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海绵城市建设初探

【作者】 张嫦艳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作为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一直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本文分析了海绵城市作为应对城市内涝、城市水体污染、城市水资源短缺和城市生态系统破害的重要手段的必要性。提出首先要从规划入手,加大地下排水管网的建设,提高排水标准,以海绵城市的理念规划新城区建设。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思考其对解决城市综合问题具体的有效性及其城市绿地系统、构造城市海绵体系、城市绿色海绵体、雨洪资源化、产业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发展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 海绵城市;必要性;行动方案;价值体现

  近年来,因暴雨导致城市积水问题日益突出,全国多个城市雨后“看海”的图片频频出现。如果你身处当地,洪涝发生时,你会看到什么?你会做什么?
  一、建设海绵城市的原因
  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原因不仅仅是预防城市内涝,更重要的是防治生态破坏、保障水资源供应、减轻水体污染、保证饮水安全等。
  建设海绵城市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城市不合理建设和管理引起生态系统破坏,部分城市缺水;
  二是城市的河道自净功能减弱甚至丧失,水体污染严重,威胁饮水安全。
  三城市内涝问题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需求更加强烈。除以上原因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在夏秋季节易受到台风影响,暴雨天气时有发生,加之许多城市排水系统脆弱,因此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在城市内“看海”的景象时有出现。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行动方案
  作为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一直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优点突出,在我国取得快速发展。
  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1、建设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重点:是建立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系统。
  关键:该系统的关键是快速渗水和有效集水。
  目的:该系统的目的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
  具体措施: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可以采取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等措施。
  2、海绵城市(水弹性城市)
  海绵城市是为了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从而有效预防城市内涝的发生,缓解旱季时水源不足的问题。















海绵城市

  2020年1月13日,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贵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2019—2025年)》,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据规划,贵阳将建立山地城市新型雨水收集、排放系统,至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区域就地消纳和利用的降雨量达到70%,实现将雨水资源向其他形态水资源的转化与调蓄,以最大、最优利用雨水资源为主,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降低城市防洪排涝隐患。至2025年,贵阳市海绵城市建成总面积为150.67平方千米,2021—2025年新增海绵城市建设面积约69.71平方千米,新增投资约104.57亿元。
  贵阳市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在城市的形态结构、水土资源及城市扩展均受“喀斯特”环境的制约,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因此贵阳市要大力推进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以人和自然生态为优先原则。
  (1)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
  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2)绿色屋顶海绵策略
  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3)城市道路海绵策略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不透水面积急剧增加。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主要不透水下垫面之一,占建设用地的比例超过了30%。
  与此同时,传统管道排水方式导致道路排涝压力大、路面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城市道路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策略,在收集利用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排放等方面可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美学效益。
  3、海绵公园
  所谓海绵公园,就是在公园改造工程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打造出一批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海绵体”。由于公园绿地面积比例大,园林地形丰富,天然的渗透力很强,成为最有效的“绿色海绵”。这种方式最简单,投资最少,效率最高。
  海绵公园是兼具雨洪管理和景观美化效果的公园。多级生物滤池、经改良后渗透率高的土壤和下渗排水系统等海绵建设中的基础单元。园内水系贯穿公园,串联了小海绵、湿地单体等,既是可供观赏的水景观,又可用物理、化学、生化的协同作用达到净化雨水的效果。
  海绵公园也是汇水区域的水体中转站,主要解决片区雨污水排放及海绵建设达标问题,将净化后的雨水通过泵站提升至排口,排放至湖。从大范围来看,海绵公园从一定程度上削减面源污染,是水环境整治的组成部分。
  4、海绵发展有限公司
  海绵发展有限公司是海绵城市改造工程的实际承包单位,在海绵城市建设在空间上的统筹、在顶层设计上的强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人水和谐”的建设理念,有实施义务。
  “海绵城市+老城区改造”是项目的一大特色,通过构建海绵城市,解决历史问题,包括空间使用,供水排水的管线分布等。同时,利用城市水体做生态调蓄也是在海绵建设当中采用的重要途径。
  三、海绵城市价值体现
  1.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作为城市用地的一种类型,自身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风貌的职能。城市绿地系统作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主要载体,其调蓄功能不但要高于其他用地要求,还可负担周边建设用地海绵城市建设的荷载要求。
  2.构造城市海绵体系
  根据各个地方的特殊性“设计降雨量”进行设计和施工,构造城市海绵体系,就可保证实现“径流控制率”的指标,把雨水蓄存到海绵体。
  3.城市绿色海绵体
  城市绿色海绵体(包括绿地、湿地、水体、河滩、水岸等及其附生的动植物)可以过滤和净化水质,从而大面积而且很省钱地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
  4.雨洪资源化
  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了传统“尽快排出,避免灾害”的城市防洪排涝思维,把雨洪资源作为重要的水资源来进行管理,并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产业化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提高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使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呈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
  6.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了以往城市防洪排涝措施手段单一的状况,从雨水自然循环过程着手,综合采取防、排、蓄、滞、处理、回用、环保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海绵城市综合效益

  四、结语:“海绵城市”建设思考
  海绵城市建设是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从前期的规划,到设计、施工、建设,再到后期运维管理,都需要制定标准,而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中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都作了规定,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生动地描述了一种人水共生和谐的城市新形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 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改进, 理念会逐步更新,海绵城市的管理和维护也会更加智能化。随着海绵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功能完善,逐步实现“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建设目标,形成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唐智亿.城市看海模式带来的启示与思考——以“7·24”西安暴雨引发城市内涝为例.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年04期
  [2] 吕兰军.城市内涝水文分析与思考——以江西省九江市为例. 《水政水资源》.2019
  [3] 徐英华,王雪.看海模式下海绵城市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
  [4] 吴先华,肖杨,王国复.基于微博大数据的城市内涝灾害的灾情及公众情绪研究——以南京市为例.《灾害学》.2020
  [5] 周发玲,谢群莹.暴雨来袭,拒绝“城市看海”——我国城市内涝频发的反思与对策.《中国建设信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