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政治课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实现策略

【作者】 陈伦宝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教学水平

1.增强高中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

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说,我们要把真善美的种子埋在学生心中,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并且有坚定的立场,不断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下足功夫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筑牢理想信念的坚实基础。其次,要做到知行合一,“要自觉做为人师表的表率,让学生喜欢的人”,把这种理论的彻底性贯穿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这样就能实现“言传”和“身教”的有机统一。

2.转变应试教育理念,促进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落地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意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建立在应对情境挑战的现实面前的,由于情境的复杂性、易变性,一个人随时随地适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需要教师转变“灌输式”的教育理念,围绕议题,以互动方式来开展课堂,需要教师作为设计者、引导者、推动者,引导学生作为参与和研究者,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营造有利于培养政治认同的教育环境

1.校园环境的培育。

校园是教师和学生生活学习的主阵地,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学校的教学办公和食宿等基础设施和规章制度等,不仅涉及到生活学习的安全度和舒适度,也要考虑到学生对所在班集体、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学校的“软环境”,既为学生所创造,又影响和塑造着学生。第一,学校要明确地向学生传递学校的教育理念,即“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主要体现在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训上。第二,学校要通过开展多样的德育活动,并让学生在民主参与中宣传政治文化、培养政治认同。第三,学校团委和学工处等相关德育部门,可以通过学校团员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活动,提高政治参与本领和主人翁意识。

2.课堂环境的培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议题的方式展示课程内容,而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离不开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否则就会出现虽有议题但是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最终议题式教学就会成为“有始无终”的形式,又回到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要转变课堂理念,主动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在活动型课程的开展中,教师是课堂的引入者、引导者、评价者,而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问题的思考者、行为的践行者,两者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

其次,要创造性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互动交流的课堂氛围。老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议题的讨论,心理学家陈而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

3.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

第一,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全面看待网络的作用,一方面要承认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一些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刻意误导,所以对于网络信息也不能盲目相信,避免极端化和情绪化。第二,要引导学生在网络参与中学法遵法守法,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第三,学校和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网络交流、网络政治参与,带领学生一起登录政府网站、查阅公共信息资源,让主流信息来占领学生的网络空间。

三、创设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和政治认同规律的教学过程

政治认同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实践的过程,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从其构成要素的角度看,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三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要素。

1、政治认知的形成。政治认知的形成作为主体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既有其一定的认知起点,也有其认知终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就要客观、全面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既将要学习本课内容的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尊重认知终点,就是要科学全面的归纳教材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达到对知识认识的逐步深化。

2.政治情感的激发。政治情感,是政治认同主体在政治认知的过程中,出现情感沟通和产生情感倾向的过程与结果。从政治认知内容的角度来说,需要教师系统准确的总结教材内容,为学生产生积极的政治情感奠定认知基础。从情感生成与控制角度,要精准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的情感生成。例如开展议题式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议题的设置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3、政治行为的锻炼。政治行为是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的政治实践的结果,它是政治认同的外化表现,也是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终极目标。高中生在日常活动主要在校园内,直接参与社会性的政治活动的机会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忽视对高中生政治行为的锻炼,恰恰相反,思想政治课应当有意识地通过活动型课程的开展,并配合学习其他活动,提高学生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政治参与中增强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1

[2] 钟启泉.真实性:核心素养的精髓[N].中国教育报, 2019-6-2007

[3] 冯建军.“人之自觉时代的教育使命[J].人民教育.2019(01)

[4] 盛日新.有信仰: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终极目标[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06)

[5] 孙蚌珠.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力培养学生三个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5)

[6] 张翔.新时代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05)

[7]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8] 赖旭.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