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作者】 刘东威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质,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在个性得到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学校体育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营造具有创新特色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活泼地发展。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因此,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我国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体育教学
学生个性发展特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主要包括自我认识和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其次是学生性格发展的特征:学生性格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化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最后是学生人生观发展的特征:从学生人生观的形成过程看,是一个主动的、激烈的、复杂、日趋成熟的过程。学校体育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系统,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根本特征,区别于学校教育中德育、智育过程。它主要是从身体锻炼的角度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有各层次、级别,如年级、班级、成绩、目标等。不同的层次按照系统的要求,去完成各自的任务。按系统论的原理,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体系有整体性、层次性和优序性等基本特征,当然,不得与德育、智育相割裂。从满足个体发展的角度讲,学生有要求和参与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权利,也有必须承担并参与体育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义务。因此,在体育课教学、课余锻炼中有就更有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充分、自由地的发展广大空间。
三、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因为个性属社会属性,它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从社会发展的纵向观点来看,个性的发展与人类创造力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良好的个性发展最佳特征之一就是人类独有的创造力的发展。由此可见,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从个性的形成过程来看,发展健康的个性是十分必要的。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是一种富有高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个性发展的不和谐,必然导致某种不健康的个性,必然会呈现出心理和生理上的病态来。可见,个性发展的先天因素固然十分重要,但后天的培养教育,及环境的影响起作决定作用。从体育教学的对象来说,体育教学所面对的是身心交融的人体,而连接人体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纽带是人的心理。个性发展和体育教学都是以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为基础的,两因素能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求发展,这应是体育教学的功能和目标之一。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性与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行为活动之中。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没有像其它学科那样,被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教学环境内,而是拥有较为广阔的教学环境。在这个较为广阔的地天里,学生可以尽情地游戏、运动、学习,思维活动和机体活动紧密结合,个性也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机体运动对人个性的塑造起着长久的、稳定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学生的机体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身体活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官的刺激,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并在机体上反复感觉,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正常的交往活动,可以得到师生的尊重,能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增强自信和自尊,使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四、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
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要明确地把发展学生个性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项主要任务。首先教师要摆正发展学生个性在体育教学中的位置,要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入手,使教学目标和发展个性的任务都得以完成。其次,要充分了解所教授学生的个性,如:合群、好动、胆大、不合群、不好动、胆小等。对于这些表现,教师应认真思考、精心施教,才能有效发展他们的个性。再次,有意识、有目的地强化学生的心理,对他们的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达到良好状态,以满足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和增强体质的需要。最后,营造一个融洽的体育教学环境。应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要多选择生动有趣,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
2. 用教师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所传授的教学内容,而且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感染力,能使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去发展自己的个性。
3. 要使体育的教学效果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得到统一。在体育教学中应按学生的个性分班、分组,将个性相近的学生编在一起进行教学。譬如:兴趣分组法,按照学生的兴趣选择组成学习小组,教师的组织安排,可以更好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也可以合理掌握课的运动量,使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发展个性。
4. 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个性教育的指向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势利导,塑造其积极的个性品质。如:对胆汁质的学生,在个性教育中,应着重培养其豪放、勇敢的个性品质,防止高傲、任性、粗暴等不良表现;对多血质的学生,应着力培养热情、自信、机智的个性特征,并养成专一、克服困难的精神;对抑郁质的学生,应着力培养机警和细致等个性品质,防止忧虑和自卑等不良表现。
总之,树立体育课程全新的教学理念既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也对一线体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这种特殊形式在体育课教学、体育训练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充分、自由地发展,发挥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个性品质,同时重视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发展学生个性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分析,注意加强学生思想中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创造性等方面的个性的发展,注意引导学生对思想中消极的、落后的、自私的、不健康的个性加以改正和克服,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因此,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我国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体育教学
学生个性发展特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主要包括自我认识和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其次是学生性格发展的特征:学生性格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化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最后是学生人生观发展的特征:从学生人生观的形成过程看,是一个主动的、激烈的、复杂、日趋成熟的过程。学校体育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系统,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根本特征,区别于学校教育中德育、智育过程。它主要是从身体锻炼的角度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有各层次、级别,如年级、班级、成绩、目标等。不同的层次按照系统的要求,去完成各自的任务。按系统论的原理,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体系有整体性、层次性和优序性等基本特征,当然,不得与德育、智育相割裂。从满足个体发展的角度讲,学生有要求和参与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权利,也有必须承担并参与体育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义务。因此,在体育课教学、课余锻炼中有就更有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充分、自由地的发展广大空间。
三、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因为个性属社会属性,它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从社会发展的纵向观点来看,个性的发展与人类创造力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良好的个性发展最佳特征之一就是人类独有的创造力的发展。由此可见,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从个性的形成过程来看,发展健康的个性是十分必要的。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是一种富有高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个性发展的不和谐,必然导致某种不健康的个性,必然会呈现出心理和生理上的病态来。可见,个性发展的先天因素固然十分重要,但后天的培养教育,及环境的影响起作决定作用。从体育教学的对象来说,体育教学所面对的是身心交融的人体,而连接人体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纽带是人的心理。个性发展和体育教学都是以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为基础的,两因素能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求发展,这应是体育教学的功能和目标之一。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性与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行为活动之中。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没有像其它学科那样,被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教学环境内,而是拥有较为广阔的教学环境。在这个较为广阔的地天里,学生可以尽情地游戏、运动、学习,思维活动和机体活动紧密结合,个性也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机体运动对人个性的塑造起着长久的、稳定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学生的机体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身体活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官的刺激,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并在机体上反复感觉,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正常的交往活动,可以得到师生的尊重,能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增强自信和自尊,使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四、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
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要明确地把发展学生个性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项主要任务。首先教师要摆正发展学生个性在体育教学中的位置,要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入手,使教学目标和发展个性的任务都得以完成。其次,要充分了解所教授学生的个性,如:合群、好动、胆大、不合群、不好动、胆小等。对于这些表现,教师应认真思考、精心施教,才能有效发展他们的个性。再次,有意识、有目的地强化学生的心理,对他们的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达到良好状态,以满足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和增强体质的需要。最后,营造一个融洽的体育教学环境。应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要多选择生动有趣,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
2. 用教师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所传授的教学内容,而且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感染力,能使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去发展自己的个性。
3. 要使体育的教学效果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得到统一。在体育教学中应按学生的个性分班、分组,将个性相近的学生编在一起进行教学。譬如:兴趣分组法,按照学生的兴趣选择组成学习小组,教师的组织安排,可以更好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也可以合理掌握课的运动量,使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发展个性。
4. 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个性教育的指向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势利导,塑造其积极的个性品质。如:对胆汁质的学生,在个性教育中,应着重培养其豪放、勇敢的个性品质,防止高傲、任性、粗暴等不良表现;对多血质的学生,应着力培养热情、自信、机智的个性特征,并养成专一、克服困难的精神;对抑郁质的学生,应着力培养机警和细致等个性品质,防止忧虑和自卑等不良表现。
总之,树立体育课程全新的教学理念既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也对一线体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这种特殊形式在体育课教学、体育训练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充分、自由地发展,发挥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个性品质,同时重视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发展学生个性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分析,注意加强学生思想中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创造性等方面的个性的发展,注意引导学生对思想中消极的、落后的、自私的、不健康的个性加以改正和克服,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