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培育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方法和策略——以《敦煌探密》教学为例
【作者】 李 东
【机构】 广西百色市西林县西林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当前,初中美术审美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力是美术学科的重要核心素养要求,也是美术教学过程中所面对的难题。本文以“敦煌莫高窟”教学为例,分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审美情趣的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找到一套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审美情趣;培育
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认为美术核心素养要求的人文底蕴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审美情趣作为学生感知、欣赏、评价美术作品的重要核心素养和技能,是学生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的自我认知,是美术实践创作的思想源泉。因此,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使学生“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是初中美术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就以《敦煌探密》的美术课程为例,试图探索一些方法或策略培养初中学生的美术审美情趣能力。
一、将“感知体验”融入到美术作品的图像识读中,让学生感受和认识美术之“美”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何对美术作品解读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作品认识的深度及对美术之“美”领悟的高度。图像识读是美术核心素养主要内容的基础素养,是美术审美情趣活动的基础,只有学生在图像识读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解读技巧和能力,才能真正领悟到美术作品的原本意思。所以要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感知美术之美,领悟美术之灵魂,就要在美术教学之中融入“感知体验”教学,让学生置身其中,参与其中。要在图像识读中融入“感知体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力,主要分三个方面进行:情境创设、感官体验、情感升华。
(一)情境创设教学,让学生从心灵上感知美术源于生活
如何将课本美术课从书本上搬到现实课堂中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事物,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手段,是美术教学源于生活,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情境创设教学,能从心灵上触发学生的心底艺术感知,调动学生探索美术艺术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我们以《敦煌探密》这个单元课程时为例,从图像识读开始就要进行情境创设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让学生只看书本上的几幅敦煌壁画。第一步,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艺术表现的敦煌壁画,在课堂上准备了实物敦煌壁画明信片、佛像彩塑等。第二步,播放一些敦煌壁画视频资料和敦煌相关乐曲,将学生带入到敦煌艺术情境之中。在这种情境之中,让学生从壁画的创作笔法变化、佛像形态变化、表情变化、服饰纹样变化、色彩描述变化等去感知敦煌壁画之美。第三步,让学生了解敦煌壁画艺术文化、历史价值、服饰纹样特点等,同时准备一些发散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欣赏这些博大精深的壁画艺术表现,让学生从情境创设中初步有对壁画艺术表现的新鲜敏锐感知和思维悟性,感受到壁画变化多样和魅力。
(二)感官体验释放学生美术感知瞬间,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有效解读
美术审美情趣是人对源于生活和自我认知事物的过程,其涉及的行为系统是复杂和多样的,是人对美术艺术的物体形状、物质肌理、光色明暗、声音波纹的艺术感知。我们以《敦煌探密》为分析,学生在学习这课程之前,很少有机会从感官(声音、视频、景象、触觉等)上去了解敦煌壁画,学生仅仅从几幅静止画面很对敦煌壁画进行审美判断或者审美认识是浅显的。因此,在教授这一单元课程时,我们首先让学生进行感官体验美术:首先,播放敦煌壁画视频和敦煌相关的乐曲,让学生从视觉上和听觉上感知敦煌壁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厚重感,从而使学生通过某些感官刺激触发自己的美术信息,并有选择性地感受、思考、观察,并对壁画感知进行不断加以探索、尝试与体验,最终完成了对敦煌壁画审美方式的感知过程。其次,在学生对敦煌壁画感官体验解读基础之上,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壁画的认识进行一些创作补充,比如,让学生对彩塑体进行上色,并对学生的上色结果进行评价。这样将美术教学置于历史之中,不仅给美术教学注入生机活力,也给壁画注入了历史生命,而经过学生对壁画创作,提高了学生图像识读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三)深入解读美术作品,升华学生感情共鸣
美术审美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生在解读美术作品时能够领悟到美术之美,并在解读作品过程中形成情感共鸣。因此,在初中美术审美情趣能力培育过程中,情感升华与共鸣是学生懂得艺术审美的重要标志。如果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能使学生正确解读作品,让学生在解读中达到感情的升华,那么,教师的美术审美教学是失败的。我们还是以《敦煌探密》为例。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莫高窟壁画主要以佛教史迹为主题材,大致可以归纳为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因缘故事画、经变画、尊像画、说法画、飞天、供养画、山水画、建筑画、社会风俗画,服饰画等。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美术图像的理解进行深入解读出一个相关认识。比如,以“佛传故事”壁画的学生审美解读为例,即:其讲述的是释迦牟尼从入胎、出生、成长,出家、苦修、悟道、降魔、成佛、说法到涅磐一生事迹的传记性连环画。第三,教师以释迦牟尼的一生经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学生带入到释迦牟尼生活经历的环境中,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感同身受,美术审美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同时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情趣素养。
二、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美术思维,形成审美情趣多样性思维模式
艾斯纳认为,思维活动是由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各种经验表现形式的反应,它是视觉、听觉、触觉的基础,在美术审美活动中,有人认为“不是用眼,而是用脑思考”的观点。因此,在美术审美过程中,要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唤醒学生的美术思维更加重要。
(一)在美术教学中设置问题,以问题打开学生的美术思维闸门
在美术教育中同样需要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好奇心和提高思考能力。美术教学问题设置并不是简单理解的是或否的机械方式,它是需要思考到更多不确定因素和更开放性的问题,才能通过问题设置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发散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及实践创作中去深思、反思,尝试寻找问题的答案,美术审美情趣能力也就自然地形成了。我们以《敦煌探密》课程为例,美术课程中涉及到很多壁画,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去欣赏去研究的。然而,教师怎样去设置多样性、发散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
中国四大石窟的特点?
莫高窟的艺术形式有哪几种?
莫高窟被称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为什么?
莫高窟壁画绘制大概可以分为哪几类题材?
请说说敦煌彩塑在不同时期的造型特点?
壁画供养人之唐代人物造型的特点是什么?
藏经洞的文物海外流失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有哪些联系?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美术和欣赏美术更具有目标性,既了解美术知识,也了解了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能关注到当今社会的历史文物保护问题,让学生对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宝库理解更加深刻,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美术审美情趣能力。
(二)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迁移思维就是认知灵活性,即学习者通过使用相关方法运用所掌握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在美术学习中,迁移思维能力就是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概念、观点进行美术审美判断和美术实践创作的能力。它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发现美术艺术作品与形式、历史事件、意义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教学《敦煌探密》时,通过迁移思维,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莫高窟壁画的背后历史故事和壁画表现内容。如通过藏经洞的文物流失英国博物馆壁画,我们可以了解更多中国文物被英国博物馆收藏,了解英国、法国、日本、美国对敦煌文物的掠夺历史,认识到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以及保护中国文物的责任和义务。
三、以美术创作活动,挖掘学生审美潜能,培育学生审美情趣能力
从目前初中的美术课程安排情况来看,每周一般只安排一次美术课程,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美术审美情趣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在课程时间安排有限的情况下,怎样实现初中学生的美术审美教育教学,是初中美术教师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那么,在正常上课时间有限的条件下,能否通过一些课外活动达到美术教育的功能呢?回答是肯定的。只要是在美术活动各个环节中运用到绘画、工艺、欣赏等审美情感都可以当成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课外美术创作活动中,既可以挖掘学生的审美潜能,引导学生从创作活动中发现美,创作美术之美和欣赏美术之美的乐趣。
比如,在教学《敦煌探密》时,在进行第一课时:让学生感受和掌握壁画基本技法之后,第二课时,教师可以在班级之中,以分组以黑板报创作活动的形式进行美术教学,让学生在黒板报创作活动中以《敦煌探密》的相关知识创作一份主题黒板报,然后在黒板报前进行现场点评。这样,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在美术创作中能够融入敦煌壁画艺术特点,从作画形式上体现出敦煌壁画的表现方式,在服饰选择上也体现了敦煌的历史特征,同时,学生也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也会将自已美术情感在绘画中表达出,用绘画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艺术审美,将生活美术与壁画艺术结合起来。最后,再由教师从文字描述和作画表现上对各组给出评语,达到美术教学与美术创作的有效结合。以美术创作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情趣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美术素材思维,改变了美术课堂上听老师说,看老师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融洽、宽松、活跃的活动氛围中思考、探究美术情趣,更有效和更科学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情趣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星月,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初中美术教学[J],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长沙会场)论文集(二),2020-06-03
[2]黄广科,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教学的创新途径[J],文理导航(上旬).2020,(11)
[3]顾峰艳,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美术教学[J],创新教育,2018,03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审美情趣;培育
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认为美术核心素养要求的人文底蕴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审美情趣作为学生感知、欣赏、评价美术作品的重要核心素养和技能,是学生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的自我认知,是美术实践创作的思想源泉。因此,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使学生“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是初中美术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就以《敦煌探密》的美术课程为例,试图探索一些方法或策略培养初中学生的美术审美情趣能力。
一、将“感知体验”融入到美术作品的图像识读中,让学生感受和认识美术之“美”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何对美术作品解读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作品认识的深度及对美术之“美”领悟的高度。图像识读是美术核心素养主要内容的基础素养,是美术审美情趣活动的基础,只有学生在图像识读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解读技巧和能力,才能真正领悟到美术作品的原本意思。所以要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感知美术之美,领悟美术之灵魂,就要在美术教学之中融入“感知体验”教学,让学生置身其中,参与其中。要在图像识读中融入“感知体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力,主要分三个方面进行:情境创设、感官体验、情感升华。
(一)情境创设教学,让学生从心灵上感知美术源于生活
如何将课本美术课从书本上搬到现实课堂中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事物,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手段,是美术教学源于生活,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情境创设教学,能从心灵上触发学生的心底艺术感知,调动学生探索美术艺术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我们以《敦煌探密》这个单元课程时为例,从图像识读开始就要进行情境创设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让学生只看书本上的几幅敦煌壁画。第一步,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艺术表现的敦煌壁画,在课堂上准备了实物敦煌壁画明信片、佛像彩塑等。第二步,播放一些敦煌壁画视频资料和敦煌相关乐曲,将学生带入到敦煌艺术情境之中。在这种情境之中,让学生从壁画的创作笔法变化、佛像形态变化、表情变化、服饰纹样变化、色彩描述变化等去感知敦煌壁画之美。第三步,让学生了解敦煌壁画艺术文化、历史价值、服饰纹样特点等,同时准备一些发散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欣赏这些博大精深的壁画艺术表现,让学生从情境创设中初步有对壁画艺术表现的新鲜敏锐感知和思维悟性,感受到壁画变化多样和魅力。
(二)感官体验释放学生美术感知瞬间,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有效解读
美术审美情趣是人对源于生活和自我认知事物的过程,其涉及的行为系统是复杂和多样的,是人对美术艺术的物体形状、物质肌理、光色明暗、声音波纹的艺术感知。我们以《敦煌探密》为分析,学生在学习这课程之前,很少有机会从感官(声音、视频、景象、触觉等)上去了解敦煌壁画,学生仅仅从几幅静止画面很对敦煌壁画进行审美判断或者审美认识是浅显的。因此,在教授这一单元课程时,我们首先让学生进行感官体验美术:首先,播放敦煌壁画视频和敦煌相关的乐曲,让学生从视觉上和听觉上感知敦煌壁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厚重感,从而使学生通过某些感官刺激触发自己的美术信息,并有选择性地感受、思考、观察,并对壁画感知进行不断加以探索、尝试与体验,最终完成了对敦煌壁画审美方式的感知过程。其次,在学生对敦煌壁画感官体验解读基础之上,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壁画的认识进行一些创作补充,比如,让学生对彩塑体进行上色,并对学生的上色结果进行评价。这样将美术教学置于历史之中,不仅给美术教学注入生机活力,也给壁画注入了历史生命,而经过学生对壁画创作,提高了学生图像识读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三)深入解读美术作品,升华学生感情共鸣
美术审美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生在解读美术作品时能够领悟到美术之美,并在解读作品过程中形成情感共鸣。因此,在初中美术审美情趣能力培育过程中,情感升华与共鸣是学生懂得艺术审美的重要标志。如果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能使学生正确解读作品,让学生在解读中达到感情的升华,那么,教师的美术审美教学是失败的。我们还是以《敦煌探密》为例。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莫高窟壁画主要以佛教史迹为主题材,大致可以归纳为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因缘故事画、经变画、尊像画、说法画、飞天、供养画、山水画、建筑画、社会风俗画,服饰画等。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美术图像的理解进行深入解读出一个相关认识。比如,以“佛传故事”壁画的学生审美解读为例,即:其讲述的是释迦牟尼从入胎、出生、成长,出家、苦修、悟道、降魔、成佛、说法到涅磐一生事迹的传记性连环画。第三,教师以释迦牟尼的一生经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学生带入到释迦牟尼生活经历的环境中,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感同身受,美术审美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同时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情趣素养。
二、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美术思维,形成审美情趣多样性思维模式
艾斯纳认为,思维活动是由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各种经验表现形式的反应,它是视觉、听觉、触觉的基础,在美术审美活动中,有人认为“不是用眼,而是用脑思考”的观点。因此,在美术审美过程中,要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唤醒学生的美术思维更加重要。
(一)在美术教学中设置问题,以问题打开学生的美术思维闸门
在美术教育中同样需要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好奇心和提高思考能力。美术教学问题设置并不是简单理解的是或否的机械方式,它是需要思考到更多不确定因素和更开放性的问题,才能通过问题设置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发散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及实践创作中去深思、反思,尝试寻找问题的答案,美术审美情趣能力也就自然地形成了。我们以《敦煌探密》课程为例,美术课程中涉及到很多壁画,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去欣赏去研究的。然而,教师怎样去设置多样性、发散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
中国四大石窟的特点?
莫高窟的艺术形式有哪几种?
莫高窟被称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为什么?
莫高窟壁画绘制大概可以分为哪几类题材?
请说说敦煌彩塑在不同时期的造型特点?
壁画供养人之唐代人物造型的特点是什么?
藏经洞的文物海外流失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有哪些联系?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美术和欣赏美术更具有目标性,既了解美术知识,也了解了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能关注到当今社会的历史文物保护问题,让学生对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宝库理解更加深刻,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美术审美情趣能力。
(二)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迁移思维就是认知灵活性,即学习者通过使用相关方法运用所掌握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在美术学习中,迁移思维能力就是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概念、观点进行美术审美判断和美术实践创作的能力。它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发现美术艺术作品与形式、历史事件、意义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教学《敦煌探密》时,通过迁移思维,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莫高窟壁画的背后历史故事和壁画表现内容。如通过藏经洞的文物流失英国博物馆壁画,我们可以了解更多中国文物被英国博物馆收藏,了解英国、法国、日本、美国对敦煌文物的掠夺历史,认识到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以及保护中国文物的责任和义务。
三、以美术创作活动,挖掘学生审美潜能,培育学生审美情趣能力
从目前初中的美术课程安排情况来看,每周一般只安排一次美术课程,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美术审美情趣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在课程时间安排有限的情况下,怎样实现初中学生的美术审美教育教学,是初中美术教师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那么,在正常上课时间有限的条件下,能否通过一些课外活动达到美术教育的功能呢?回答是肯定的。只要是在美术活动各个环节中运用到绘画、工艺、欣赏等审美情感都可以当成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课外美术创作活动中,既可以挖掘学生的审美潜能,引导学生从创作活动中发现美,创作美术之美和欣赏美术之美的乐趣。
比如,在教学《敦煌探密》时,在进行第一课时:让学生感受和掌握壁画基本技法之后,第二课时,教师可以在班级之中,以分组以黑板报创作活动的形式进行美术教学,让学生在黒板报创作活动中以《敦煌探密》的相关知识创作一份主题黒板报,然后在黒板报前进行现场点评。这样,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在美术创作中能够融入敦煌壁画艺术特点,从作画形式上体现出敦煌壁画的表现方式,在服饰选择上也体现了敦煌的历史特征,同时,学生也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也会将自已美术情感在绘画中表达出,用绘画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艺术审美,将生活美术与壁画艺术结合起来。最后,再由教师从文字描述和作画表现上对各组给出评语,达到美术教学与美术创作的有效结合。以美术创作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情趣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美术素材思维,改变了美术课堂上听老师说,看老师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融洽、宽松、活跃的活动氛围中思考、探究美术情趣,更有效和更科学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情趣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星月,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初中美术教学[J],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长沙会场)论文集(二),2020-06-03
[2]黄广科,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教学的创新途径[J],文理导航(上旬).2020,(11)
[3]顾峰艳,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美术教学[J],创新教育,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