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全球史观的高中历史教学发展路径

【作者】 蒙日玲

【机构】 广西平南县平南街道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促使史学研究和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全球史观的运用。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标准、教材以及考试命题方向也不断的融入全球史观的史学观念。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观念,从世界发展的大环境出发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当前世界发展的趋势,使之成为适应社会需要、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 全球史观;高中历史;教学;发展

  縱观世界历史的发展,自新航路的开拼,世界开始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历史的发展相互影响,紧密相连。现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进程,促使不同地域之间交流越来越密切,世界俨然成为一个整体向前全球化、系统化发展。基于此,史学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运用全球史观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研究。这也促使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运用全球史观全方位、多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和问题,掌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提升学习效率。本文通过对全球史观的内涵和对高中历史学教学意义的分析,具体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全球史观的发展策略,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简析全球史观
  1.1 全球史观的内涵
  全球史观,也可以称作整体史观,是一种新的史学范式和史学观念。简单的来理解,是指史学家以全球整体历史发展进程为研究对象,运用整体的历史观和史学研究方法来认识历史、研究历史的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全球史观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最早由欧美史学家提出,其中以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其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整体探讨人类世界发展的历史。中国关于全球史观的研究始于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教授,其主编的《世界史》(六卷本)是高校历史学专业教材。全球史观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整体性,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关注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世界历史发展的各地区文明之间低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这就打破了孤立、分散的仅以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将历史发展从“西欧中心论”的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全球史观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联系性,以宏观和联系的视角研究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注重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性,尤其是不同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全球史观作为新的史学观念,已经成为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理论之一,极大地引起了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一点在新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
  1.2 全球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和深入,全球史观的史学新观念也逐渐的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无论是课程标准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还是考试命题,都充分体现这一点。这是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趋势,然而现实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大部分的历史教师对于全球史观认识不到位,仍然使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高中历史作为文科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很多教师仍然以应试作为历史教学的重点,为赶教学进度,仅仅对知识点进行“考点梳理”,对于新的史学概念和研究方法鲜少提及。这样的教学破坏了历史知识的整体性,长此下去,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学生里了解和理解历史。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更新史学观念和方法,深入系统的将全球史观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这样有利于教师突破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从全新的视角研究历史,提高整体多元解读历史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整体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知识体系。全球史观的思维方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当前国际发展形势,建立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
  2、全球史观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策略
  当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已经充分运用全球史观,教材和考试内容中充分体现全球史观的教学思路。教师运用全球史观科学分析历史,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分析历史、评价历史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基于全球史观的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那如何基于全球史观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这是下文探讨的重点。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全球史观。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對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历史情感认知的提高,因此,在授课的各个环节中适时适度渗透全球史观,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塑造和思维广度的开阔。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自觉形成全球化的视角,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可以融合全球史观全面分析知识点,让学生能够首先了解事件发生在世界历史中的时间定位。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用全球史观应到学生理解某一阶段的历史,尤其是我国近代史的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我国近代史中重大事件,应该充分考虑到世界发展的影响,而非单方面只考虑我国的因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养成用全球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的习惯,从而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第二,在考试复习中侧重全球史观。当前高中历史作为高考的重要考核科目之一,逐渐受到重视。新课程改革要求考试考核减少死记硬背的客观性考题,更侧重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主观性题目的考核。高中历史的出题范围在深度方面和广度方面都有所增加,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把握历史知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出发理解历史知识。我们都知道,历史学科是一门知识涉及很广的学科,内容丰富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历史史学观念就是我们能够很清楚的认识历史的最基本的角度,无论是课堂中学习历史知识还是课后复习历史知识,甚至是学生有兴趣去拓展历史知识,都应该避免用一种史学观念来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应该从不同角度出发,从整体出发,观察历史发展的多维度,多体系,才能更客观准确的认识历史,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培养更加具备专业能力和全面文化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弦钰.分析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学苑教育,2016(1).
  [2] 曹素艳.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25).
  [3] 赵艳霞.试论“全球史观” 与世界当代史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
  [4] 刘宏杰.全球史观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