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生物校本教材的编制和衔接课程开设
【作者】 刘书勤
【机构】 四川省大英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初高中的知识和学法的衔接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生物学科虽然贯穿整个中学教学,但是初三没有开设生物课,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生物学科过渡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尽快适应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物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水平,编制适合他们的衔接教材开设专门的衔接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和学法的针对性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快速“入门”在老师的带领下领会生物的奥秘与乐趣,提升成绩。
【关键词】 衔接;学法指导;教材编制;课程开发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高考科目。从小学的自然/科学,到初高中的生物,这门学科一直贯穿我们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适应初高中的过渡。初中的学习方法不再适用,不能靠考前的背、记轻轻松松得高分了,上课内容不再那么有趣,多了很多枯燥的知识,老师讲得快课堂容量大,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受到了一定打击。如果这个衔接过渡没有做好就可能导致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徘徊在生物的门外。为了帮助学生们尽快适应高中生物教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初高中衔接教材开设衔接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上、学法上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找到方向。
一、 衔接教材编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初高中生物教学安排的现状
根据我国现行的教学安排,初中生物课程是在初一、初二学习,初三只在中考前复习一段时间,学生大多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死记硬背通过会考。相当于接近一年的时间学生基本没有学习生物课。学习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已将初中知识遗忘殆尽,成绩好一点的同学虽有大致印象却没有形成知识网络,更别说细节知识的记忆和把握。这就造成了学生在高一重新学习生物时有一种陌生感,知识陌生、学习方法陌生。
(二)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不同,考试要求差异大
生物学科作为高考科目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点多而杂,覆盖面广,演示和操作实验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但是作为初中的会考科目它的要求却相对比较低。
初中生物是根据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教材通俗易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常规的生物分类知识,认识动植物的结构,了解一些常见的生物现象,掌握一些简单的观察实验,也就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生物学概念、过程,对现象的本质并没有加以探究和分析。而高中生物作为一门高考科目是面向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的,难度要求自然更高。在初中生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微观细胞的结构和细胞内发生的各种生命活动,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生态系统稳定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等也就是要去解释现象的本质,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践中的问题,并能创新性的运用。
(三)考试要求不同导致教法、学法的不同
由于初中生物是会考要求在中考成绩中只占三十分,所以很多学生不太重视,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更多的是单纯的机械性的记忆,认为生物就是一门以“背”为主的学科;而老师也大多是“灌溉式”教学,强调的是记忆和背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够。而在高考中生物学科作为理科综合的一员分值是九十分,当然对学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更多的应该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果只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或教师一味的灌输通过不断重复来强化学生记忆,这样的方法是不适应现在的高考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教师应该更多的采取“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升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更多的是“引” ,而不是“教”。
二、 衔接教材具体编制
(一) 通过调查了解高一新生的生物学习情况
在编制衔接教材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初中生物学习情况。具体操作可以中考后的暑假通过线上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初中生物学习情况(包括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分配)、对高中生物学习和教师教法的预期以及他们的困惑等等,再通过知识测试题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薄弱板块。只有通过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充分了解高一新生生物学习现状,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衔接教学计划。
(二) 结合各学校实际编制衔接教材
1、知识上的衔接
我国初中生物课程包括十大主题而高中生物分为六大板块,在相同的主题上采用了初、高中递进安排的方式,如:光合作用这一专题,初中侧重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及概念,高中就侧重于光合作用具体过程的理解比如:光反应暗反应的物质能量变化、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高中生物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过,高中教材需要以它为基础但不再详细解释的内容,如:内环境的稳态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部分就需要初中七年级下册所学的人体物质运输、人体的五大系统的知识作为基础。针对这些内容,各个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组织生物教师编制生物衔接教材,并组织统一讲解学习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我们学校在编制衔接教材的时候上分为这样几个板块:细胞结构和显微镜的使用、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植物的光合呼吸等生命活动、人体的五大系统(消化、循环、神经、泌尿、内分泌)、生物的生殖以及遗传与变异、生物圈的认识。这些内容都是初中生物教材学习过,而高中教材会以它们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如果学生对这些内容不了解直接学习高中内容会有一些地方难以理解。如果我们编写了衔接教材并在高一开设了衔接课程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
2 、教法、学法的衔接
(1)突破“死记硬背”的简单模式?
初中学生学习生物一般都是以记忆为主,平时做做笔记,考前突击背诵,效果好像还不错,这就给学生一种错觉,生物就是“背多分”。有些同学之所以生物成绩一直不能提高就是因为方法不当一直延续初中的学习方法不知改进。教师不仅仅要做好知识上的衔接还要指导学生做好学法上的衔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熟悉的教法一点点过度到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也就是让学生去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重视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不仅仅是是记住结论本身,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2)一定要培养或提高自学的能力
在初中大部分同学是在教师的督促下被动学习,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归纳的习惯,进入高中后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对学法的指导。而且高中课堂容量大节奏快,学生如果不提前预习,对知识点没有基础了解,在课堂上可能就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学生如果不提前预习,听课的时候就没有针对性,课堂效率也就不高。所以在衔接教材上不仅仅要有知识的衔接还要有学法的衔接。
三、衔接课程的开发操作
衔接教材编制好以后如何来运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学校生物组的老师们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
最开始我们是在高一时把衔接教材印制好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学习相关章节之前进行自己学习,比如在学习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之前,学生自己先阅读衔接教材——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学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前,学生阅读衔接教材——人体的五大系统(消化、循环、神经、泌尿、内分泌)。这种方法对自觉性好的同学很有效但是对自律性差的同学效果就不太好。
后来我们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初高中生物衔接,选修的同学很多课程也很受欢迎,但是这个方法的缺点是选修课时很少,一周最多一节,要讲完衔接教材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而在我们学习到与衔接内容有关的章节时,选修课的衔接内容可能还没有讲到那里,就跟不上实际教学的进度,也会存在一些同学没有选修这门课程的情况。
现在我们又再次尝试新的方式,我们学校新高一在开学前就把衔接教材印制好并分发给同学们,同学们可以利用中考后的暑假进行预习,开学第一个月教师统一上衔接教材的内容,衔接教材上完之后再学习必修一的内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保证了衔接教材内容的有效性,在以后的教学中不用再单独补充相关的衔接内容,缺点是在高一课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一个月的时间讲衔接教材可能会导致高一上期的教学进度不能保证,期末考试范围的内容可能讲不完,对学校的期末考评会有一定影响,但就整个高中生物课程来说这个方法是很有效的。
我们对生物衔接教材编制和衔接课程开发的探索还不够,应该结合学生的学情、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改进,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初高中过渡,找到适合自己学法取得优秀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佳 浅谈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J] 黑河教育 2009(6)
[2]宋玉蓉 初中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衔接问题探讨[J] 生物学教学 2011(11)
[3]马小花、张迎春 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问题探讨[J] 教育教学路摊 2011(9)
[4]王光华 初高中生物衔接教学分析[J] 西昌师专学报2004,16(1)
【关键词】 衔接;学法指导;教材编制;课程开发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高考科目。从小学的自然/科学,到初高中的生物,这门学科一直贯穿我们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适应初高中的过渡。初中的学习方法不再适用,不能靠考前的背、记轻轻松松得高分了,上课内容不再那么有趣,多了很多枯燥的知识,老师讲得快课堂容量大,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受到了一定打击。如果这个衔接过渡没有做好就可能导致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徘徊在生物的门外。为了帮助学生们尽快适应高中生物教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初高中衔接教材开设衔接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上、学法上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找到方向。
一、 衔接教材编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初高中生物教学安排的现状
根据我国现行的教学安排,初中生物课程是在初一、初二学习,初三只在中考前复习一段时间,学生大多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死记硬背通过会考。相当于接近一年的时间学生基本没有学习生物课。学习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已将初中知识遗忘殆尽,成绩好一点的同学虽有大致印象却没有形成知识网络,更别说细节知识的记忆和把握。这就造成了学生在高一重新学习生物时有一种陌生感,知识陌生、学习方法陌生。
(二)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不同,考试要求差异大
生物学科作为高考科目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点多而杂,覆盖面广,演示和操作实验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但是作为初中的会考科目它的要求却相对比较低。
初中生物是根据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教材通俗易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常规的生物分类知识,认识动植物的结构,了解一些常见的生物现象,掌握一些简单的观察实验,也就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生物学概念、过程,对现象的本质并没有加以探究和分析。而高中生物作为一门高考科目是面向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的,难度要求自然更高。在初中生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微观细胞的结构和细胞内发生的各种生命活动,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生态系统稳定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等也就是要去解释现象的本质,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践中的问题,并能创新性的运用。
(三)考试要求不同导致教法、学法的不同
由于初中生物是会考要求在中考成绩中只占三十分,所以很多学生不太重视,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更多的是单纯的机械性的记忆,认为生物就是一门以“背”为主的学科;而老师也大多是“灌溉式”教学,强调的是记忆和背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够。而在高考中生物学科作为理科综合的一员分值是九十分,当然对学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更多的应该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果只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或教师一味的灌输通过不断重复来强化学生记忆,这样的方法是不适应现在的高考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教师应该更多的采取“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升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更多的是“引” ,而不是“教”。
二、 衔接教材具体编制
(一) 通过调查了解高一新生的生物学习情况
在编制衔接教材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初中生物学习情况。具体操作可以中考后的暑假通过线上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初中生物学习情况(包括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分配)、对高中生物学习和教师教法的预期以及他们的困惑等等,再通过知识测试题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薄弱板块。只有通过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充分了解高一新生生物学习现状,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衔接教学计划。
(二) 结合各学校实际编制衔接教材
1、知识上的衔接
我国初中生物课程包括十大主题而高中生物分为六大板块,在相同的主题上采用了初、高中递进安排的方式,如:光合作用这一专题,初中侧重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及概念,高中就侧重于光合作用具体过程的理解比如:光反应暗反应的物质能量变化、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高中生物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过,高中教材需要以它为基础但不再详细解释的内容,如:内环境的稳态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部分就需要初中七年级下册所学的人体物质运输、人体的五大系统的知识作为基础。针对这些内容,各个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组织生物教师编制生物衔接教材,并组织统一讲解学习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我们学校在编制衔接教材的时候上分为这样几个板块:细胞结构和显微镜的使用、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植物的光合呼吸等生命活动、人体的五大系统(消化、循环、神经、泌尿、内分泌)、生物的生殖以及遗传与变异、生物圈的认识。这些内容都是初中生物教材学习过,而高中教材会以它们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如果学生对这些内容不了解直接学习高中内容会有一些地方难以理解。如果我们编写了衔接教材并在高一开设了衔接课程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
2 、教法、学法的衔接
(1)突破“死记硬背”的简单模式?
初中学生学习生物一般都是以记忆为主,平时做做笔记,考前突击背诵,效果好像还不错,这就给学生一种错觉,生物就是“背多分”。有些同学之所以生物成绩一直不能提高就是因为方法不当一直延续初中的学习方法不知改进。教师不仅仅要做好知识上的衔接还要指导学生做好学法上的衔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熟悉的教法一点点过度到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也就是让学生去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重视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不仅仅是是记住结论本身,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2)一定要培养或提高自学的能力
在初中大部分同学是在教师的督促下被动学习,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归纳的习惯,进入高中后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对学法的指导。而且高中课堂容量大节奏快,学生如果不提前预习,对知识点没有基础了解,在课堂上可能就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学生如果不提前预习,听课的时候就没有针对性,课堂效率也就不高。所以在衔接教材上不仅仅要有知识的衔接还要有学法的衔接。
三、衔接课程的开发操作
衔接教材编制好以后如何来运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学校生物组的老师们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
最开始我们是在高一时把衔接教材印制好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学习相关章节之前进行自己学习,比如在学习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之前,学生自己先阅读衔接教材——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学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前,学生阅读衔接教材——人体的五大系统(消化、循环、神经、泌尿、内分泌)。这种方法对自觉性好的同学很有效但是对自律性差的同学效果就不太好。
后来我们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初高中生物衔接,选修的同学很多课程也很受欢迎,但是这个方法的缺点是选修课时很少,一周最多一节,要讲完衔接教材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而在我们学习到与衔接内容有关的章节时,选修课的衔接内容可能还没有讲到那里,就跟不上实际教学的进度,也会存在一些同学没有选修这门课程的情况。
现在我们又再次尝试新的方式,我们学校新高一在开学前就把衔接教材印制好并分发给同学们,同学们可以利用中考后的暑假进行预习,开学第一个月教师统一上衔接教材的内容,衔接教材上完之后再学习必修一的内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保证了衔接教材内容的有效性,在以后的教学中不用再单独补充相关的衔接内容,缺点是在高一课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一个月的时间讲衔接教材可能会导致高一上期的教学进度不能保证,期末考试范围的内容可能讲不完,对学校的期末考评会有一定影响,但就整个高中生物课程来说这个方法是很有效的。
我们对生物衔接教材编制和衔接课程开发的探索还不够,应该结合学生的学情、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改进,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初高中过渡,找到适合自己学法取得优秀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佳 浅谈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J] 黑河教育 2009(6)
[2]宋玉蓉 初中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衔接问题探讨[J] 生物学教学 2011(11)
[3]马小花、张迎春 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问题探讨[J] 教育教学路摊 2011(9)
[4]王光华 初高中生物衔接教学分析[J] 西昌师专学报200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