要是多陪伴小孩,现身垂范,经过长久的正确的“涂色”,幼儿洁白的心灵将被我们涂上精美的颜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 培养;正确的言行;良好的行为

  论述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的问题,古今中外有好多教育名家都有研究和论述。比如中国古代的荀子,近代的叶圣陶;国外的夸美纽斯、洛克、杜威等等,特别是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他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本身没有什么内容,可以任人涂抹。洛克的这一发现和论述,对指导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特别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普遍的真理要结合实际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我们是少数民族山区的农村幼儿教育工作者,儿童的父母们文化基础薄弱,再加上外出务工,出现了留守儿童,现在开始出现了留守幼儿了。面对特定地区,面对特定的群体,面对社会的新现象,我们要依据哲学家们的儿童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原理,同时,结合我区的特殊情况,对症下药,才能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上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就依据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普遍原理及我区教育教学实践,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家访中现身垂范,感染幼儿父母品行习惯。
  由于外出务工,隔代教养,“爱幼”变成“溺爱”,这就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问题学生较多;而空巢老人得不到孙辈应有的尊重,这是个特例,其实还有好多其他德行的问题,也就是说民族地区农村的中小学生良好生活品行的养成教育任重而道远。基于以上两点,我把培养良好生活品行习惯放在首位来研究。现在我就依据我多年在民族地区农村一线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始阐述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的具体策略。
  我的具体做法就是多家访,在家访中现身垂范,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德行习惯。我为什么要用家访的形式?又为什么在家访时进行现身垂范?这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地理、人文、生活等条件去综合研究的。其具体的做法如下:
  1.家访中现身垂范做法的理由。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虽然多处于山区,居住分散,交通、通信多不方便,但是农村学校管辖的范围小,多为一乡或一村,最远的山寨子离学校约15公里。再加上“脱贫攻坚”的道路建设,基本上水泥路到家门口,这样从交通角度来论家访是可行的,也是便利的。其次,农村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多是由于父母忙于工作,不能有效的管教引起,要矫正就必须从家访开始。
  2. 家访中现身垂范做法的理论。
  刚才我说过,研究特殊的对象,也要遵循一般原理,只是在养成教育中要对症下药。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普遍性的理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太多的道理都不如“身正”的一次示范。而这个示范要放到家访时进行,这是“对症下药”。首先,农村的学生文化底子薄,在校基本都是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德行素养顾及较少,而周末时间家访正好弥补德行教育的不足,是很好的时机。其次,农村外出务工多,留守儿童多,家访能给他们带去的不仅仅是教育,更是浓浓的情感,可以填补学生心灵的失落感。再次,农村留守儿童多为爷爷奶奶教养,隔代的亲情过于浓烈而溺爱,老师家访可以用教育人的理智现场纠正这些不足。最后,学生有“向师性”,老师是至理的化身,老师家访,展示言行都跟爷爷奶奶一样,学生就坚信,平时爷爷奶奶的教育是对的。这从理论的角度来讲,家访的形式是正确可行的。
  3. 家访中现身垂范做法具体实践操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这里就用实例来阐述。有个学生很老实,但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穿戴很不卫生,且不合时宜,这样生活品行是怎么形成的呢?我决定用家访方式来了解。经家访,了解到该生是留守儿童,每年只有春节时见父母一面,其他时间就是爷爷奶奶带教养,老人家很爱孙子,吃饭穿衣洗衣均为老人替做,这样到学校就无从下手,洗衣的是肯定不懂了,甚至是衣服穿反也不懂怎么办,碗筷脏了也不懂擦洗。这样学生跟他讲理没有用,“告状”更没有用,因为形成这种状态是爷爷奶奶造成的,他根本不怕爷爷奶奶,父母又不在身边。我的具体处理是家访中从打饭开始示范,打五个人的饭,第一碗是我打,第二碗是他打,第三碗有是我打,这样轮流,一个满足了学生的向师性,同时,又能满足儿童的游戏心理,在“打饭游戏”中完成,现身垂范。培养他洗衣服也是游戏,搓得三下以上,奖一颗糖;有时还跟他比赛搓,故意动作慢,让他赢,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当然家访现身垂范要讲究时间,一般时间隔约两个星期,这样频率老师做得到,又顺应了塞宾浩斯的记忆原理,有利于学生习惯的养成。经过一个学期的家访示范和游戏等活动,这个学生变得爱卫生,爱做家务,生活能自理,人也变得活泼、礼貌,可以说是变好了。
  这看起来是个特例,其实是有普遍性。我教的五年级(只一个班),有40个学生,生活难自理、不懂礼貌、抽烟、捣乱课堂等品行问题的学生10个,经过一年的家访纠正,有8个能变好,占80%,2个得到进步,可见这个做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成教育是行之有效的。
  二、与学生坐在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学生,有良好学习习惯的是少数,我教的五年级(只有一个班),学生人数为40人,爱好学习并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只有15人,占37.5%,也就是说有62.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缺陷。对这些有缺陷的学生,学习方面养成教育就是“与学生坐在一起”,这个做法说的简单,实际是要讲究一定策略的,不然时间和精力都不足。我的具体策略就是把学生分类,一是有能力学习,但总是东动西挪,静不下来的,没有耐心的(我班有这样5个);二是接受能力慢的,必须静下心来慢慢领会才学得的(我班有8人);三是接受能力快,但忘记也快的(我班有12人)。针对以上三种情况,我就采取三种“坐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第一种情况的学生实际很聪明,只要纠正他们的多动症就可以了,方法一、是从动画片里的大耳朵图图妈妈找到灵感,也就是寻找他们最怕的人,不如:有的怕老爸,我每回要跟他“坐一起”做作业,我就带他到办公室,打开他老爸的视频,我说了一些鼓励话,其他教育话由他老爸来说。方法二、寻找他们佩服的老师,这就“借用”那个老师来辅导。这两个方法都有点麻烦,所以做起来要依据哲学“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依据这个原理,初初时要密集,多次强迫的纠正积累,变成量变的自觉纠正,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种情况的学生,他们理解慢,但是他们很有耐心,他们不吵闹。跟他们“坐在一起学习”实际就是平时做作业时,多走到他们身边,见他们举棋不定时启发一下。还有这类学生不要讲太多的理论,讲得直一点,他们多擅长形象思维,害怕抽象思维。我们通过形象思维量的积累,达到抽象思维的自然产生。
  第三类学生,是临界于“读书懂的学生”。这类学生教学的时候,他们理解很快,但是课后给他们自己做作业就错漏百出,如写字少一笔、计算数学少一个符号、算物理时把单位弄错等等。从心里学上来说,他们学习过程中,没有遵照德国心理学家塞宾浩斯的“记忆曲线”,没得及时复习,或复习时没有把握时间点。我跟他们“坐在一起学习”,我就是跟踪他们的学习进度,比如2019年4月12日,数学教了反比例函数,我就把它记下来,给他们一张纸条;4月14日,必须找15分钟来复习反比例函数;4月17日,又必须找10分钟来算四五题的发比例函数。这样做就是按照塞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在适当的时间段及时复习,记忆就得到加强了。提醒他们一年,他们就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这类学生马上上升为“读书懂的学生”。
  事实证明,“与学生坐在一起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效果也是很好的。
  三、以榜样力量,培养上进的思想习惯
  这个问题,好像跟“现身垂范”重复,其实不重复,“现身垂范”是老师、家长等普通教育人员做的,而这里是用名人的成功例子来激发学生的思想,让他们的思想变得上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原来相对落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积累和“精准扶贫”的推进,他们的生活条件和质量都得到进步,但是他们的思想有些方面并不进步,特别懵懂的中小学生更是进取不足。怎么改变这种现状?我就是“以榜样力量”来培养他们。这个操作很简单,方法一、是每个星期给他们看发生在大都市的正能量新闻,给他们见城市的样貌,有向往感。又给他们见好人好事,心向善的冲动。方法二、是假期拜托他们父母带他们到他们做工的城市,给学生亲身体验与乡村的不同,而改变思想。方法三、是拿一些潮流名人的成长历史给他们看。比如,他们爱唱歌,就用降央卓玛由一个背背篓的搬砖女孩变成歌手;云朵是洗碗妹经努力变成可以上春晚的歌手;刀郎有街头卖唱的小伙变成作曲家歌唱家。还可以由他们喜爱的音乐界到画界的齐白石;科学界的爱因斯坦;革命家的贺龙等等。有时也用现实生活的一些成功人士,对他们也有榜样教育。
  经过长期的努力,学生从这些由穷人变名人的奋斗 历程,产生上进的冲动和做法,形成上进的思想。又结合学生的品行、学习等习惯的养成教育,效果是很明显的。
  这个课题,我主要从生活品行、良好的学习、上进的思想三方面的养成教育进行研究论述,是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有很强针对性和可行性。当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养成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还会出现新的内容和研究策略,以后,我将与时俱进,继续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第87页德国心理学家“塞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人民教育出版社
  [3]美国化学老师伯尔曼和萨姆的“翻转课堂”,网络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