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于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索

【作者】 唐远廷

【机构】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近一二十年来,我国离婚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伴随着家庭的分裂,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情感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其教育问题日渐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课题。本文以作者所在学校离异家庭子女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手段,现论述如下(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涉及到的学生一律未用真名):
  一、离异家庭子女情感现状分析
  (一)离异家庭子女管教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视的就是家庭教育,《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一个处于生理、心理发育与成长期的孩子,身心要健康,人格要健全,离不开家庭的温暖,离不开父母双方共同的爱,严格要求与慈祥呵护,缺了其中任何一种爱,都是不完整的,都易出现性格上的乖谬,造成人格上的不健全。我校高一一个叫小鑫的男生,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父亲忙于生计,教育虽然严格但方法简单粗暴,即使孩子高中了,还动辄拳脚相加,孩子感不到家庭的“爱”。在受到父亲指摘时,就逃到母亲那里,结果管教出现空档期。后来为弥补内心寂寞,企求在感情上得到补偿,便又开始了早恋。
  (二)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
  《儿童心理学》理论认为: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和谐的家庭环境。但很显然,父母的婚姻破裂对于孩子情感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毕竟父母是不可以选择的,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以完全割裂关系的,很多中小学生心理巨变,往往都由此肇始。如我校初三一个叫小玉的女孩,一直活波开朗,天真可爱,可就在她刚进入初三时,父母离婚了。从此,乖巧懂事的她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成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以前和同学关系水乳交融,现在却不愿意交往了,甚至出现了自闭状况,在不到半学期的时间里,小玉便与以前判若两人了。 
  (三)离异家庭子女品德问题
  孩子不好品德的形成更多是家庭的“现实反映”。父母离异绝对不会风平浪静,往往都是疾风暴雨般的吵闹,甚至大打出手,这些情状在大人那里是情绪的发泄,但在孩子的眼睛里就是一本反面的教科书,这种背景下的孩子,会形成什么样的品性不言而喻。我校高一一个叫小顺的学生,在班级里,常爱欺负同学,动辄动手打人。老师通过深入了解,明白了其中原委:原来小顺父母关系一直不好,时常莫名吵闹,父母二人常常鼻青脸肿,伤痕累累,在小顺初学毕业前,父母终于分道扬镳了。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小顺,几乎从未看到和睦的场景,见到的都是无礼的谩骂,血腥的暴力,都是拳头对话解决问题,自然也就形成了“拳头就是道理”的品行。
  (四)离异家庭子女学习问题
  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上总有一些问题:或多愁善感,或自闭自卑,或易躁易暴。表现在学习上,一是注意力易分散,二是很易钻牛角尖,三是难以静下心来,四是不愿意与人交流,这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最终无心向学。如我校初三的小婷同学,一直以来,学习都认真自觉,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成绩处于全级前茅,还喜欢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但在进入初三不到两个月的期中考试中,小婷成绩却一落千丈,上课也无精打采,课后常常一个人躲在学校角落里流泪,不要说帮助同学,自己上课都常常走神,还老是拖欠作业,老师大惑不解,急忙家访,才知道其父母离异了。
  另外,离异家庭往往还可能出现经济问题,特别是跟着母亲的孩子,经济拮据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容易造成孩子的伤害。如我校高一一个叫小凡的孩子,父亲因吸毒偷窃被判刑,其父母离异。母亲没有文化与技术,只好打点小工,家庭经济现严重问题,只依靠村委会、亲戚朋友的资助过日子,到我校时连校服也没有钱买,只好依靠热心人士赞助。这个结果,使已经读高中的小凡失去自尊,后来还结识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双差生。
  二、离异家庭子女教育方式初探
  针对离异家庭子女出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初步探索,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一)实行社区、家庭、学校三方联动的教育机制
  我们在七八年前,就开始了社区、家庭、学校的三结合的教育模式的尝试:在社区建立以派出所和村(居)委会为主的联络站点,凡涉及父母问题,就由他们出面解决,包括生活困难家庭的经济救助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小凡,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最终就是通过村委会联合街道“商会”共同解决的,其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性也是在派出所民警耐心教育中改正过来的。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向社区、家庭提供真实完整的孩子在校表现,给家长提供心理学、教育学基本知识,协调连接社区、家庭、学生,使三点保持无障碍沟通与交流。
  (二)班主任对离异家庭学生实行重点关注制度
  离异家庭的孩子本身已经是不幸了,在心理上都有一些阴影,因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所谓“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应宽容待之,对其教育既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尤其要“化之以时”,因为这些学生心理本脆弱,所以,和蔼的态度尤为重要,如此“化之”,进程虽然慢,成果亦不显著,但却“稳固而持久”。比如对那个常常欺负同学的小顺,作为班主任的我,多次找他谈心,只要他有一点微小的进步,都会在全班大力表扬,给予鼓励,让他在同学面前有一种成功感,这样就渐渐地使他改掉了那些坏毛病。
  (三)运用班集体的温暖来帮助离异家庭的孩子
  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个人学习的动机、认知水平、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以及个性与道德品质的发展,莫不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与之相互作用的影响。”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一般都有现问题,行为就会出现偏差,如果让他生活在和谐的集体环境之中,得到大家的关爱与帮助,会减小了他们心理与行为朝不利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如前面提到的那个叫小玉的女孩,我就找了以前和她关系很好的几个班干部,组织了一个“送温暖”行动小组,经常围绕在小玉周围,跟她一起上下学,与她交流、玩耍,有意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并拉她参加。这样,小玉渐渐从父母离异的阴影中走出来,最终考上了重点高中。
  (四)班主任重点关注与学校心理教师辅导相结合
  一个家庭是一片完整的天地,突然间的天崩地裂,孩子幼小心灵必定受到重创,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最为紧要的任务应该放在心理方面,学校和班主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进行心理干预,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要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走出因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心理阴影。如前面讲到的小婷同学,我们在发现问题后,及时与学校专职心理教师联系,根据她的情况有针对性做了几次“心理治疗”,解决了她的孤独与无助感,帮助她恢复到以前的学习状态,让她重拾生活与学习信心。在当年的中考中,她最终以优异成绩进到了重点中学。
  (五)班集体“特殊”照顾离异家庭孩子
  教育家庭分裂的孩子,对班主任老师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能像对待普通学生那样,而应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更贴心的关照,特别要多从生活上对他们进行关照,让他们享受到“家庭”的温暖。那个叫小鑫的学生,作为级长,我与班主任积极沟通,班主任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一方面积极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共同教育,另一方面,班主任正好有一个与之年龄相当的儿子,于是就经常让小鑫到自己家“陪”自己的儿子玩,然后就给他们做一些可口的饭菜,把小鑫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小鑫也渐渐收回了那颗已经有些“野”了的心,一年后终于顺利地考上了一所本科学校。
  对“问题学生”,除了心里上不歧视他们,还要认真分析其成因,对症下药——当然,还需要全社会不懈的努力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