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建立模型思想的研究

【作者】 黄云桃

【机构】 广西灵山县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复习是知识巩固的过程,是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检验数学模型建立的必要手段,学生通过自身建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数学模型解决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
  【关键字】 模型思想;小学数学;复习;知识;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复习课是小学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复习课不但要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还要为以后的学习建立好基础。解决的是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在小学数学的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内容学习完成之后,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很多数学教师经常感叹复习课难上,也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不高。换言之,作为一种课型,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复习课相对而言是最单调的,更多的是用题海战术来巩固所学知识,重重复复做题,(公开课上也难觅复习课的身影),就算上公开课,老师们也不想听。因为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
  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在复习课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让全新的教学理念走进课堂,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
  二丶复习课的注意问题
  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使数学教学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才更有效呢? 
  (一)欣赏别人,善于学习
  作为引路者的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复习课的重要性,它的目标是通过单位时间的复习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化整合和螺旋式提升,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需要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使自己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就必须加强学习,通过欣赏和观看同行的经验交流,上课实录等方式加强自身的能力。
  (二)内化知识,整合知识
  将知识进行转化。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智慧,零散的知识不能形成智慧,完备的有结构的知识是教师智慧产生的沃土。要将知识转化成一种智慧,需要每个教师将公共的专业知识、教育知识变成教师个人的知识,并加强对个人知识的管理。
  内化知识,整合知识,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吃透”复习课。从同行的课堂、反思中“吃透”复习课。意味着教师对这节复习课的内容“了如指掌”,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这节内容一旦被教师“吃透”,则复习课的内容在教师的心中已经“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团漆黑”。只有这样,教师可以利用这节课 “整合”知识点,将这节课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
  2.“补充”复习课。以“加法”的态度对待复习课。它并不改变复习课的原有内容,只是在原有知识点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辅助知识。“补充”的方式既能够保证教师不至于“上课没得讲”,又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那么,这样的教学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3.“更新复习课中发现的知识点。如果教师发现现复习课有些知识点比较过时或者不适合学生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考虑用其它知识点进行学生知识的更新。传统的教学中照本宣科,但是在新课程中,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知识更新。应该让学生有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
  三、复习课基本模型
  我们课题的成员用了2年多的时间,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初步模索总结了一个适用于上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基本模型,这个模型的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共有4个。
  第1环节: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概念脉络图。
  复习课是对知识一个全面的总结。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点,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辨。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比如,我在上一年级《认识10以内的数一一整理与复习》这节课时,花了1节课的时间指导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整理出4个知识点:1.数数,2.读数写数,3.几和第几,4.比较数的大小。再用一节课时间指导学生把知识点画成一幅画,形成脉络图。对于刚入学一个多月的孩子来说,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知识脉络图,什么是整理复习,什么是知识点。那么通过这样的整理活动,学生初步感知到知识点可以这样整理,这个图叫知识点脉络图,为以后整理复习11——20的知识点做好铺垫,埋下伏笔。同时在低年级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模型及模型意识的渗透、点化,培养初步的模型思想。
  第二环节:设计针对性基础练习,巩固知识点和重难点
  1.设计的练习要有趣味性,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在设计数学练习时,要避免练习的单一、重复,要注意使练习形式多样化,使练习内容充满趣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操作能力。设计的题型可以有口算、笔算、应用、选择、判断、综合、演示操作、游戏、竞赛等。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测被纸覆盖的三角形是什么形状。面对这样的数学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急切地想知道“躲”在纸背后的图形,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这个问题,课堂气氛会很活跃,教学效果会很好。
  再比如:我在上《认识10以内的数——整理与复习》这节课,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例:4.演一演——做练习二第3题。 
  (1)认识正中间
  师:小朋友表现真好,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大苹果。谁想要?老师请几个小朋友一起来玩个游戏(指名9人上台排成一排,1人帮助老师发苹果)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排队?请你把大苹果奖给站在正中间的同学,谁是正中间的呢?
  追问:你怎么知道她是正中间的?
  指出:左边有4人,右边有4人,两边人数同样多,所以她是正中间的。
  (2)复习左右,几和第几
  师:从左边数起,给第4个同学发奖,给从右边数起的4个同学发奖。
  追问:第4个是指其中的一个呢?还是指一共4个呢?那4个又是指一共4个,还是其中的一共呢?
  师指出:一个数可以表示两种含义:几表示物体的个数,一共有几个;第几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指其中的一个,刚才有同学说这个知识比较难,那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追问:那边是左,那边是右?左手举起来,右手举起来。
  指出:一般来说,我们是以观察者的左右来区分的,也就是以我们自己的左右来确定的,
  我们的左手这边就是左边,右手这边就是右边。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趣味性,又能巩固知识点,突出重难点,引导学生再次感受几和第几是自然数所具有的两项基本含义,几表示物体有多少,也就人们常说的自然数的基数含义;第几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数的叙述含义。培养学生用数表示事物多少和相应次序的能力。
  2.设计的练习要有典型性、目的性和针对性
  教师首先应抓住教学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其次,应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练习,使学生能很好地弥补知识欠缺,全面掌握知识;再次,要注意设计学生最易出错的练习,通过纠正学生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设计练习时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做,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环节:利用课堂测试,反馈知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通过一定的课堂测试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知识网络;而设计基础性练习则会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方法;设计综合性练习则可以使学生通过题目解答建立起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探索性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四环节:在拓展中提升,渗透模型思想意识
  没有拓展题的复习课是没有灵魂的,在复习中一定要设计有思考题,还要适当加强变式训练、逆向思维训练和带有一定程度的综合训练。
  比如:在上“几个与第几个”的拓展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从左往右数,小华是第9个,从右往左数,小华是第8个,这一排有多少人?在解这道题之前,我让一个组6个人站起来,数其中的一个人,发现就直接3+4=7,会多出一人来。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讨论后得出:其中的那个人多数一次了,要把他减掉。于是,得到一个模型:左边数过来的数+右边数过来的数-1=总人数。有了这个模型之后,解决这一类问题就容易多了。
  总之,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教无常法,学无定法”,只有适合自身实际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在践行这种复习课模型时要根据本班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操作中总结经验,在思考中提炼经验,从而促进复习课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