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作者】 陶丽丹
【机构】 广东省肇庆市宣卿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是中小学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学生心理素质差,从小就备受呵护,一旦受到严厉批评,学生便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出现自暴自弃等一系列问题。另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存在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和全方位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要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则需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并且增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这些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正常进行的保证。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视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小学心理育人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心理,传授心理知识和技能,缓解心理困惑,提升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人格健全,以实现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目标的教育活动。从“心理”的角度谈育人,有一系列独特的内涵。就育人的目标而言,心理育人旨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育人的内容而言,心理育人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乐观、坚毅、进取等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积极心理品质;就育人的方法而言,心理育人主要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帮扶等手段加以实施;就育人的主体而言,心理育人责任人并不局限于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更涉及中小学各科任课教师、各年级班主任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体现全员参与精神;就育人的客体而言,心理育人不仅关注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亚健康的那些学生,而且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着眼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概述
第一,个体身心发展微环境系统。这是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微系统理念提出的,强调与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直接关联的环境系统。这些微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变化,例如,家庭关系中,家长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及行为方式的成长。第二,身心健康交互系统。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中的中系统提出,指微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学生与在家庭中的关系,可能会影响到他在学校中的表现,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同伴的关系会影响到在家庭的表现,学生与网络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同家庭、学校的关系。第三,客观环境系统。客观环境系统指对学生身心发展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透过学生的家庭、社区、学校等环境系统而造成影响的系统。这其中包含了国家的方针政策、大的文化背景、核心价值观、法律和习俗等等。第四,动态时序系统。这一系统强调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动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个体的身体、心理、社会性与人格都在不断的变化,而他们周边的环境因受到升学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积极心理学视域主要有以下特点:一,个人层面上主张研究积极的人格,将人类看作是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的整体,其具体研究包括了自决、成熟防御机制、智慧、创造性等积极人格特质;二,主观层面上主张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对幸福感生理机制以及获得途径的研究;三、群体层面上主要研究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结合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研究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有:基本规则的建立,学习习惯的培养、对自我的探究,社会角色的适应,时间管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萌动的青春期教育,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参加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与辩证思维能力日益发展成熟,学习任务加重,并将迎来青春期的洗礼,身体和心理会出现较大的变化。由于青春期变化会出现第二次的自我中心性,这一阶段很容易出现亲子矛盾以及自我同一性问题。因此,中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这些身心发展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家庭方面,家长应该做好家庭性教育方面的内容,以满足孩子因为青春期的到来而造成的一些困惑与烦恼;此外,家长在这一时期也需要引导自己孩子对未来的探索,从而帮助他们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统一。在社区方面,社区方面可以开展情绪调节、青少年性教育、法律宣讲等专题讲座或活动,帮助青少年适应青春期所带来的变化。在学校方面,注意对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未来职业探索的教育。此外,青春期的到来也会带来青少年的恋爱情感问题。因此,中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将爱情、异性交往、性心理等内容纳入进来,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树立合理的爱情观。中学时期,学生大多时间在学校中度过,所以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与家庭的有效互动有助于帮助学生处理情绪、情感和自我同一性等一系列问题。
2.积极实现心理教育常态化
教师要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需要积极让心理教育变为常态化。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小学教育所有学科中都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且内容丰富多样。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各学科的知识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进而发现各学科教学内容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科学的、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同时,教师要营造了解、平等、互信、激情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在教学中发展自身能力,积极表现自己,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坚定的意志等,进而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质量的目标。
3.引入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寻求帮助
家长和教师都需要对学生们的行为动态进行观察,才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做出指导和帮助。但是,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可能无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自身和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更需要让学生们能够自觉去寻求帮助。对真实案例的分析是让学生们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的最重要的途径。
4.积极拓展合作渠道,促成多种教育力量的整合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些学生的教育管理家长常感觉到无力、无助,问题日积月累且积重难返。因此,需要家庭居住地的社区、街道、派出所及时参与进家校合作中,以支持、关怀的心态承担起社会心理教育的责任。如社区能在家庭变动上及时披露信息、对贫困家庭慰问方面提供便利、在进行特殊家庭走访时可到场配合等。对特殊学生的心理教育管理,能及时获得辖区派出所的理解及配合。
结语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其健康发展和全方位成长的保证,这就需要教师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心理状况为起点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积极让心理教育常态化,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为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J].求知导刊,2015(24).
[2]凌小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6).
[3]赵吉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9(27):50-52.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视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小学心理育人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心理,传授心理知识和技能,缓解心理困惑,提升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人格健全,以实现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目标的教育活动。从“心理”的角度谈育人,有一系列独特的内涵。就育人的目标而言,心理育人旨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育人的内容而言,心理育人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乐观、坚毅、进取等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积极心理品质;就育人的方法而言,心理育人主要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帮扶等手段加以实施;就育人的主体而言,心理育人责任人并不局限于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更涉及中小学各科任课教师、各年级班主任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体现全员参与精神;就育人的客体而言,心理育人不仅关注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亚健康的那些学生,而且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着眼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概述
第一,个体身心发展微环境系统。这是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微系统理念提出的,强调与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直接关联的环境系统。这些微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变化,例如,家庭关系中,家长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及行为方式的成长。第二,身心健康交互系统。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中的中系统提出,指微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学生与在家庭中的关系,可能会影响到他在学校中的表现,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同伴的关系会影响到在家庭的表现,学生与网络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同家庭、学校的关系。第三,客观环境系统。客观环境系统指对学生身心发展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透过学生的家庭、社区、学校等环境系统而造成影响的系统。这其中包含了国家的方针政策、大的文化背景、核心价值观、法律和习俗等等。第四,动态时序系统。这一系统强调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动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个体的身体、心理、社会性与人格都在不断的变化,而他们周边的环境因受到升学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积极心理学视域主要有以下特点:一,个人层面上主张研究积极的人格,将人类看作是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的整体,其具体研究包括了自决、成熟防御机制、智慧、创造性等积极人格特质;二,主观层面上主张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对幸福感生理机制以及获得途径的研究;三、群体层面上主要研究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结合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研究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有:基本规则的建立,学习习惯的培养、对自我的探究,社会角色的适应,时间管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萌动的青春期教育,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参加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与辩证思维能力日益发展成熟,学习任务加重,并将迎来青春期的洗礼,身体和心理会出现较大的变化。由于青春期变化会出现第二次的自我中心性,这一阶段很容易出现亲子矛盾以及自我同一性问题。因此,中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这些身心发展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家庭方面,家长应该做好家庭性教育方面的内容,以满足孩子因为青春期的到来而造成的一些困惑与烦恼;此外,家长在这一时期也需要引导自己孩子对未来的探索,从而帮助他们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统一。在社区方面,社区方面可以开展情绪调节、青少年性教育、法律宣讲等专题讲座或活动,帮助青少年适应青春期所带来的变化。在学校方面,注意对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未来职业探索的教育。此外,青春期的到来也会带来青少年的恋爱情感问题。因此,中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将爱情、异性交往、性心理等内容纳入进来,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树立合理的爱情观。中学时期,学生大多时间在学校中度过,所以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与家庭的有效互动有助于帮助学生处理情绪、情感和自我同一性等一系列问题。
2.积极实现心理教育常态化
教师要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需要积极让心理教育变为常态化。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小学教育所有学科中都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且内容丰富多样。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各学科的知识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进而发现各学科教学内容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科学的、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同时,教师要营造了解、平等、互信、激情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在教学中发展自身能力,积极表现自己,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坚定的意志等,进而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质量的目标。
3.引入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寻求帮助
家长和教师都需要对学生们的行为动态进行观察,才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做出指导和帮助。但是,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可能无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自身和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更需要让学生们能够自觉去寻求帮助。对真实案例的分析是让学生们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的最重要的途径。
4.积极拓展合作渠道,促成多种教育力量的整合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些学生的教育管理家长常感觉到无力、无助,问题日积月累且积重难返。因此,需要家庭居住地的社区、街道、派出所及时参与进家校合作中,以支持、关怀的心态承担起社会心理教育的责任。如社区能在家庭变动上及时披露信息、对贫困家庭慰问方面提供便利、在进行特殊家庭走访时可到场配合等。对特殊学生的心理教育管理,能及时获得辖区派出所的理解及配合。
结语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其健康发展和全方位成长的保证,这就需要教师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心理状况为起点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积极让心理教育常态化,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为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J].求知导刊,2015(24).
[2]凌小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6).
[3]赵吉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9(27):50-52.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