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作者】 唐应群
【机构】 四川省峨眉山市九里镇第一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入手,结合了现行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现状,从创设优美情境,挖掘教材文本,重视朗读教学,放飞想象,引入信息技术,深入体验生活六个方面,浅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关键词】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渗透
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美学观念、美学方法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品味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小学语文中语言的节奏韵律、文字结构的对称均衡,及其词汇语言上的生动优美、逻辑思维的严密准确,无一不彰显着语文学科的艺术魅力和美感,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那么如何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创设优美情境,渗透审美教育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生动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达到深化教材理解,发展生理机能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教材中蕴藏有大量而丰富的“美”,创设具有美感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发现“美”、观察“美”、体验“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绪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创设优美的情境,营造具有美感的意境呢?创设审美意境的方法多种多样,考虑到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理解能力不高等客观因素,在创设审美情境时最好借助于能够触摸、感受的实物,比如说,可以利用课文相关联的实物,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欣赏。另外,还可以引入音乐,发挥乐曲的熏陶、陶冶作用,或采用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等等,多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审美情绪,唤醒学生的审美欲望。
二、挖掘教材文本,渗透审美教育
教材文本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教具,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大量优美,极具美感的篇章文本。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文本中蕴藏的美学元素,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沿着教材去寻找美、挖掘美、品味美和感受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其对“美”的领悟和感受,直接关系着审美教育的成效。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教师必须全面解读教材,内化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美素,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小学语文教材的美主要表现在自然景色美和语言韵律美,自然景色的美是一种具有灵动的,赋予生命力的美;语言韵律美巧用了文字组合、节奏起伏变化的规律,是一种具有风格和变换的美。因此,老师在挖掘教材文本中所蕴藏的美素,可以从自然景色美和语言韵律美两方面入手,深入教材,专研教材。
三、重视朗读教学,渗透审美教育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品味语言美、节奏美,培养学生美感的重要手段。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透过文字升华作者浓厚的情感和思想,还能够带给学生语言表达、节奏韵律上的美感。汉语博大精深、优美动人,具有细腻、准确、隽永和深刻等特征,通过朗读、品读等一系列活动,有利于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凝练,感受艺术形象的多姿多彩,体会作者情感表达的热情洋溢,对培养学生审美情绪,激发学生审美欲望有着很大的裨益。小学生控制能力不强,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长时间的朗读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枯燥等情绪,因此,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可播放或宁静或舒缓的配乐,让学生跟随音调的起伏,踏着乐曲的节拍,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体会朗读带来的乐趣、美感。
四、放飞想象,渗透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一门艺术性活动,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放飞想象,品味意境,促进学生审美认识上的飞跃。意境是作者情感与描写景物融为一体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小学语文中所选用的教材、文本都以一定的意境为依托。要想让学生领会到作者笔下的意境,紧靠老师一味的讲解、灌输是不可能实现的,唯有插上想象的翅膀,以作者的情感思维为左,描绘的景物为右,左右的结合统一,才能在意境中实现审美水平的提升。比如说,在“荷花”的教学中,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欣赏了荷叶、荷花等形态美后,就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挥想象,把自己看似成为一朵穿着白色衣裳,沐浴着阳光,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的荷花,由此领会作者笔下荷花飘逸、舒适的意境。发挥想象,将学生置于美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品味、体验意境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五、引入信息技术,渗透审美教育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多媒体教学、微课等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黑白式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机,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兼备、动静结合的多彩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多彩和展现方式直观有效等特点,是渗透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入信息技术,将文本教材中所描写的风景、人物等,转换为一幅幅色彩鲜艳、能动会变的图片,将抽象的文字语言变换为生动饱满画面,带给学生视觉冲击,促进学生眼球一亮快感滋生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引入信息技术,将作者笔下的冬景与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及其冰天雪地等场景对比,引导学生去欣赏绵绵白雪,琼枝玉叶,粉装玉砌,浩然一色的冬日世界,启发学生对美景的向往和憧憬。
六、深入体验生活,渗透审美教育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教学中,必须要有‘美’的存在,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课堂教学所涉及到的“美”短暂而有限,要想切实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小学生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的能力,扩充课堂教学空间,深入体验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了。语文来源于生活,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从生活中挖掘语文的艺术魅力,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深入自然。大自然犹如一首曲,每个音符都带有动听的音律,每个音节都带有欢快的节奏,每个音段都带有柔美和安适,似水中的游鱼自由愉快,似空中的飞鸟,自由自在。而春、夏、秋、冬中的大自然各有千秋,美不胜收。因此,引领学生深入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携手一起去看一看书本中所描绘的自然奇观、四季美景,更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审美的情趣。
七、结语
语文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艺术性,将美育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实现德育、智育和美育的有机统一,方可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小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观念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实施审美教育,教师要不断加强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学习,从写好一手字,将一口标准普通话等细节做起,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方法、习惯。
参考文献:
[1] 杨萍. 审美教育应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J]. 考试(教研). 2011(04)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渗透
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美学观念、美学方法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品味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小学语文中语言的节奏韵律、文字结构的对称均衡,及其词汇语言上的生动优美、逻辑思维的严密准确,无一不彰显着语文学科的艺术魅力和美感,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那么如何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创设优美情境,渗透审美教育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生动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达到深化教材理解,发展生理机能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教材中蕴藏有大量而丰富的“美”,创设具有美感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发现“美”、观察“美”、体验“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绪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创设优美的情境,营造具有美感的意境呢?创设审美意境的方法多种多样,考虑到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理解能力不高等客观因素,在创设审美情境时最好借助于能够触摸、感受的实物,比如说,可以利用课文相关联的实物,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欣赏。另外,还可以引入音乐,发挥乐曲的熏陶、陶冶作用,或采用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等等,多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审美情绪,唤醒学生的审美欲望。
二、挖掘教材文本,渗透审美教育
教材文本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教具,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大量优美,极具美感的篇章文本。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文本中蕴藏的美学元素,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沿着教材去寻找美、挖掘美、品味美和感受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其对“美”的领悟和感受,直接关系着审美教育的成效。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教师必须全面解读教材,内化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美素,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小学语文教材的美主要表现在自然景色美和语言韵律美,自然景色的美是一种具有灵动的,赋予生命力的美;语言韵律美巧用了文字组合、节奏起伏变化的规律,是一种具有风格和变换的美。因此,老师在挖掘教材文本中所蕴藏的美素,可以从自然景色美和语言韵律美两方面入手,深入教材,专研教材。
三、重视朗读教学,渗透审美教育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品味语言美、节奏美,培养学生美感的重要手段。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透过文字升华作者浓厚的情感和思想,还能够带给学生语言表达、节奏韵律上的美感。汉语博大精深、优美动人,具有细腻、准确、隽永和深刻等特征,通过朗读、品读等一系列活动,有利于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凝练,感受艺术形象的多姿多彩,体会作者情感表达的热情洋溢,对培养学生审美情绪,激发学生审美欲望有着很大的裨益。小学生控制能力不强,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长时间的朗读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枯燥等情绪,因此,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可播放或宁静或舒缓的配乐,让学生跟随音调的起伏,踏着乐曲的节拍,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体会朗读带来的乐趣、美感。
四、放飞想象,渗透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一门艺术性活动,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放飞想象,品味意境,促进学生审美认识上的飞跃。意境是作者情感与描写景物融为一体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小学语文中所选用的教材、文本都以一定的意境为依托。要想让学生领会到作者笔下的意境,紧靠老师一味的讲解、灌输是不可能实现的,唯有插上想象的翅膀,以作者的情感思维为左,描绘的景物为右,左右的结合统一,才能在意境中实现审美水平的提升。比如说,在“荷花”的教学中,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欣赏了荷叶、荷花等形态美后,就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挥想象,把自己看似成为一朵穿着白色衣裳,沐浴着阳光,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的荷花,由此领会作者笔下荷花飘逸、舒适的意境。发挥想象,将学生置于美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品味、体验意境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五、引入信息技术,渗透审美教育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多媒体教学、微课等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黑白式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机,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兼备、动静结合的多彩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多彩和展现方式直观有效等特点,是渗透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入信息技术,将文本教材中所描写的风景、人物等,转换为一幅幅色彩鲜艳、能动会变的图片,将抽象的文字语言变换为生动饱满画面,带给学生视觉冲击,促进学生眼球一亮快感滋生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引入信息技术,将作者笔下的冬景与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及其冰天雪地等场景对比,引导学生去欣赏绵绵白雪,琼枝玉叶,粉装玉砌,浩然一色的冬日世界,启发学生对美景的向往和憧憬。
六、深入体验生活,渗透审美教育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教学中,必须要有‘美’的存在,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课堂教学所涉及到的“美”短暂而有限,要想切实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小学生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的能力,扩充课堂教学空间,深入体验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了。语文来源于生活,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从生活中挖掘语文的艺术魅力,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深入自然。大自然犹如一首曲,每个音符都带有动听的音律,每个音节都带有欢快的节奏,每个音段都带有柔美和安适,似水中的游鱼自由愉快,似空中的飞鸟,自由自在。而春、夏、秋、冬中的大自然各有千秋,美不胜收。因此,引领学生深入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携手一起去看一看书本中所描绘的自然奇观、四季美景,更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审美的情趣。
七、结语
语文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艺术性,将美育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实现德育、智育和美育的有机统一,方可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小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观念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实施审美教育,教师要不断加强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学习,从写好一手字,将一口标准普通话等细节做起,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方法、习惯。
参考文献:
[1] 杨萍. 审美教育应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J]. 考试(教研). 2011(04)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