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黄振忠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都乡弄陇村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学习语言和培养思维能力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进行听读写训练应该把发展思维和学习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一定的。
  一、激发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使学生既爱读书,又会读书
  我在设计提问时一面注意到要以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为依据,一面还注意所提问题要有一定难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通过解题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教第三册看图学文《温暖》一课,我设计并显示在大屏幕上精美课件标题页时,对“温暖”一词的词义进行简单的讲解。有位学生举手回答说:“温暖包涵有温和的意思。”另一位学生说:“春天温暖的阳光。”这时我又把课文的插图页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在欣赏画面中在什么地方看出温暖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学生回答说:“一个深秋的早晨。”再说:“从落叶的画面看出深秋的早晨是寒冷的,为什么图画和课文的题目都是‘温暖'呢?”一个学生说:“因为有周总理在那儿,所以是温暖的。”我进一步启发说:“‘温暖'在课文里到底是指什么?”学生回答不上来。我趁机范读课文,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小学生的思维多是形象思维,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尽量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现教材所表现的情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教第二册《雷雨》一课。课前,我精心设置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实景视频,课堂上使学生仿佛置身雷雨场景之中,那雷声、风声、雨声让学生耳闻目睹,每一个环节的变化都紧扣着学生情感神态。加上老师进一步讲解,把学生融入雷雨的情景之中,这影像的渲染中,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有一定的感悟,场面兴趣盎然,情绪高涨。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的特点,教童话一类的课文时,我常常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如教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在学生学习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以后,我请四位小同学分别扮演小壁虎、小鱼、老牛和小燕子,表演“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学生在愉快的在表演不同角色的对话中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小鱼、老牛和小燕子的尾巴的各自不同的作用以及小壁虎尾巴的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不光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而且还要教学生会读书,指导他们有目的、有步骤地读书,掌握读书方法。我一般按以下方法步骤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
  1. 读课题,讲课题。想想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
  2. 轻声读课文(二年级开始默读),或听名师范读,读或听之后,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首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结果怎样?让学生粗知课文大意,掌握课文的大体脉络。
  3. 自觉学生字、生词。边读课文,边利用拼音查字典,学习字词,思考词、句、段、篇的大意,找出难懂的词、句、段一同分析解决。
  二、重视词句教学,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词和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弄懂了词、句的意思,才能体会到语言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我主要采取换词,改词,找近义词、反义词。看插图、实物,做表演动作,有表情地朗读,复述句子。改变句式,仿造句子,结合上下文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以《雷雨》的教学为例。课文第一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写“乌云”的的词语:满天、黑沉沉、压。再放雷雨前的视频,然后定格体验“压下来”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后讲讲“满天的”、“黑沉沉地”、“压”这些词语各写乌云的什么的?学生对这句话写云层厚度、颜色浓黑、来势凶猛,天阴得很厉害,就有具体的理解和感受了。
  课文第三小节说:“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越……越……”的用法,我先让学生按原文填空:闪电越()越(),雷声越()越()接着让一个学生向讲台走来,并问大家:小A越走越离老师越近吗?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这样句式写法的情形递进性。然后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句式造句,有的说:“学习越来越进步”;有的说:“他写的毛笔字越来越漂亮”;有的说:“身体越锻炼越健康”等等。
  词句教学不仅要注意讲,还应该重视读。多读,熟读,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才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把书面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在教学时,我把讲与读紧密结合起来,以讲促读,读读讲讲,讲讲读读增强学习效果。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低年级的词句教学,必须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字面的意思,还应使学生理解词句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不仅使学生能够懂得,而且还要尽量让学生能够看到、听到、触摸到、感受到。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读和写的能力。
  三、启发积极思维,鼓励质疑问难,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
  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量,促使他们多读多想,熟读精思,逐步学会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是促使学生熟读精思的重要方法。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教学课文时,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思。如教第三册《黄山奇石》时,初读课文就提出:这黄山的石头奇特在哪里?哪些石头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就可促使学生读书时眼到、口到、心到,“俯而读,仰而思”,逐步养成用心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
  提问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水平。例如,第四册《平平在家里》,记主要告诉学生一个真正的少先队员在家里应和在学校一样热爱劳动,帮助家长做事。在家里和在学校表现不一样,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平平这个孩子,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关键。课文后面第2题:平平是好孩子吗?为什么?提到了点子上,教学时,我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一提出学生认识不一致。有的认为平平不是好孩子,理由是:平平不听老人的话,不帮奶奶担水;对妹妹态度不好,不帮妹妹系鞋带;只想在学校做好事,不愿在家里做好事。有的认为平平是个好孩子,理由是:平平想入队,要求进步;想向优秀少先队员学习,很虚心;听妈妈的话,想学好。有的认为平平有优点又有缺点,如果在学校做好事,在家里也能做好事,就是一个好孩子。通过讨论,学生明辨是非,提高了认识。有几个学生主动检查自己说,他们平时也和平平一样,在家不帮爸爸妈妈做事,以后要改正。
  提问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教这样的课文,我往往抓住结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如第二册《坐井观天》结尾,小鸟对青蛙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我问:“青蛙跳出来了没有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争先发言,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心里想,我非出去看看不可,看看是你说的对,还是我说的对!它两腿一蹬,跳出了井口。它往上一看,惊奇地说:‘啊!好大的天呀!真是无边无际!'从此,它再也不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了。”我肯定他们想得好,想象得合情合理。
  “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向学生提问。还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要提出问题,最后从写作形式方面引导学生提问题。学生只要提出问题,就表扬、鼓励。经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