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思维引领 实践生花——以食品雕刻之月季花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为例

【作者】 赵生泉

【机构】 浙江省余姚市朗霞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引领下的实践制作活动,学生能基于自身的经验和已有认知出发,使学习走向深度,使设计和制作活动不再是一种按部就班的技能操作和训练,它赋予了实践制作活动内在的生命力。本文以食品雕刻——月季花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为例,从学生的认知逻辑出发,以思维引领的方式,从赏花、观花到思花,亲历雕花实践过程,最后品花体悟,使学生从感官体验到理性认知,从亲历实践到体悟理解,学生的学习通过思维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真正内化。
  【关键词】 思维;食品雕刻;月季花;设计与制作

  一、活动背景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初中阶段的具体目标之一创意物化: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发展实践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创意实现能力。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月季花的设计与制作》是在《雕刻的认识》这一节课学习之后开展的一次关于食品雕刻的设计与制作的实践活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雕刻的种类、雕刻的形式及雕刻的创作过程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初步了解了食品雕刻的基本工具及使用方法,并通过课堂实践和训练,初步掌握了雕刻手法和雕刻刀法,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术基础。本课题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设计和制作实践过程中,经历设计过程,做中学,做中思,运用平口刀进行切、旋、削、刻等基本操作,学会食品雕刻方法,获得精美的劳动实践作品,并提升劳动技能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耐心细致、手脑并用的劳动品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艺术鉴赏能力,感受雕刻艺术之美。
  二、 活动目标
  1、通过设计和制作实践活动,学会食品雕刻的基本设计和制作过程。
  2、亲历食品雕刻的设计和制作实践过程,学会运用平口刀,掌握切、旋、削、刻的操作技法,提升雕刻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劳动品质,在评价与赏析之中,提升艺术鉴赏能力,感悟雕刻艺术之美。
  三、 活动准备
  1、材料和工具准备:胡萝卜、美工刀(一大一小)、垫板、创可贴、月季花实物、花瓶、月季花的枝条、铅丝做成的假枝、导学稿。
  2、技能准备:学生通过之前的操作训练熟悉胡萝卜的材质特点,能熟练规范安全地使用平口刀(或美工刀),对材料进行切、旋、削、刻等技术操作。
  四、 实施过程
  (一)赏花,激发创作热情
  寻找赏析校园里月季花,发现有些月季花正优雅盛开,可有些月季花已经凋谢,感悟月季花的美好又让人心生遗憾。结合食品雕刻,能否用雕刻技艺让月季花的美好重现呢?
  展示教师的月季花雕刻作品,让学生感受食品雕刻工艺之美,激发学生实践兴趣。从而引入学习主题:食品雕刻——月季花的设计与制作。
  (二)观花,分析结构特点
  学生小组观察真实月季花,从花瓣形态、花瓣层次、开放姿态等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组内讨论交流后,归纳月季花的结构特点。
  结构特点:1、层次性;(外大内小、外松内紧、同层相似)2、相邻层花瓣着生错位,错落有致;3、花瓣薄而均匀、边缘圆润。
  (三)思花,探究制作之理
  以教师制作的月季花为范例,引导学生探究月季花的制作流程。
  学生通过观察范例作品,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口述制作的大概流程:
  切一段胡萝卜→削皮→削最外层花瓣→削第二层花瓣→……→制作中心部分
  教师微视频示范旋切取料和横刀式旋刀法去皮,获得一个圆台形的胡萝卜段,学生观察并说出采用的雕刻手法和刀法。
  思考1、圆台形的胡萝卜哪一端适合做花托,哪一端适合做花顶?
  学生根据月季花的结构特点,外层的花瓣向外开放舒展,认为小的一端在下做花托,大的一端在上做花顶比较符合外层花瓣的开放姿态和角度。
  思考2、如何在侧壁上制作出薄薄的花瓣呢?
  直接在侧壁上这样切削能得到均匀的薄片吗?切削后厚度不均匀,上薄下厚,两边薄中间厚。曲面表面进行切削不能得到均匀的薄片。在加工得到一个平面后,再往里一点点深度切削一个平行的平面,可以得到一个均匀的薄片,用于制作花瓣,同时保持花托底部是着生在一起的,不可削到底。切削花瓣需要一个平面的基础。
  思考3、最外层有5片花瓣,它们大小基本一致,如何进行设计和规划呢?










  教师引导:每制作一个花瓣,都需要一个平面基础,每切削一个平面都会在圆台底部圆形上形成一条边。
  学生思考:制作5片花瓣,就要切削5个平面基础,就会在底部圆形上形成5条边。要使5片花瓣大小一致,可以规划5条边长相等,从而在底部形成一个正五边形。
  在圆台小的一端圆面上画一个近似的正五边形,以边为切削基准线,削刻5个平面,削去相邻平面间的废料,继而再削刻5片花瓣,从而获得最外层的5片花瓣。
  教师用微视频进行示范教学,强调用刀方法及安全,注意运刀深度、角度及力度控制。







  思考4、第二层的5片花瓣制作同样也需要规划5个边,切削5个平面,边和平面应该设计在什么位置呢?
  引导学生关注相邻层花瓣着生的位置关系:错位着生。让学生上台在课件上指出加工平面的大概位置,其他学生观察思考,或认同或纠错。





  思考5、切削好第二层的平面后,直接切削花瓣,这样的花瓣像吗?
  展示花瓣的效果:得到的花瓣虽然薄而均匀,但它的上缘是平的,而且两端尖锐。
  如何使花瓣上缘圆润自然?学生回答先削好花瓣,再把上缘刻圆润。有回答先把上沿的棱角旋削掉,而后削刻花瓣。这些方案都是合理的。














  制作花的中心,引导学生结合分析的结构特点,理解制作方法。外大内小,外高内矮,外松内紧。制作花苞,只需刻画3瓣加以表达就可以了。教师微视频示范雕刻花苞的操作。
  (四)雕花,体验实践过程
  学生实践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正确规范使用刀具,运用恰当的握刀手法和运刀刀法,保证用刀安全。学生充分利用导学稿中的设计和制作流程图,遇到困难,主动学习,或组内交流探讨,或向老师寻求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操作时一定要细心耐心并保持信心。不要因为一点小失误放弃制作,可以汲取经验教训,把其余部分尽力做好。教师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纠正。对学生实践中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具体的激励和表扬。
  (五)品花,体悟劳动之美
  发挥评价对学生制作实践中的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养成的正向激励作用。实践完成后,教师给出参考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进行自评、小组评及上台展评,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指导之后的实践制作。教师要通过客观分析让学生反思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不足,努力改进。有的学生一出差错就开始放弃,可以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对其进行挫折教育,没有作品一开始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汲取经验和教训,尝试做好下面的步骤,也能拿出比较好的作品,即使不是很满意,也要学会悦纳自己,争取下次做得更好。
  建议的评价维度:花朵整体形态是否形象逼真;花瓣层次性是否明显;相邻层花瓣是否错落有致;同层花瓣大小是否协调统一;花瓣的厚薄是否均匀;花瓣的轮廓是否是圆润自然……






  学生将小组评议后认为比较成功的月季花作品插到花瓶当中在讲台上进行展示,重现月季花的美好,并与真实的月季花进行对照,让学生感受和体悟两种不同的美:大自然之美和劳动实践的之美。相信,我们可以通过双手的实践劳动创造更美好的事物!
  五、 活动反思
  《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强调“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设计与制作活动应该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手脑并用的学习过程。本次月季花的设计与制作活动,强调了对学生技术设计的素养培养,通过观察真实的月季花,让学生获得了对月季花形态结构的精准又直观的认知,并使之成为之后技术设计的根基。在设计活动中,通过教师层层引导,学生思考步步深入,使思维走向深层,学生亲历整个技术设计过程,为以后的拓展和创新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样板,同时也形成了制作活动的整个流程,学生对实践制作也更了然于胸。实践制作活动,引导学生规范安全地使用工具,让学生亲历整个制作过程,在人与工具、工具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劳动品质,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意识和技术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创意真正得到物化呈现。
  思维引领下的技术设计和实践制作相互融合,让设计与制作活动更显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