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

【作者】 王雪芳

【机构】 江苏省常熟市滨江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空前觉醒,但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较为敏感,日常容易情绪化,因此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对于这一现象,初中班主任教师应当积极调整自身的管理措施,以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作为切入点,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以此作为参照,制定更加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确保能够对班级学生的集体成长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班主任教师的管理工作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

  相对于小学来说,初中班级的学生人数更多,同时性格特点也更加复杂。再加上学生群体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不同,因此在班级集体环境下很容易由于思想观念不同导致一些摩擦或冲突现象出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为班主任教师的管理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更要引导其互相接洽并融入集体环境,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如此才能够在学生获得知识培养的同时,也能够随之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
  一、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对于学生来说,其心理发展由懵懂走向成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且这一过程会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根据学生的知识内涵、思想认知而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对于班主任教师而言,无论学生呈现出怎样的心理变化,这一状态都并非是不可逆转的。教师应当从学生生理规律、学习规律、生活规律、行为规律等几个不同层面进行总结,以此深刻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1]。具体而言,初中阶段的学生主要会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特征:
  第一,渴望获得尊重。如前文所述,学生升入到初中阶段,自主意识会得到空前觉醒,并且无论是行为能力还是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很大的开发,因此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是极度渴望获得他人尊重的,同时这一特点还会被逐渐外放至学生的行为当中,例如,部分学生会要求拥有与成年人平等对话的权利,希望教师和家长能够在一些小事上给予自身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这样的行为并非是学生的“离经叛道”或“逆反心理”,只是学生成长到一定阶段后普且渴望尝试独立生活。
  第二,渴望获得认可。在思想与心理逐渐趋近于成熟之后,学生不再像幼年一样对自身状态懵懂无知,相反其开始更多的关注“自身能力”可以做到什么。因此这一时期的学生常常希望能够通过一些举动来获得成年人的认可,换而言之,其希望能够引起家长和教师对自身能力的关注与认可,以此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第三,渴望获得私密空间。学生此前的行为能力薄弱,其成长过程中很多事情都需要依靠教师或家长来进行安排。因此当学生发觉自身其实享有高度自由的选择权后,往往便会迫切渴望能够拥有自身的独处空间,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开始有了记日记的习惯,并且不爱与教师或家长分享自己的内心。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学生自我封闭的表现,只是其更渴望能够保留一部分属于自身的隐私。但是由于学生缺乏成熟的判断能力,因此在遇到一些问题时也会拒绝向他人倾诉,为此需要班主任教师对学生保持特别关注。
  从以上三点可以发现,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非是无迹可寻,且与学生此前的成长状态会有很大的关联性。而在学生心理状态从低级逐渐发展至高级的这一阶段,学生许多的成长问题都能够反映出历史性与阶段性的特点。因此即使同处于一个班级之内,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以及心理发育水平差异,也常常会导致学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并且会随着外加环境因素的影响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初中班主任应当认识到这些规律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关键,对教育可持续科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帮助任教师把握学生心理特征的有效措施
  (一)网络渠道
  网络交流具有高度的私密性与畅通性特点,由于不需要进行面对面交流,因此学生不必感到任何的心理负担,反而更为容易向班主任教师倾诉自身的成长烦恼。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借用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对班级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例如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测验内容,都能够准确针对学生的心理因素做出判断,并回馈给班主任相关的指导意见,帮助其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2]。
  (二)书信渠道
  书信是相比于网络交流更容易帮助学生放下心理戒备的一种形式。以往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不可能随时随地的把握班级整体动态,因此难免会做出一些错误判断,或是制定一些令学生感到不适应的制度。针对这一现象,教师不妨在班级中设置留言箱,学生对于教师管理上的一些建议,或是内心当中遇到的烦恼。都可以通过匿名书信的形式来与教师沟通。这样的方式不仅提供给了学生更为安心的交流渠道,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根据学生们的建议更好的进行班级管理[3]。
  (三)家长渠道
  学生的初中生活,有一多半时间是在家庭当中度过。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家庭因素对于学生的影响同样极为重要。当教师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如遇到学生较为复杂的一些成长问题,不仅要从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进行分析,同样也应当深入学生家庭进行了解。如此才能够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并针对学生个体需求为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基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实施途径
  针对以上分析的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本文基于“自主”、“合作”、“交际”等三个方向,讨论了班主任实施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为以下几点:
  (一)提供成长空间,鼓励学生自主管理
  就初中学生“渴望尊重”、“渴望认可”的心理发展特征来说,其实教师能够发现这是学生快速走向独立的一个关键契机。每一位成年人从幼年走向成熟的阶段,都是在重复着不断犯错、不断改进的过程,教师与其使用条条框框来对学生限制,帮助其规避“错误”。不如主动向学生开放成长空间,为其提供一个安全且拥有改正机会的实践环境,引导其通过亲身经历来独自总结出自身的成长错误,进而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更加全面的培养。除此之外,初中学生已经是具有一定行为能力与分辨能力的青少年群体,但其所欠缺的便是对事物、生活的具体认知能力。因此教师应当把握好学生课余时间的契机,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为学生创造自主管理的机会,以确保学生能够在端正思想认知的同时,也养成自律自觉的良好行为习惯[4]。
  例如,本文在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期间,曾利用假期时间组织班级46名学生到校外开展植树活动。整个活动期间除了明确规定活动地点、集合时间以及交通方式之外,剩下的整个活动策划都交由学生自主商讨进行决定,并要求其将制定好的活动策划书先上交教师进行审阅,以此修整并完善细节。于是学生在经过自主商讨后,制定了一份完整的活动企划书,其中包括:
  1.每名学生负责准备的工具,包括20把铁锹、5把铁镐、十棵树苗、若干水桶
  2.班级整体分为6个小组,由5名身体较弱的女生组成后勤组,负责为植树小组的同学递送毛巾和饮水;其余41名学生组成5个植树小组,每组负责栽种两棵树苗。
  3.活动持续六个小时,由上午10:00开始,持续到下午16:00,中间拥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仅是参与了一项课外活动,在其内心当中这更是完全“自发”的一种行为。因此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学生往往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活动感悟,特别是能够自主发现一些“制度”上的不合理之处,从而能够对其产生更加深刻地教训,并保证在今后的生活当中能够更为明确的规避错误[5]。
  (二)提供交际空间,培养学生人际交往
  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这样的心理往往会使其罔顾他人感受,常常会遵循自身意愿来做出相应的决定。如此一来便会导致班级学生经常发生冲突,并且也使班主任教师的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实施。针对这一现象,班主任教师一方面要维护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使其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正确交往方式,从而塑造更为和谐的师生相处模式。
  例如,当班级两名学生爆发了矛盾时,教师可以引导两名学生进行“身份对调”,先来站在对方的角度,说出自己认为的对方心理想法;随后在“回归身份”,阐述的发生矛盾时,自己的真实心理活动。如此一来,便会使得学生之间很多误会迎刃而解,同时使其在今后遇到类似情况时,也能够不知不觉代入到对方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的形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使得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学生在面对同学矛盾时,能够拥有更多的缓冲空间与理解空间[6]。
  (三)创造合作空间,展开家校携手共育
  面对学生的成长问题,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够完全通过班主任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联合家庭教育的力量,共同关注初中学生的成长状态。特别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家长选择了错误的沟通与教育方式,从而导致原本便心理敏感的初中学生变得更加封闭,甚至会抵触与成年人进行交流。长此以往,最终会导致学生情况愈演愈烈,并对班主任的教育指引产生质疑心理。
  因此面对这一情况,班主任教师除了需要主动与学生拉近距离,换取学生的信任之外,还需要做的一点便是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通过设计亲子活动的方式,来向学生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方式,并缓和亲子之间的关系,为家校共育创在良好基础。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分享一些亲子成长类的书籍,并定期到不同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在全面把握学生状态的同时,也逐渐引导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7]。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而阐述了教师把握学生心理,以及开展班级管理活动的有效措施。认为在全面整合教育力量,并遵循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来张班级管理工作,并在陪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秀华. 初中班主任管理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疏导[J]. 少男少女,2021,5(3):81-82.
  [2]孙彦军. 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沟通技巧的探讨[J]. 科技资讯,2021,19(8):124-127. 
  [3]覃娇雪. 试论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J]. 中外交流,2019,26(19):198-199.
  [4]陈胜,邓海萍. 浅谈农村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4):106.
  [5]刘锐佳. 拳拳爱心撑起一片花海——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数码设计(上),2020,9(8):253.
  [6]罗飞霞. 探讨初中班主任工作的柔性管理模式[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2):116.
  [7]任胜文. 浅谈初中班主任管理对学生成长的帮助[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