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用爱相伴 温暖前行
【作者】 周丽艳
【机构】 湖北省房县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爱是人间最美的语言,爱是生命永不凋零的花朵。而有一种广博的爱,却能开启一扇心灵的窗口,他就是——师爱。师爱在一个孩子心灵成长的旅途中诠释着她最美的意义,印证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发生,因为师爱能让“花儿”幸福的绽放!
曾经读过《一根教鞭》这篇文章,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作者回忆自己小学时的一位严厉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师工作尽职,也富有爱心,她用自己微薄的薪水接济几个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但她有一个缺点,就是经常用教鞭体罚学生。某日老师发现教鞭坏了,询问班里是否有同学愿意帮忙制作一根新的教鞭,班上的晓玲同学自告奋勇精心帮老师做了一根新的教鞭。后来的一次数学课上,晓玲同学因为连续答错好几道题目而被数学老师用教鞭体罚,遭到同班同学嘲笑“自作自受”,结果导致晓玲同学性格转变,最终辍学,提早步入了社会。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感触颇深,显然这位老师是爱学生的,然后她爱的方式又是偏颇的。作为一名老师,我深深感觉到了做一个懂爱、会爱的老师是多么的重要。
体罚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王充《论衡·自纪篇》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可见,在汉代就流行体罚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逐渐发现体罚这种方式的弊端,这种现象逐渐减少。然而在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由于几千年来“玉不琢不成器”以及“严师出高徒”等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体罚现象依然尤为严重。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小孩子年龄小,思想单纯。他可以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个学科,并且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反之,体罚、恐吓,只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造成人格缺陷或性格缺陷,教出不自信或者更叛逆的学生。作为老师,教授知识的确很重要,但是人格教育和性格教育也不应缺失。在做好“教书”工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致力于做好“育人”的工作。
诚然,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或是留守儿童,加上父母工作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照顾和教育,大多数孩子比较任性,难以管理,教育孩子这个重担就落到了我们人民教师的肩上。不去狠心教育,任性的孩子学习表现经常差强人意,家长会责怪老师没有尽到教育学生的责任;教育的过狠了,又会招致家长的不满与谩骂。因此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显得格外的重要。
惩罚坏行为,不如奖励好行为。面对所谓犯错的学生时,老师应先发现其中的闪光点。正确地引导他们。如可以买一些小孩子喜欢的东西,比如漂亮的小玩具,学习用品等,奖励给进步最快的学生、等等,以此来激励他们上进。或者自己做一些奖状,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奖,但奖项可以是多样的,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因自身的优点而获得奖励,对于一些孩子这也许是他们唯一获得奖状的机会。对于一些表现实在太差的学生,体罚可以,但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不一定都是教鞭落到学生身上,可以以劳动等代替,比如校园清扫,抄写课文等方式,最重要的不是要让受罚的学生受到身体的惩罚,而是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老师也可以选择和学生谈心等方式,对待差生,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不应给予歧视,也不应反感,缺乏耐心和包容心,而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关心与照顾,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入了解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容忍他们在尝试中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适时鼓励他们,要心甘情愿付出,不求回报,因为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这样我们自身也会成为一个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阐述“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鲁迅先生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让我们怀着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温暖前行!
曾经读过《一根教鞭》这篇文章,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作者回忆自己小学时的一位严厉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师工作尽职,也富有爱心,她用自己微薄的薪水接济几个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但她有一个缺点,就是经常用教鞭体罚学生。某日老师发现教鞭坏了,询问班里是否有同学愿意帮忙制作一根新的教鞭,班上的晓玲同学自告奋勇精心帮老师做了一根新的教鞭。后来的一次数学课上,晓玲同学因为连续答错好几道题目而被数学老师用教鞭体罚,遭到同班同学嘲笑“自作自受”,结果导致晓玲同学性格转变,最终辍学,提早步入了社会。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感触颇深,显然这位老师是爱学生的,然后她爱的方式又是偏颇的。作为一名老师,我深深感觉到了做一个懂爱、会爱的老师是多么的重要。
体罚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王充《论衡·自纪篇》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可见,在汉代就流行体罚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逐渐发现体罚这种方式的弊端,这种现象逐渐减少。然而在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由于几千年来“玉不琢不成器”以及“严师出高徒”等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体罚现象依然尤为严重。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小孩子年龄小,思想单纯。他可以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个学科,并且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反之,体罚、恐吓,只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造成人格缺陷或性格缺陷,教出不自信或者更叛逆的学生。作为老师,教授知识的确很重要,但是人格教育和性格教育也不应缺失。在做好“教书”工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致力于做好“育人”的工作。
诚然,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或是留守儿童,加上父母工作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照顾和教育,大多数孩子比较任性,难以管理,教育孩子这个重担就落到了我们人民教师的肩上。不去狠心教育,任性的孩子学习表现经常差强人意,家长会责怪老师没有尽到教育学生的责任;教育的过狠了,又会招致家长的不满与谩骂。因此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显得格外的重要。
惩罚坏行为,不如奖励好行为。面对所谓犯错的学生时,老师应先发现其中的闪光点。正确地引导他们。如可以买一些小孩子喜欢的东西,比如漂亮的小玩具,学习用品等,奖励给进步最快的学生、等等,以此来激励他们上进。或者自己做一些奖状,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奖,但奖项可以是多样的,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因自身的优点而获得奖励,对于一些孩子这也许是他们唯一获得奖状的机会。对于一些表现实在太差的学生,体罚可以,但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不一定都是教鞭落到学生身上,可以以劳动等代替,比如校园清扫,抄写课文等方式,最重要的不是要让受罚的学生受到身体的惩罚,而是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老师也可以选择和学生谈心等方式,对待差生,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不应给予歧视,也不应反感,缺乏耐心和包容心,而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关心与照顾,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入了解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容忍他们在尝试中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适时鼓励他们,要心甘情愿付出,不求回报,因为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这样我们自身也会成为一个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阐述“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鲁迅先生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让我们怀着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温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