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作者】 周银英

【机构】 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灵城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活动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学习已为大多数教师所接纳,并为之跨出了厚实的步伐。本文就此议题从现状、原因和实施策略展开论述,结合的课例典型明确,层次清楚,有说服力,充分说明了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  现状  原因  策略

“自主探究” 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学生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然而,在数学课堂上运用自主探究进行教学往往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清楚到底什么样子的学习内容适合探究,学生积极性不高,探究时应采取什么样的形式等等。这些问题关系到探究的效益,由此要提高探究的效益,应先搞清楚其中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现状及其原因

经过调查,在数学课堂上主要有以下现象一直阻挡自主探究与数学同行。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对内容缺乏兴趣,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情况极其严重,未有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意识和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习惯;而在教师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一味灌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方式单一,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而是把学生当作统一的“产品”,采用“填鸭式灌输”、注入等教学手段进行施教,这是造成目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由于学生的厌学情趣,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把大部分课余时间用于“跑教”、“送教”,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探究活动已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开发和提升学生潜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深入探索“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方位发展。

二、实施策略

(一)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促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方法一旦接触到学生的导线、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审视学生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研究成果,这样他们才能处在心理安全、心灵自由的精神状态下,他们才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到探究学习当中来,长此以往就能形成探究学习的意识,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

例如,按照1只小白兔,2只小黑兔,2只小白兔,3只小黑兔……的顺序排列,第41只兔子是什么颜色?学生利用经验,自主探索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师让学生一一上台展示交流。策略1:白黑黑白白黑黑黑白黑黑白白……;策略2:ABBAABBBABBAA……;策略3:1221122212211……;……

在这一反馈教学中,学生们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了该问题,由于教师能尊重孩子们独立探究的成果,使得整个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自在的课堂中掌握了知识。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深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开始于惊奇和疑问。”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形成刨根问底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直线、射线和角”,在明确射线的定义并让学生举一举生活中的例子时,不料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的头发是不是射线?”学生中开始纷纷议论开了,有的学生说肯定是,有的说不是,有的不确定。这时,教师不马上给出评价,而是引导学生用射线的知识判断一下:人的头发是否符合射线的特征?经过同学们的讨论,终于明白如果每一根头发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向直直的长,并且不剪头发,那么你的头发才符合射线的定义。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处于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意识到了自己所举的例子的片面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知识又很好地保护了质疑的学生的积极性。 

(三)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快乐深入探究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的学习内容,设计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小学数学的实际生活价值,或者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迫切希望探究的情境。一个数学问题平平淡淡地抛出,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

师:今天这间教室里有好多人,老师却只看到了两种人,猜猜,是哪两种?

生1:老师、同学。生2:大人、小孩。生3:长头发的,短头发的。……

师:你这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同样是这些人,却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那么多类,这就是分类的作用,经你们这么一分,各不相同的人,显得简单、明了了。

师:瞧,黑板上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一步研究他们?

生:分类。

由于分类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和知识。因此,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该教师经过课前精心的提问,利用生活中分类的相关信息设计了两个合作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

师:今天我们就重点利用分类的方法来进一步研究三角形。谁愿意读读合作要求?

师出示合作要求:

1.先确定分类的标准再分类。2.试着把每一类的独特之处表示在图上。

以上几个问题是整堂课学生探究的线索,这些问题本身设计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感,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探究中有所发现。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耗时、随机性较大。

【参考文献】

[1]吴正宪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