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故土难离
【作者】 费荣山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一江清水北送,多少人梦回故里?山含情,水含泪,两岸青山静。鹭鸟旋,白鱼跃,江波了无痕。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10年,自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那些背井离乡,忍痛割爱、举家搬迁的移民老乡们过得怎么样啦?在异地他乡,他们还好吗?
多方打听,终于有了消息:到底是故土难离,叶落归根,曾经移民迁居的库区人,有很大一部分又举家回迁了。
回不去的是原来那个处所,回得来的是客居他乡、漂泊在外的几多梦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库区纯净的水莹润了四里八乡村民的心田;库区苍翠的山见证了一方百姓的成长;库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宝藏;库区水土丰美,库区贯通南北,库区宽厚博大。
10年前,他们远走他乡,梦里回望,那曾经的沟沟岔岔,曾经的陈年旧事,曾经的春夏秋冬。
10年后,还是经不住客居他乡的落寞,禁不住库区山水的呼唤,远远地,遥遥地回来了,家人们合力凑钱,买了商品房,住进了楼房。
人是回来了,却再没有以前熟悉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鸡舍狗窝,但能与孩子亲人在故乡定居又何尝不是一种宽慰呢?
至于迁居地的安置房吗?能卖的就卖,能租的就租,反正是,叶落归根,乡愁为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时,那个含泪诉说:“我从小生长在这里,如今老了老了,却还要换个地方,我这把老骨头呀。孩子们那,待我走了之后,一定要将我的骨灰带回,我离不开这里”的老人,依然健在。
儿女们在老家城区买了商品房,说老人操劳了一辈子,该享享清福了,可老人并不喜欢钢筋水泥的城市高楼,说是楼太高不接地气。
实在没办法,只能给老人在家附近租了一间能晒太阳种种菜的小平房,老人笑弯了眼:“这感情好,美的很”。
那个当年对着镜头说:“这儿好玩,可以游泳,可以划船,可以捉鱼,可以上山采蘑菇,可以烧蜂包,可以逮知了……总之,我们喜欢这里”的小孩子,如今已成了大学生,问他毕业后会回家乡发展吗?他说,看情况吧,哪里适合我,我就到哪里。
那个说:“我们搬离此地时,一定要带上这里温润的土壤,这是老家的土;一定要带上家门前的桂花树,这是老家的树。那桂花蔓延开来的香气,一定会让大家闻到故乡的气息”的中年人,你在他乡过得还好吗?
我们至今未可知。
2016年7月,我所在的城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因蓄水需要,将淹没一大片我非常喜欢的荷田,我和家人忙恋恋不舍的到孔桥下荷田里拍照留影。
12月,蓄水工作开始,我目光所及的是那片淹没于水下无声告别的荷田。
至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安全输水2395天,累计向北输水300余亿立方米,已使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
2021年国庆假期,丹江口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试开园,头顶着烈日,我和无数来来往往的人群,沿着一江清水北送的沿线城市微缩图,慢慢的观摩、寻访、回顾,回顾这段载入史册的大搬迁,大移民。
江水无声,静静流淌,多少岁月在悄然流逝。
泛舟江上,驶向远方,多少前尘旧梦回故里。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10年,自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那些背井离乡,忍痛割爱、举家搬迁的移民老乡们过得怎么样啦?在异地他乡,他们还好吗?
多方打听,终于有了消息:到底是故土难离,叶落归根,曾经移民迁居的库区人,有很大一部分又举家回迁了。
回不去的是原来那个处所,回得来的是客居他乡、漂泊在外的几多梦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库区纯净的水莹润了四里八乡村民的心田;库区苍翠的山见证了一方百姓的成长;库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宝藏;库区水土丰美,库区贯通南北,库区宽厚博大。
10年前,他们远走他乡,梦里回望,那曾经的沟沟岔岔,曾经的陈年旧事,曾经的春夏秋冬。
10年后,还是经不住客居他乡的落寞,禁不住库区山水的呼唤,远远地,遥遥地回来了,家人们合力凑钱,买了商品房,住进了楼房。
人是回来了,却再没有以前熟悉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鸡舍狗窝,但能与孩子亲人在故乡定居又何尝不是一种宽慰呢?
至于迁居地的安置房吗?能卖的就卖,能租的就租,反正是,叶落归根,乡愁为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时,那个含泪诉说:“我从小生长在这里,如今老了老了,却还要换个地方,我这把老骨头呀。孩子们那,待我走了之后,一定要将我的骨灰带回,我离不开这里”的老人,依然健在。
儿女们在老家城区买了商品房,说老人操劳了一辈子,该享享清福了,可老人并不喜欢钢筋水泥的城市高楼,说是楼太高不接地气。
实在没办法,只能给老人在家附近租了一间能晒太阳种种菜的小平房,老人笑弯了眼:“这感情好,美的很”。
那个当年对着镜头说:“这儿好玩,可以游泳,可以划船,可以捉鱼,可以上山采蘑菇,可以烧蜂包,可以逮知了……总之,我们喜欢这里”的小孩子,如今已成了大学生,问他毕业后会回家乡发展吗?他说,看情况吧,哪里适合我,我就到哪里。
那个说:“我们搬离此地时,一定要带上这里温润的土壤,这是老家的土;一定要带上家门前的桂花树,这是老家的树。那桂花蔓延开来的香气,一定会让大家闻到故乡的气息”的中年人,你在他乡过得还好吗?
我们至今未可知。
2016年7月,我所在的城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因蓄水需要,将淹没一大片我非常喜欢的荷田,我和家人忙恋恋不舍的到孔桥下荷田里拍照留影。
12月,蓄水工作开始,我目光所及的是那片淹没于水下无声告别的荷田。
至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安全输水2395天,累计向北输水300余亿立方米,已使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
2021年国庆假期,丹江口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试开园,头顶着烈日,我和无数来来往往的人群,沿着一江清水北送的沿线城市微缩图,慢慢的观摩、寻访、回顾,回顾这段载入史册的大搬迁,大移民。
江水无声,静静流淌,多少岁月在悄然流逝。
泛舟江上,驶向远方,多少前尘旧梦回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