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核心素养进课堂
【作者】 杨 朔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姚坪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初识核心素养,不知所云。后来走上三尺讲台,拜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后,我才略懂一二。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即精华所在,我们都知道,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地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他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他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他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取决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厉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教育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而作为青年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我,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为培养国之栋梁而不断努力。
作为一线教师,我也一直努力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中,在我看来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德即品格,才即能力。例如在课堂中认真听课,在班级中团结同学,在生活中尊师敬长等等,都是一种品格,能力不仅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这些学习必备能力外,也包括学习之外的东西。例如“高分低能”的现象,这就是只关注知识,而忽视了能力,培养出来的“书呆子”,很多这样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交际能力很差。所以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也生活,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活学活用,那么学习之外的能力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就随之生长出来了。那么为了让学生具有这些能力,我将自己的做法做了总结,与大家交流一二。
让孩子亲历教学过程,在教学只有让学生亲历过程,才能促进对知识的的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经验世界,让新的知识回到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的教学现象,回到“经验”才是理解数学的有效方法。
例如学生在低年级学习了看图计算,5个苹果加6个苹果等于11个苹果,此时的苹果是图像,这个经验就可以利用到四年级学习乘法分配律中,例如在计算127×73+127×27时,很多学生在做应用题时可以理解2个算式的联系,但是到简便计算时却无从下手,那我们就可以把算式中相同的数127看做苹果,73个苹果加上27个苹果学生就可以理解了,是100个苹果,这个苹果就是127.
让枯燥的知识变成孩子所爱。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他的喜好会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那么如何让孩子爱上数学?这个问题让我很苦恼,但是在一次外出学习中我听了情感数学专家郭莉老师的课后,让我的感触很深。整堂课氛围很轻松,老师教的开心,学生学的开心,她的情感投入是真心流露,让在坐的每一位老师都为之动容。灿烂的笑容,温柔的话语,亲昵的动作,言语之间是一个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她对于孩子即是朋友亦是良师。即便是第一次接触,离别时学生也是依依不舍的道别。
郭莉老师对于情感教学做了很好的阐述,让学生爱上数学,首先要让学生爱上老师。作为老师应该关注儿童的立场,创造一个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其一是情感,用愉悦的情感影响学生,贯穿于课堂,营造良好好的课堂氛围;其二是让学,让学生主动学习,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小老师”,把黑板让给学生,让学生区板书,把角色让给学生,让学生做数学课堂的主人;其三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约定底线,惩奖分明,以各种方法激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更多的给与关注。其次要让学生爱上课堂,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材料,引领儿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自由地在数学世界里探索。培养儿童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让冰冷的数学变得火热起来。可以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让数学课堂变得真实性,趣味性,具有挑战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四才是爱上数学,把数学精神融入教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之美,数学符号、公式的简洁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方法的技巧美;数学形体的对称美;数学习题的趣味美……
让教学由难化简。学习就是为了让一件事情变得简单,因而教学就应该简单点,回归知识的本质,数学的价值就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学习的知识也是越来越抽象,学生越来越难懂,如何让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可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让知识回归本质。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但是举一反三的前提是能让学生举三反一,通过多个例子,寻找共同点,发现规律并验证规律,达到举三反一的效果,从而构建数学模型,运用模型的效果。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也让学生认识到了知识的本质。
课程标准中也对模型思想做了基本的阐述,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让反思成为常态。在教学中我也不断反观自身,与优秀教师相比,我缺少了什么呢?
缺少了一份激情。作为年轻人,我在工作中缺少激情,在面对学生时缺少激情,过分的冷静使课堂过于平淡。
缺少了一份执着。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份的付出就会有一份的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专家教授们对工作充满热情,休息时间仍然在不断的思考,而我们对待工作总是三分钟的热度,坚持不了几天。
缺少了一些反思。平日总是抱怨工作太累太乏味,每天忙的脚不沾地,却不知自己已经陷入了一种简单的循环往复中。路走多了,实际却并没有走出很远,自身的素质并没有得到长足发展。
还缺少了一种学习的态度。外出观摩学习时,我常常为他们举手投足贱流露的真情而感动。他们的睿智和从容来时于平日的千锤百炼,来至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来时于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他们从未停止过学习,一直在不断的更新完善自己。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是教师自身修炼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会影响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给与学生信任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进步的必备条件,我们必须在反思中扬长避短,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就应该勤于学习,不断反思,应积极参与到教学的研究中去,不做旁观者,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应该带着满腔的激情走上讲台,面对学生,用爱心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一起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即精华所在,我们都知道,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地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他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他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他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取决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厉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教育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而作为青年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我,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为培养国之栋梁而不断努力。
作为一线教师,我也一直努力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中,在我看来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德即品格,才即能力。例如在课堂中认真听课,在班级中团结同学,在生活中尊师敬长等等,都是一种品格,能力不仅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这些学习必备能力外,也包括学习之外的东西。例如“高分低能”的现象,这就是只关注知识,而忽视了能力,培养出来的“书呆子”,很多这样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交际能力很差。所以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也生活,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活学活用,那么学习之外的能力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就随之生长出来了。那么为了让学生具有这些能力,我将自己的做法做了总结,与大家交流一二。
让孩子亲历教学过程,在教学只有让学生亲历过程,才能促进对知识的的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经验世界,让新的知识回到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的教学现象,回到“经验”才是理解数学的有效方法。
例如学生在低年级学习了看图计算,5个苹果加6个苹果等于11个苹果,此时的苹果是图像,这个经验就可以利用到四年级学习乘法分配律中,例如在计算127×73+127×27时,很多学生在做应用题时可以理解2个算式的联系,但是到简便计算时却无从下手,那我们就可以把算式中相同的数127看做苹果,73个苹果加上27个苹果学生就可以理解了,是100个苹果,这个苹果就是127.
让枯燥的知识变成孩子所爱。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他的喜好会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那么如何让孩子爱上数学?这个问题让我很苦恼,但是在一次外出学习中我听了情感数学专家郭莉老师的课后,让我的感触很深。整堂课氛围很轻松,老师教的开心,学生学的开心,她的情感投入是真心流露,让在坐的每一位老师都为之动容。灿烂的笑容,温柔的话语,亲昵的动作,言语之间是一个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她对于孩子即是朋友亦是良师。即便是第一次接触,离别时学生也是依依不舍的道别。
郭莉老师对于情感教学做了很好的阐述,让学生爱上数学,首先要让学生爱上老师。作为老师应该关注儿童的立场,创造一个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其一是情感,用愉悦的情感影响学生,贯穿于课堂,营造良好好的课堂氛围;其二是让学,让学生主动学习,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小老师”,把黑板让给学生,让学生区板书,把角色让给学生,让学生做数学课堂的主人;其三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约定底线,惩奖分明,以各种方法激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更多的给与关注。其次要让学生爱上课堂,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材料,引领儿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自由地在数学世界里探索。培养儿童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让冰冷的数学变得火热起来。可以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让数学课堂变得真实性,趣味性,具有挑战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四才是爱上数学,把数学精神融入教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之美,数学符号、公式的简洁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方法的技巧美;数学形体的对称美;数学习题的趣味美……
让教学由难化简。学习就是为了让一件事情变得简单,因而教学就应该简单点,回归知识的本质,数学的价值就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学习的知识也是越来越抽象,学生越来越难懂,如何让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可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让知识回归本质。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但是举一反三的前提是能让学生举三反一,通过多个例子,寻找共同点,发现规律并验证规律,达到举三反一的效果,从而构建数学模型,运用模型的效果。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也让学生认识到了知识的本质。
课程标准中也对模型思想做了基本的阐述,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让反思成为常态。在教学中我也不断反观自身,与优秀教师相比,我缺少了什么呢?
缺少了一份激情。作为年轻人,我在工作中缺少激情,在面对学生时缺少激情,过分的冷静使课堂过于平淡。
缺少了一份执着。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份的付出就会有一份的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专家教授们对工作充满热情,休息时间仍然在不断的思考,而我们对待工作总是三分钟的热度,坚持不了几天。
缺少了一些反思。平日总是抱怨工作太累太乏味,每天忙的脚不沾地,却不知自己已经陷入了一种简单的循环往复中。路走多了,实际却并没有走出很远,自身的素质并没有得到长足发展。
还缺少了一种学习的态度。外出观摩学习时,我常常为他们举手投足贱流露的真情而感动。他们的睿智和从容来时于平日的千锤百炼,来至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来时于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他们从未停止过学习,一直在不断的更新完善自己。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是教师自身修炼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会影响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给与学生信任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进步的必备条件,我们必须在反思中扬长避短,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就应该勤于学习,不断反思,应积极参与到教学的研究中去,不做旁观者,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应该带着满腔的激情走上讲台,面对学生,用爱心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一起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