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范例支架,搭建想象类习作的桥梁

【作者】 王卓怡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24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学习支架”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学说中的脚手架,这正是能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支持工具。本文从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入手,深度解析教材,总结寻找出范例支架在想象类习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 范例;支架;教学;构式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中个性思维特征最明显的内容,无论是从显性的课时设置、测试比重,还是从隐性的言语表达积累,可以说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学习支架”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学说中的脚手架,这正是能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支持工具。本文所说的“范例支架”,即是教材文本中的典型语言,它分散在文本的不同位置,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句话,将一类典型语言的句段寻找出来,放在一起剖析,会从中发现并提取出相应的语言构式。范例支架的运用,在开发学生的语言智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言语智能在表达实践中有所学习借鉴,更能为有效开展教师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专业保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教材对学生的写作技能的指导更甚以往。本文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为例,谈一谈范例支架在想象作文中的应用。
  一、研读教材,寻找范例支架
  统编版六上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指导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毫无疑问,这两点指导都离不开学生的想象,想象可以是天马行空的,同时也可以是井井有条的。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如何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从教材文本中挖掘、分析,从而形成单元教学指导。
  本单元一共有2篇精读课文、3首古诗词以及1篇略读课文,单元学习前通读教材,仔细品析每一句段,可以发现《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以及阅读链接《杨柳与水莲》中都有想象,而且是写景状物类的想象。那么这可以给我们一个提示,这几篇课文语言组织方面是否具有共同点?经过研读,发现《草原》第1自然段中:“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丁香结》第4自然段中:“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这两处段落语言自不必多说,值得一提的是都写想象,而且写得非常具体。研读后可以发现,这两处段落构式竟然相同:直接描写+想象+感受。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范例支架,教师在这两课的教学中可以围绕这个构式进行习作教学拓展渗透,学生在这个范例支架的辅助指导下,通过练习可以很快创作出想象生动而具体,语言流畅清新的句段。
  二、搭建支架,解读想象密码
  这个阶段,学生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缺乏创新力。鉴于此,如果教师能够发掘出文本中的典型的言语构式,为学生搭建范例支架,让学生的想象和积累得以具象化,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尽情地释放自身的才华。
  挖掘研究出了言语构式,那么如何为学生搭建范例支架呢?《草原》第1自然段中含有“直接描写+想象+感受”的构式,此处的教学可以分为两个环节:1.学生自读课文,发现想象。这一步老师可以先抛出任务让学生通读全文寻找带有想象的语段2.多种方式朗读,感知构式。学生通读课文后,很容易发现第1自然段中就包含想象。其中:“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是直接描写;“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想象;“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是感受。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不仅可以很快熟悉语段内容,还可以对语段“直接描写+想象+感受”的构式有所感知;第二步是重点,教师的提问穿插在学生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感知构式。
  这两个环节的设置先让学生感知了言语构式,通过教师提问引导为学生搭建范例支架,学生可以很自然地发现语段的构式,解读教材文本中想象的写作密码。当某些言语表达形式被不断强化的时候,属于自身的言语表达思维及习惯就会渐渐形成,进一步生成新的言语构式。
  三、迁移运用,提升言语表达
  本文中的“范例支架”是教材文本中的典型语言,教师进行合理选择并创造、搭建与之匹配的支架。它是教给学生精准的习作知识和有效的表达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建立桥梁。
  如果说每一次言语表达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建成一座高楼,那么为学生搭建言语表达的支架就是建设这座高楼的脚手架。学习练写就是学生根据范例自我搭建想象支架的过程。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曾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的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想象,是把经过感知的艺术形象,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改造,组合成新形象的过程。而本文所探讨的范例支架就是把想象和模仿链接在一起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为学生搭建的支架远不止一种,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文本,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为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周子房.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5(Z3):10-15+23.
  [2]张艳,姚梅林.支架式教学在写作中的有效应用[J].?语文建设,2009(10):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