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语文课堂绽放美育之花

【作者】 邹世涛

【机构】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傅家堰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人文性,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因此,把握美的特征,激发美的情感,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语文教学魅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语文教学;美育策略

  美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能充实人的内心生活,净化人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在各科教学环节中,都应该贯穿美育内容。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多角度研究教材,挖掘美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向学生普及美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将美学渗透到语文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指导学生正确评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科学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我们教师的讲课要充满艺术魅力,能吸引打动学生,必须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从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潜在的精妙之处去挖掘美。所以我们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被教材中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所感动,然后对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反复品味,仔细推敲,再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化到教案中,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美,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勃的美。《孔乙己》则通过塑造孔乙己这一悲剧形象,创造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美。当然文学作品还通过对“丑”的刻画,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等来表现美感,作家对“丑”进行揭露、批判、嘲讽、否定,激起人们的厌恶、憎恨,从而让读者更加热切地向往美、追求美,达到审美效果。
  雕塑家罗丹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深入钻研教材,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二、多方面改革课堂,发现美   
  我们培养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情感教育,而这种教育的大舞台就是课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感知、鉴赏文章美,去创造美,都离不开课堂。审美教育是以情感为桥梁,潜移默化的,故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缺少课堂教学美,学生的审美能动作用就无法发挥,也就无法产生教学的美感效应。当然,审美教育必须以课堂为依托,创造课堂教学的美。1.创设美的氛围。创设美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产生审美激情、审美体验。我们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应当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使学生自始至终地在充满情趣的愉快气氛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美的氛围是师生合作共同创造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使他们产生美的追求,与我们教师“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2.激发美的情感。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们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首先,我们教师要“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因素,然后在教学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以情激情”,激发学生的感情,紧扣学生的心弦,师生之间就会迸发出强烈的美感共鸣,产生共振效应。3.品味美的语言。任何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都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资源。中学语文教材中就入选了不少“语言美”的古今美文,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放飘逸,《雨霖铃》的缠绵悱恻,《沁园春·长沙》的磅礴激越,《荷花淀》的清新质朴等等,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感。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美文,引导学生深入地体味语言的表现力量,感悟中国语言的魅力。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我们教师要借助中国语言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把学生带入情景相生、意境和谐的艺术境界,让学生置身于美的语言中,真切地感受到语文本身的美,感到语文学习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一种生命意识的唤醒,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 
  三、多途径激发想象,创造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观念去创造美。当然,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调动语言感受力、艺术想象力,唤醒相应的审美意象去进行创造。作文就是这一能力的最好表现。而作文又往往是学生最怕最难的一关,因为他们的生活积累少,而且平时又不善于观察和思考,写出来的文章就显得肤浅而公式化,没有创意。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不能仅局限于事物的表象,而应该强调在观察外物特征时能体验自己内心感受的特征,那么,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的对生活真切感受的文章一定带着鲜明的审美特征。从而帮助学生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   
  总之,我们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把审美教育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去,积极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善恶、美丑,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满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