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技巧
【作者】 农 军
【机构】 广西那坡县教学研究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朗读是培养语感、加强记忆、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在我们语文科教学特别是起始年级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可以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的之一。但是,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天天早读、晚读,再加上课堂上的诵读,朗读的次数不可谓不多,但是经过五、六年的朗读直到小学毕业时还是不会正确朗读。他们读起书来不是结结巴巴节奏掌握得不好,就是丢三落四出现漏字或者是画蛇添足出现添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一是由于教师平时不重视对学生施以朗读基本功训练,用讲和问代替了学生的读;二是教师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思想上引起重视,教师还应掌握一些朗读指导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具体谈谈怎样多措并举指导学生朗读,从而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能力。
首先,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从起始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声音一定清晰洪亮,还要不把字读错、把句子中的某个字词弄丢,也不能添字和唱读,而且能根据标点符号恰当地停顿。在以后的朗读中,教师一直用这个标准要求学生,发现学生有错必定予以纠正,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就会养成。
起始年级的学生朗读过程中很容易形成拖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唱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反复研究之后才发现,这是因为起始年级的学生刚开始识字,识字数量有限,对文字依然有很强烈的陌生感,于是一边读一边还在回想这些汉字的读音和意思,心中带着疑惑,因此朗读的速度变慢,从而造成拖腔。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识字量大的学生朗读课文都比较流利,而那些识字量少得可怜的学生边读边认字,很容易形成唱读。唱读的时间久了,就成为顽症甚至不治之症,再也很难纠正。因此,教师务必多教学生识字认字,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和巩固学生对文字的辨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低年级学生读书不流利,常常读破句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理解的水平比较低,无法依据句意来确定朗读的节奏,甚至分不清词与词之间间隔。当学生处于这个阶段,教师就很有必要多给学生范读和领读。起始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容易接受比较直观的指导,教师的范读和领读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学生读书读得多了,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教师就可以示范性地为学生分析一些典型的句子,让学生领悟句子的深刻含义,在此基础上掌握朗读的技巧。比如“青蛙和猫头鹰是庄稼的好朋友”这个长句,学生不容易读得好。老师就应作具体指导,启发学生说说:“谁和谁是好朋友?”“青蛙和猫头鹰是什么的好朋友?”然后指导学生这样读:“青蛙和猫头鹰//是庄稼的/好朋友。”
在此基础上再告诉学生,什么地方是要着重告诉别人的,就读得重一点,这个就是“重音”。像“七星瓢虫和赤眼蜂也是庄稼的好朋友”这句话,重音要落在“也是”上,表示赤眼蜂、七星瓢虫跟青蛙、猫头鹰一样,都是庄稼的好朋友。凡此种种零碎的知识都要一点一滴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加以运用和不断体会,天长日久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其次,教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起始年级学生读书往往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固然跟他们年龄小、读书少、理解能力尚不足有关,但是如果教师把一边朗读、一边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并对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带着理解去朗读。比如《乌鸦喝水》一课,教材编写者要求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要想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先理解课文再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怎么办呢?”这句话时,我让学生把图文对照好,使学生认识到因为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面的水不多,乌鸦喝不着,这个“怎么办”是说明乌鸦心里很着急。接着我又让学生看图发挥想象,说说乌鸦是怎样着急的。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竟然也能看出乌鸦口渴得很厉害,十分迫切想喝到水。理解到了这一步,我再让学生读读课文上的句子,学生都读出了焦急的语气。那么,当乌鸦喝到水时,它又是怎样地高兴呢?我让学生看图作比较,看看两只乌鸦有什么不同。学生说:“乌鸦张大了嘴巴咕嘟咕嘟地喝着水,好像在说:“这清凉的水多好喝啊!”另一个学生说:“乌鸦一边喝水一边笑,高兴的连尾巴也翘起来了。”由于学生理解了,朗读的时候就很自然的读出了愉快地心情。
再次,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和读得比较正确、流利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丰厚的感情去朗读,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
按照我的教学经验,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要求学生“读得生动一点”和“要读出感情来”,那是绝对没有用的,因为学生不知道如何朗读才是生动和有感情。如果教师只是提示学生哪儿要重读哪儿要轻读,哪儿要高兴,哪儿要悲痛,那是“授人予鱼”而不是“授人予渔”,是有害无益的,只会使学生读得矫揉造作。我们只有启发学生思考、想象,理解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感染,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表达的愿望,才能使他们自然的读出感情来。像《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不仅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壮观,而且描写了圆明园惨遭侵略者践踏、毁灭之后的惨状,读“壮观”部分的感情基调就应该高昂的,读“惨状”部分的感情基调应该是凝重的。
有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或者年代久远的事件,学生不容易把握情感基调,就容易读得味同嚼蜡。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可感,使遥远的环境变得如在眼前,从而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例如,(下转第66页)
(上接第67页)教《祖国多么广大》一课,怎样使学生认识祖国的广大、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呢?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让学生认识中国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指点他们看,海南岛在中国的南边,长江横跨半个中国,大兴安岭在中国的北面。接着,我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看看,想象这些地方多么美丽。同是春天,然而这些地方的景色各不相同:海南岛已是鲜花盛开的初夏,长江两岸正是柳丝吐绿的春天,而大兴安岭还是雪花飘飘的冬天。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我们为有这样一个伟大、可爱的祖国而自豪!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热爱祖国、赞美祖国的思想感情。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理解课文的内容就必须多读,而理解了课文内容就可以准确朗读课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最后,让学生根据文体特点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时间不允许我们每课书都作具体、详细的朗读指导,所以我们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朗读基本功的训练。这样既能提高朗读指导的质量,又不使其他基本功训练受到影响。一般叙事的课文,我们只要学生用清楚、响亮的语气把事情的经过叙述清楚就可以了。有的课文抒情成分多,适合于朗读,我们就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其中抒发感情的部分,像《再见了,亲人》。而像《美丽的小兴安岭》这样的课文,我们要着重指导朗读写景部分,要求学生放慢速度,细细体味生动形象、描写细腻的地方,读来要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并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和美的感受。《赵州桥》一课是说明文,我们要告诉学生在读介绍物体方位、大小、功用等语句时要注意重读,给人以清楚地概念;说明中心的语句也要重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小马过河》一类童话故事,语言优美生动,对话比较多,我们就要抓住对话,让学生体会不同思想感情,语气神态和动作表情。朗读时,要注意各自的性格特征。
总而言之,朗读技能是可以培养的,但是教师必须肯下苦功认真钻研教学方法。放羊式的放任学生,学生永远掌握不了正确的朗读方法。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能在朗读中根据不同的感情读出不同的语感、语调、节奏等等。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具体谈谈怎样多措并举指导学生朗读,从而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能力。
首先,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从起始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声音一定清晰洪亮,还要不把字读错、把句子中的某个字词弄丢,也不能添字和唱读,而且能根据标点符号恰当地停顿。在以后的朗读中,教师一直用这个标准要求学生,发现学生有错必定予以纠正,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就会养成。
起始年级的学生朗读过程中很容易形成拖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唱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反复研究之后才发现,这是因为起始年级的学生刚开始识字,识字数量有限,对文字依然有很强烈的陌生感,于是一边读一边还在回想这些汉字的读音和意思,心中带着疑惑,因此朗读的速度变慢,从而造成拖腔。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识字量大的学生朗读课文都比较流利,而那些识字量少得可怜的学生边读边认字,很容易形成唱读。唱读的时间久了,就成为顽症甚至不治之症,再也很难纠正。因此,教师务必多教学生识字认字,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和巩固学生对文字的辨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低年级学生读书不流利,常常读破句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理解的水平比较低,无法依据句意来确定朗读的节奏,甚至分不清词与词之间间隔。当学生处于这个阶段,教师就很有必要多给学生范读和领读。起始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容易接受比较直观的指导,教师的范读和领读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学生读书读得多了,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教师就可以示范性地为学生分析一些典型的句子,让学生领悟句子的深刻含义,在此基础上掌握朗读的技巧。比如“青蛙和猫头鹰是庄稼的好朋友”这个长句,学生不容易读得好。老师就应作具体指导,启发学生说说:“谁和谁是好朋友?”“青蛙和猫头鹰是什么的好朋友?”然后指导学生这样读:“青蛙和猫头鹰//是庄稼的/好朋友。”
在此基础上再告诉学生,什么地方是要着重告诉别人的,就读得重一点,这个就是“重音”。像“七星瓢虫和赤眼蜂也是庄稼的好朋友”这句话,重音要落在“也是”上,表示赤眼蜂、七星瓢虫跟青蛙、猫头鹰一样,都是庄稼的好朋友。凡此种种零碎的知识都要一点一滴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加以运用和不断体会,天长日久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其次,教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起始年级学生读书往往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固然跟他们年龄小、读书少、理解能力尚不足有关,但是如果教师把一边朗读、一边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并对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带着理解去朗读。比如《乌鸦喝水》一课,教材编写者要求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要想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先理解课文再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怎么办呢?”这句话时,我让学生把图文对照好,使学生认识到因为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面的水不多,乌鸦喝不着,这个“怎么办”是说明乌鸦心里很着急。接着我又让学生看图发挥想象,说说乌鸦是怎样着急的。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竟然也能看出乌鸦口渴得很厉害,十分迫切想喝到水。理解到了这一步,我再让学生读读课文上的句子,学生都读出了焦急的语气。那么,当乌鸦喝到水时,它又是怎样地高兴呢?我让学生看图作比较,看看两只乌鸦有什么不同。学生说:“乌鸦张大了嘴巴咕嘟咕嘟地喝着水,好像在说:“这清凉的水多好喝啊!”另一个学生说:“乌鸦一边喝水一边笑,高兴的连尾巴也翘起来了。”由于学生理解了,朗读的时候就很自然的读出了愉快地心情。
再次,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和读得比较正确、流利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丰厚的感情去朗读,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
按照我的教学经验,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要求学生“读得生动一点”和“要读出感情来”,那是绝对没有用的,因为学生不知道如何朗读才是生动和有感情。如果教师只是提示学生哪儿要重读哪儿要轻读,哪儿要高兴,哪儿要悲痛,那是“授人予鱼”而不是“授人予渔”,是有害无益的,只会使学生读得矫揉造作。我们只有启发学生思考、想象,理解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感染,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表达的愿望,才能使他们自然的读出感情来。像《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不仅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壮观,而且描写了圆明园惨遭侵略者践踏、毁灭之后的惨状,读“壮观”部分的感情基调就应该高昂的,读“惨状”部分的感情基调应该是凝重的。
有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或者年代久远的事件,学生不容易把握情感基调,就容易读得味同嚼蜡。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可感,使遥远的环境变得如在眼前,从而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例如,(下转第66页)
(上接第67页)教《祖国多么广大》一课,怎样使学生认识祖国的广大、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呢?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让学生认识中国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指点他们看,海南岛在中国的南边,长江横跨半个中国,大兴安岭在中国的北面。接着,我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看看,想象这些地方多么美丽。同是春天,然而这些地方的景色各不相同:海南岛已是鲜花盛开的初夏,长江两岸正是柳丝吐绿的春天,而大兴安岭还是雪花飘飘的冬天。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我们为有这样一个伟大、可爱的祖国而自豪!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热爱祖国、赞美祖国的思想感情。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理解课文的内容就必须多读,而理解了课文内容就可以准确朗读课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最后,让学生根据文体特点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时间不允许我们每课书都作具体、详细的朗读指导,所以我们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朗读基本功的训练。这样既能提高朗读指导的质量,又不使其他基本功训练受到影响。一般叙事的课文,我们只要学生用清楚、响亮的语气把事情的经过叙述清楚就可以了。有的课文抒情成分多,适合于朗读,我们就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其中抒发感情的部分,像《再见了,亲人》。而像《美丽的小兴安岭》这样的课文,我们要着重指导朗读写景部分,要求学生放慢速度,细细体味生动形象、描写细腻的地方,读来要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并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和美的感受。《赵州桥》一课是说明文,我们要告诉学生在读介绍物体方位、大小、功用等语句时要注意重读,给人以清楚地概念;说明中心的语句也要重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小马过河》一类童话故事,语言优美生动,对话比较多,我们就要抓住对话,让学生体会不同思想感情,语气神态和动作表情。朗读时,要注意各自的性格特征。
总而言之,朗读技能是可以培养的,但是教师必须肯下苦功认真钻研教学方法。放羊式的放任学生,学生永远掌握不了正确的朗读方法。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能在朗读中根据不同的感情读出不同的语感、语调、节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