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思考

【作者】 王玉华

【机构】 江西省上饶德兴市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美术鉴赏”部分的内容要求之一为:“知道中外美术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风格、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发展的大体脉络。”
  结合教学实践,也应加强对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把作品放在美术史的发展过程中去,才能对作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通过鉴赏学习,奠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判断、会选择的审美素养基础。
  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审美态度,做出的艺术判断、选择,以及这种判断和选择所体现出的艺术趣味倾向,正是一个人的文化审美修养的具体表现。美术鉴赏教学,正是力求通过课程教学,养成、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眼界与素养,给他们奠定受用终生的美术素养基础。
  通过视觉审美,塑造学生热爱祖国、了解世界的人文情怀。
  美术鉴赏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经典艺术品的鉴赏、研讨,帮助学生超越个体的局限而站到更高的艺术审美层面去感受生命价值、民族历史、人类文明,以形象直观的艺术经验塑造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情感、精神气质;以丰富多彩的人类艺术成果滋养学生的心灵生活、文化胸襟、世界眼界,以实现通过视觉审美提升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文化鉴别能力的育人目标。
  通过视觉形式感受、表达教育,提升通过形象的想象、交流与创造能力。
  美术鉴赏围绕人类视觉经验的创造、演变线索的学习;围绕艺术造型、色彩、形式的感受与鉴别;围绕艺术品审美韵味的文化品位,创意与形式等的体悟与理解,增强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增强通过形象,形式进行想象、交流、创造的能力。(是现代文化生存与创造性生活所必备的)
  美术鉴赏的育人功能与“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素养的联系最为直接。
  “美术鉴赏”是“美术表现”与“创意实践”素养这两个更多地表现为美术实践活动的审美态度和视觉敏感素养的基础。核心素养下的美术鉴赏教学:
  一、注重整体观念的培养
  学会整体感受作品的形式、主题、趣味、气韵和艺术家的气质和艺术手法特点;学会感受作品整体效果与局部细节的分寸关系处理手法……
  最基础、最重要的审美判断素养。美术鉴赏教学的难点。
  通过有效的教学教学情境设计、任务驱动学习、艺术活动形式来提高学生对审美对象整体的观察力、对艺术作品中诸要素间关系的艺术效果判断力。
  核心素养下的美术鉴赏教学——
  二、注重视觉观察能力,利用图像的形象、形式进行信息和创意的表达能力的提高
  借助图像,人们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信息,也能表达思想和情感。审美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在审美体验中,同样一件作品,具有不同艺术素养水平的人会产生不同的鉴赏体验。知道多少、积累多少→看出多少、感受多少。(审美教育是审美判断的形成关键)在美术鉴赏课中,学生通过有目的的和循序渐进的反复学习、讨论、体验的鉴赏过程,逐步形成对视觉形象、色彩和形式感的整体感受力、视觉敏感性、审美判断力,使他们相较于没有受过相应教育的人,具有更好的视觉敏感与艺术素养。
  三、注重美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艺术语言的感受、理解
  学习美术史论、美术知识和形式原理,了解美术作品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和手法运用,与传统、与时代发生艺术审美意趣。有效地把美术史与美术基础知识学习、艺术的创造特点、形式原理有机结合起来。
  长久地保留感受、理解实物形象和关系的习惯于敏感;保持着接受、探索新事物的开放性要求;保持着喜欢多角度思考或跨界思考的想象力。(现代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外艺术教师探索不息的基础课题)
  核心素养下的美术鉴赏教学——
  四、强调在文化理解的层次上鉴赏艺术
  视觉上→对美术文化、与自然、与生活世界、与民族传统的理解上→审美的“文化理解”
  一幅画所说的何止千言万语。”——库尔特·科塔尓斯基
  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对这“千言万语”的文化理解与融合联想,需要教师具有更好的人文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去解读、引导、唤起。
  核心素养下的美术鉴赏教学——
  五、加大本土美术文化教学内容的比例
  “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美术鉴赏课程在内容上要求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教学加大比例。
  打破中西美术文化差异标签(“写实”的直观好懂、“写意”的内涵深刻、西方的“现代”,中国的“传统”……)
  更加关注对中国美术的历史经典、美学品格、解读方法的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从而通过课程,在现代全球化语境中塑造学生的家国意识、民族情感、文化气质。(核心素养教育的核心关注)
  术鉴赏应如何教学——
  在“看”的经验中展开美术鉴赏学习多角度、多层面联系文化、生活情境鉴赏美术作品
  美术鉴赏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经验积累过程多采取小组学习的形式,给每一位学生更多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以西方美术史论、美术鉴赏为例
  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欣赏艺术家的精美的艺术语言之外,还应该补充讲述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时期到20世纪美术史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影响这种发展的经济、思想、文学、科学、宗教、哲学诸方面的因素,把美术作品放在美术史的历史脉络中理解,使学生对美术史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既丰富了学生的美术文化,又加强了审美体验。”
  在按历史脉络来备课的基础上,可选取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分专题来讲述。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盛期的“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着重介绍:绘画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背景;简略带过:欧洲其他国家如尼德兰等的文艺复兴);
  “17、18世纪欧洲绘画”→荷兰画家伦勃朗、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在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同时,讲述艺术风格向现实主义的转变);
  “19世纪欧洲绘画”→“浪漫主义”德拉克洛瓦、“印象派”莫奈、“后印象派”塞尚、凡高、高更;
  “20世纪外国绘画”选取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以蒙克为代表的表现主义;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抽象主义
  “欧洲文艺复兴”到“20世纪外国绘画”这一段的内容可调整为——
  《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现实主义美术——伦勃朗、委拉斯贵支》
  《浪漫主义美术——德拉克罗瓦》
  《西方现代美术(一)——印象派、后印象派》
  《西方现代美术(二)——野兽派、立体主义》
  《西方现代美术(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
  “对于西方绘画14—20世纪之间的美术史,可按照美术史的历史脉络,选取有典型意义的国家和代表人物,通过对这些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的赏析,对这段时间内西方美术主要艺术风格、流派的发展做基本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相关美术文化的认知。”
  美术鉴赏本身就是观者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对于美术作品本身的内容与形式的分析和理解,是理解美术作品最根本的一点。然而,美术欣赏倘若仅仅只是停留在这一步,那就谈不上真正地理解作品。因此,必须对艺术作品的内蕴进一步探究,研究与此相对应的美术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影响美术创作的历史背景。可以说,没有对美术作品对应的时代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学、宗教、哲学等人文科学的了解,没有对当时社会状况甚至地理位置的了解,就很难真正理解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