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的欣赏与探究
【作者】 尹菁慧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第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我国古代诗词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智慧精髓,是无可比拟的艺术瑰宝,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必学的重要知识。语文课本中的诗词不同于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把握,而诗词的语言多是古文言,理解词义本就有障碍,加上诗词语言要求特别凝练,古人又善于引用典故,所以学生学习诗词历来都觉得头疼,不知从何入手去欣赏内容和理解作者的情感。面对刚刚踏入学校大门的小学生,学习诗词更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难题,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们欣赏诗词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诵读诗词
欣赏诗词至为关键的一步,我觉得首先就是诵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意思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朗读,就会理解诗中的意思,不用老师教自己就会写诗了,这显然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对于初学诗词的小学生来说,诵读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先领着学生读,在领读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校正字音的同时解释其含义,随之把整句诗的大意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读边体会,加深学生对整首诗词意义的理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就是这个道理。然后让学生领读、或齐读、或分组读等等不同方式反复诵读,诗词语言的特点就是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加上小学生的记忆力特别好,多读几遍很容易就能上口背诵下来了。此时可以让组与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比赛,看谁背的快,这样学生有了竞争意识,就更加努力诵读了。最后老师领着学生带着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去读,学生在越来越熟悉诗句的中,渗透自己的感情,更能体会到诗句要表达的内涵了,而欣赏诗词就是建立在理解体会作者情感的前提下的。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默写,以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分层次逐步深入解读诗词
小学生欣赏诗词,教师要逐层分解去解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为例:
1、从题目入手,先解题。
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诗眼,也就是全诗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静夜思》,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在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那么学生马上会在脑海中反应到,作者在晚上不睡觉,想什么呢?引发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怀着好奇心沿着这个思路去读诗,到诗中去寻找答案。那么这个题目也就是诗眼,学生抓住了诗眼,就等于掌握了整首诗的核心、重点,围绕这个中心就不会让学生在赏析的时候跑偏了。
2、了解作者、作者诗歌总体特点以及创作背景
教师在讲解新诗词时,可以先给学生留预习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一下作者和作者生活在怎样的时代,然后上课的时候,学生回答他们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老师做最后补充。比如说:《静夜思》的作者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大多是抒情诗,写这首诗是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扬州一个旅舍里,当时李白才26岁,一个人漂泊在外,晚上看到天空中那一轮明月,勾起了他思念家乡的情怀,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诗篇。这样了解了作者和掌握了时代背景,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知识面,引起学生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准确把握和对内容的正确理解。
3、理解重点字词
古代诗人可谓惜字如金,每一个字每一句都要反复推敲琢磨,然后表达出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所以教师授课时,就要在讲析字词上下功夫。比如说“疑是地上霜”这一句中“霜”字,“霜”字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冷,由冷引申到人的情感的话就是比较凄凉,这就正应和了作者一个人独自在异乡的感受。同时“霜”的颜色是白色的,而月亮的光也是白色,那其实就是用“霜”来形容月光的洁白,白也给人寒凉的感觉,所以一个“霜”字既告诉了我们天气的寒冷,还影射出作者飘泊异乡的孤独寂寞凄凉的思想感情。通过细细解读字词,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诗的中心思想,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4、品味名句内涵
每首诗都有它的诗眼,也有我们古今认同的名句。学会品读名句也就学会了赏析诗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突出首要做到的就是名句欣赏。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者抬起头望见皎洁的月亮,又暗自低下了头,因为想起了家乡。意思看似很简单,语言简洁明了,但是表达的意义却深远,情感很复杂。“举头”和“低头”形成鲜明对比,在一抬头和一低头之间,让所有的人都跟随作者沉浸在浓浓的思乡之中,让每个人的这份思念看似相同,又包含着每个人的不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容简单里含着复杂,单纯中又包容着丰富,理解透彻中又让人回味无穷,意味深长。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的魅力之处,也是应让学生赏析品味的重点。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阅历虽然简单,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却比成年人丰富,而赏析诗歌就需要放飞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感悟诗词中蕴含的意境。
教师在讲解这首李白的思乡情怀时,可以让学生假想他们离开家乡之后,一个人独自在异乡会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分别讲出来,再将作者的情感带入进来,这样学生就更能真切体会到作者当时的真情实感,领悟到诗歌的魅力,找到欣赏诗歌的切入口。
兴趣爱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聪明的教师一定会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培养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语文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学好诗词,就要先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想办法让学生爱上诗词。教师可以借着诗词作者和背景,讲一些有趣味的名人故事或者是学生喜欢听的历史事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诗词相关的一些史料等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诗词是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学习并且还要学好的文化知识,诗词中的精华,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词,弘扬中华文化使之更加源远流长。
一、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诵读诗词
欣赏诗词至为关键的一步,我觉得首先就是诵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意思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朗读,就会理解诗中的意思,不用老师教自己就会写诗了,这显然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对于初学诗词的小学生来说,诵读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先领着学生读,在领读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校正字音的同时解释其含义,随之把整句诗的大意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读边体会,加深学生对整首诗词意义的理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就是这个道理。然后让学生领读、或齐读、或分组读等等不同方式反复诵读,诗词语言的特点就是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加上小学生的记忆力特别好,多读几遍很容易就能上口背诵下来了。此时可以让组与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比赛,看谁背的快,这样学生有了竞争意识,就更加努力诵读了。最后老师领着学生带着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去读,学生在越来越熟悉诗句的中,渗透自己的感情,更能体会到诗句要表达的内涵了,而欣赏诗词就是建立在理解体会作者情感的前提下的。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默写,以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分层次逐步深入解读诗词
小学生欣赏诗词,教师要逐层分解去解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为例:
1、从题目入手,先解题。
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诗眼,也就是全诗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静夜思》,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在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那么学生马上会在脑海中反应到,作者在晚上不睡觉,想什么呢?引发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怀着好奇心沿着这个思路去读诗,到诗中去寻找答案。那么这个题目也就是诗眼,学生抓住了诗眼,就等于掌握了整首诗的核心、重点,围绕这个中心就不会让学生在赏析的时候跑偏了。
2、了解作者、作者诗歌总体特点以及创作背景
教师在讲解新诗词时,可以先给学生留预习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一下作者和作者生活在怎样的时代,然后上课的时候,学生回答他们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老师做最后补充。比如说:《静夜思》的作者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大多是抒情诗,写这首诗是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扬州一个旅舍里,当时李白才26岁,一个人漂泊在外,晚上看到天空中那一轮明月,勾起了他思念家乡的情怀,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诗篇。这样了解了作者和掌握了时代背景,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知识面,引起学生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准确把握和对内容的正确理解。
3、理解重点字词
古代诗人可谓惜字如金,每一个字每一句都要反复推敲琢磨,然后表达出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所以教师授课时,就要在讲析字词上下功夫。比如说“疑是地上霜”这一句中“霜”字,“霜”字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冷,由冷引申到人的情感的话就是比较凄凉,这就正应和了作者一个人独自在异乡的感受。同时“霜”的颜色是白色的,而月亮的光也是白色,那其实就是用“霜”来形容月光的洁白,白也给人寒凉的感觉,所以一个“霜”字既告诉了我们天气的寒冷,还影射出作者飘泊异乡的孤独寂寞凄凉的思想感情。通过细细解读字词,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诗的中心思想,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4、品味名句内涵
每首诗都有它的诗眼,也有我们古今认同的名句。学会品读名句也就学会了赏析诗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突出首要做到的就是名句欣赏。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者抬起头望见皎洁的月亮,又暗自低下了头,因为想起了家乡。意思看似很简单,语言简洁明了,但是表达的意义却深远,情感很复杂。“举头”和“低头”形成鲜明对比,在一抬头和一低头之间,让所有的人都跟随作者沉浸在浓浓的思乡之中,让每个人的这份思念看似相同,又包含着每个人的不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容简单里含着复杂,单纯中又包容着丰富,理解透彻中又让人回味无穷,意味深长。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的魅力之处,也是应让学生赏析品味的重点。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阅历虽然简单,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却比成年人丰富,而赏析诗歌就需要放飞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感悟诗词中蕴含的意境。
教师在讲解这首李白的思乡情怀时,可以让学生假想他们离开家乡之后,一个人独自在异乡会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分别讲出来,再将作者的情感带入进来,这样学生就更能真切体会到作者当时的真情实感,领悟到诗歌的魅力,找到欣赏诗歌的切入口。
兴趣爱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聪明的教师一定会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培养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语文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学好诗词,就要先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想办法让学生爱上诗词。教师可以借着诗词作者和背景,讲一些有趣味的名人故事或者是学生喜欢听的历史事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诗词相关的一些史料等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诗词是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学习并且还要学好的文化知识,诗词中的精华,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词,弘扬中华文化使之更加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