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学机智的运用

【作者】 黄 莹

【机构】 广西那坡县德隆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身在教学第一线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多年,经历、见识过很多课堂“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突发事件”就成为“事故”;如果处理得当,“突发事件”就能成为教学资源。善于运用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表现。
  在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生涯中,都会努力追求课堂教学中的“完美”。但是,无论你如何去努力、去克服,教学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如何巧用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把学生的错误转化为良好的教学资源,错误资源生成课堂学习的有效资源,使课堂更精彩,让“错误”发挥最大功效呢?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教师将错就错,引发学生思考,审视错误与正确之间的区别。数学的课堂,其教学过程不一定按教学预设顺利开展,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而出现了错误,教师才能引起重视,教学过程将因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进行调整,使学生的疑惑解开,让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达到。
  在教学六年级新审定的苏教版第十二册《确定位置》时,当老师出示第50页例1的情境图后,提问:一艘轮船在正北方向航行,你能说出灯塔1和灯塔2分别在轮船的什么方向吗?有好多同学很快的通过学过的知识(东北、西北)来描述灯塔1和灯塔2的位置。师提示: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以为这么提示后,学生对本节课的方位(方向)应该没什么难度了,可意想不到的是:部分同学描述的方向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说北东方向,因为北偏东嘛简称北东方向,而南偏东方向又说是东偏南,面对如此的说法,有个别同学还以为自己的“创意”会得到同学的许可和老师的赞扬。殊不知,当看到一些同学满脸的疑惑时,感觉到有点不对劲了,当老师的“大家发现什么不对吗?”的反问时,那些提出“创意”的同学有点懵了。有些同学忍不住了,“东北、西北方向应是北偏东、北偏西多少度,东南、西南方向应是南偏东、南偏西多少度”,最后在老师点头肯定下,同学们对方向的说法得到明确的答案,接着,量度数、距离,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基本达到了。
  老师不仅要宽容学生的错误,更要利用学生的错误,让其他同学引发思考,产生矛盾,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也让大家避免了这样的错误。当然,在这过程中,老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出错而马上否定,而应加以点拨,给予启发。
  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梯形的上底是2.1米,下底是3.2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一个学生这样解答:2.1+3.2=5.3平方米。这种解法引发了学生的一阵笑声,这位学生十分发窘。老师没有将这种解法一棍子打死,而是让他讲讲自己的解题思路。孩子的思维是独特的而奇妙的。梯形的高是2米,而计算面积时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再除以2,既然要乘上2又除以2,那么只求上下底的和,不就行了。教师进而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后,形成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出的是上下底长度的和,不符合题意;正确的列式就为(2.1+3.2)×2÷2,但在计算时可以采用这位同学的方法,比较简便。教师问:“是谁帮助我们找到了简便算法?”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位学生如释重负,先前的羞愧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投入。
  再如,教学整数乘法的分配律在小数乘法中运用时,有部分同学这样计算:2.8×2.5+7.2×2.5=(2.8+7.2)×(2.5+2.5)=50,看似很快的把这道计算题进行了简算,实则已经出现了科学上的错误,但是,有些同学就是这么计算的。作为老师,我们能把出现这样错误的同学狠批吗?我们不就是从基本的方案着手:假如不用简便算法,结果是多少呢?然后再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分配律。这样不断的引导、启发,既让同学们自己发现错误,自己去解决问题。
  比课堂教学中“出错”更大的是学生中出现的“群体事件”,教师更要机智应对。
  这是我调到新学校后的第一堂数学课,课前十分钟就听到教室里开课桌声、关课桌声、起哄声和追逐打闹声,声声不绝于耳,嘻嘻哈哈,就像村中人圩日赶集似热闹,只有到上课时间科任教师进到教室,一边大声的吆喝“上课啦,上课啦,安静、安静”,教鞭一边在讲台上啪啪啪连响几声,教室才慢慢趋于平静,老师才开始讲课。村小的男孩子比城里的孩子调皮,比不上城里的孩子一听上课铃声就进入教室安安静静在座位上等老师来上课。我刚走到教室门口,一个圆脸,短发脸上粘点泥巴的男孩还在追逐着另一个比他高的男孩,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学校球场还是泥巴,孩子们课间十分钟在球场疯跑,腿、手、脸甚至衣服、裤子总是粘上一些泥巴,上课铃响往往来不及清洗就跑进教室。“是在打架吗?”我自问,那男孩回过头来看到有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呆呆的一脸的惊恐也不知道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懵啦,这学生怎么啦,平时里,学生见到老师应该是虔诚些吧,怕老师批评跑都来不及。我没有走进教室,把教材放在窗台上:“这位小同学,请你出来一下。”我把他带到教室外的球场边,离教室好远,我不想让我暴躁脾气表露在这位学生身上时给其他学生看到。“怎么回事?上课铃声响过这么久啦,还在教室追逐打闹,平时老师是怎么教育的?噼里啪啦一阵公式化的教育术语劈头盖脸撒出去。“老师,他们老叫我狗爪,所以我就追他们”我看着站在我面前两手一直插在裤腰带的男孩。“怎么给你起这样外号,我想到在初中教学时曾经有同学之间因起外号产生矛盾,今天该也是这样吧,你说吧,如果不就叫来家长啦!”这是我在初中教育问题孩子通用的手法,他说,爸爸叫李正全,在县里民族局上班,今年初被派到外省脱产学习三年,妈妈在离县城很远单位上班工作也很忙,周末才回到县城的家,一个人照顾不了他,就在这个学期把他从县城送到村里的外婆家来,让外婆照看,顺便在村小里上二年级,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怪不得,我说怎么刚才一看到就似曾相识,原来他的父亲我是认识的。“为什么同学会叫你狗爪,他把双手从裤腰带里掏出来。”“老师,你看!”我惊呆了。这是一双怎样的手,简直惨不忍睹,指甲又长又黑,起码有两三个月不洗不剪啦。怪不得,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我肯定相信它就是一双狗爪,而不是一双七岁男孩的手呢,他说他没有指甲钳,也没有其他人帮他剪,所以手指甲就长到这样子,近段来同学在课间就喜欢这样嘲笑他,所以就出现刚才上课前的一幕,离开父母一个二年级七岁的男孩怎么懂得自理呢。失职,我严重的失职啦,我没有一个教师所具备有的细心和耐心,去观察班级上的每一个学生情况。我还算是个老师吗?我连忙对他说:“你在这稍等一下,我去去就来”,我跑回教室对其它同学说,哪位同学有指甲钳借我老师用一下,第三组最后一桌的一位学生把一串挂有一把指甲钳扔给我,我没接住,掉地上啦,我捡起来,顺便说一句,同学们先自己看看课本的知识,老师等下子再来给你们讲课。回到小男孩身边,我捧住了他的手,一个手指头一个手指头的修剪,我小心翼翼的用指甲钳把指甲缝的泥巴掏出,再剪掉长长的指甲,恐怕指甲钳剪碰了肉,伤了小男孩的手指头,我边剪边问,疼不疼呀,有没有碰到肉?疼了就跟老师说,是不是只有今天才追逐人麻?也许我的语气比较委婉,他的话说开了,他说不是啦,几乎每天都有男生叫他,所以每天都有这样的事发生。在乡下大家也是说说玩玩,也没有多大计较。哦!老师跟你有个约定好不好,今天老师帮你把指甲剪得平平的,然后到老师宿舍去把手洗的干干净净,再去教室,老师要让其他同学知道从今天起,你不再是“狗爪”,你是李晓琪。那你愿不愿意向其他同学说声对不起,要不然很多同学不愿意跟你一起玩呢?他爽快的答应,我们击掌相约。我们很快就回到了教室,小男孩没有爽约,我们把刚才的对话在教室里重演一次,教室响起掌声,我才打开课本讲课,我发现这节课剩余的时间里,小男孩的腰挺得特别的直。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特别的响亮。
  这次经历使我认识到,孩子成长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只要老师善于运用教育机智,任何课堂“突发事件”都可以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