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作者】 潘 情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罗湖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然而据有关调查,现在的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比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线教师要尊重、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特见解、自主学习探究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主探究的过程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创新,进而形成了创新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与实践;思维能力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在进行研究,所以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突出的表现是:有的只针对语文的教学,特别只想办法提高语文的分数,没有涉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语文是综合性的,不从联系的角度研究是片面的。有的理论太深而操作性不强,其实语文的创新能力和其他能力创新能力一样,都包括了思维和实践的创新能力,我们只要把这两方面培养好,就可以了,只是语文的实践性太强而把实践能力凸显出来探讨。下面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探讨培养学生的大语文创新能力,对小学生创新与实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勉。
一、创新能力的普遍概念与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内涵
语文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因而我们要培养好学生,首先要弄清创新能力的普遍概念与语文创新能力的各自内涵、外延及它们之间关系。那什么是创新能力?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内涵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只有把这三个问题弄清楚,我们培养学生才有章可循,思路明晰,才有成果。
(一)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神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它的内涵包括了所有的技术和实践活动的思想、理论、方法、发明;外延包括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及影响。比如手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引起人们的工作、生活、思想,甚至是全球的经济、政治等等方面的变化与影响。从这些意义上来说,一项创新能引起其他项创新的创新的连锁反应,也是我们培养与关注的课题。
(二)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内涵,就是比照普遍的创新能力内容得到的。语文教学本来也是一种艺术又是是一种实践活动,不过语文的创新不直接体现在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而是首先成为其他方面知识的记录与思维的载体,语文教学创新的外显有赖于其他学科协助体现。
(三)创新能力与语文创新能力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包含关系,创新能力包含语文创新能力。但是他们又不是界限分明的蛋清与蛋黄包含关系,它们是溶液与溶质的包含关系。正是如此,其他方面的创新,如科技创新、思想文化创新,带动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创新,但科技、思想文化进步又必须用语文知识作记录和思维载体,也就是语文思维与实践创新意识可以带动其他领域的创新意识。因而培养给学生的语文创新意识,不能仅停留语文本身,而是要预测语文以外的影响。让语文创新重回到普遍的创新上来,在学校语文教学的创新,将给相邻科目的学习提供了创新的智力支持。走上社会,语文的创新思维也带动了社会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理论指导与具体做法
(一)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联系观
上面我们用较长的文字论述普遍的创新能力与语文创新能力的联系,其意义就是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时,首先用联系的观点。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语文是在学校时其他科的理解和思维的载体,走上社会时是生活、政治、经济、科技各方面实践活动记录和思维载体。这又决定了语文创新不是只停留在语文知识的理解,特别不能只想让学生记得更多的语文知识,考得更多的分数,而是想方设法让语文的每项创新有利于其他领域的学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需要。
这一理论指导比较深奥,主要是用来指导教师的备课,而表现出来的课堂展示必须是通俗的。比如我们教一年级的学生写字,从身边的事物“山”、“水”、“火”、“土”等开始,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们可以加了一些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文字必须有利于其他科技领域的学习,如教学生写“合力”、“叶绿体”、“反应”等,这些字本身也不难,而能把物理、生物、化学等术语根植于小孩子的头脑。到了三年级之后,我们教学生造句,除了就地取材的身边及大自然事物外,还可以渗透一些科技、政治事物。比如用“如果……就……”造句,如果我们教“如果下雨就不到操场上玩耍”,这是适合儿童心理学,而且很有效的;如果我们教“如果有一艘宇宙飞船就可以飞到月球”,这也可以,也同样适合儿童想象丰富的心理学,同时却能打开他们对宇宙空间的想象,一颗向往探索宇宙的心也许树立了。到五六年级,我们教学生阅读或写作,内容上可以选科技较强的文章,比如物理学的一篇论文,这在选材上就是一个创新,在提问上大胆提出与物理学接近的问题,甚至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写科技论文,把自己小小的发明或对事物的改造写出来,当然我们不一定让学生创作出不朽作品,而是让学生有科技的格局和思维。我们就依照这样联系观的教学思维,在语言和思维上,让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对语言有特殊的灵感和理解力,或者用在数学题的理解上,或者在哲学上有新的发现,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是成功的。
用联系的观点指导教学内容上的创新,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虽然这样的创新教学研究与实践,需要一线教师的广泛知识,备课时,除语文知识外,还要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维,而后的效果还要进行相关的调查,但是这些繁琐的工作之后,对语文的教学创新又有促进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
语文教学创新包括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刚才用联系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主要是思维的、意识的创新,大多是间接的,而培养自主独立的意识,则是直接,在语文课堂上可以显现。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我们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有“花生外表不好看,却很有用”就是“人不看外表,要看内在”的相关意思就可以了,如果课堂上各抒己见,甚至是激烈的交锋,那独立自主的思考意识就确立了,如果课堂死气沉沉,唯恐说错话,只等老师发话要答案,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是守旧的,而不是创新的。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并不是很难,但必须是长期的,需要耐心。比如教一年级学生写字,只要写字的笔顺笔画对,坐的姿势对,写的过程,写的速度,写字的美观程度,我们不要去过多的干预,就这样的一个简单的举动,坚持下来并扩展到其他方面的教学,量变的积累成了质的变化,我们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就构建起来。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是语文创新能力所必备的。关于这个问题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有过论述,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有论述,就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不是不干预的学习,不是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在思维和行为实践处于对错纠结的点上才给予点拨。杜威以游戏教学为例,比如一个小学生玩了布娃娃,学生玩装卸、玩制作、玩理发等等都可以,但当学生想要完成的既定目标没有达到,一筹莫展,甚至已经狂躁的时候,老师就顺着学生的思维,点他们想不通的那一步,这样既能解决学生的思维难点问题,又能尊重学生的大部分的独立自主思考。孔子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心求通而未得之状;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知其意而不知表达,才干预”。名家已经有理论有实例,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只要依照名家的理论做法,再结合自己的学生特点和教学情境做出合理及时的点拨。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又能让学生继承科学逻辑思维,从而让学生在正确基础上进一步创新。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问题,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表面上是很矛盾的,其深层内涵是一致的。合作不是个人想法、做法的简单叠加,或者是一人的思想代替全体思考,而是资源得到共享,不同的思想、方法得到融合,为新的发现打下基础,是与自主意识培养一脉相承的。我们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上有传统分组讨论,但更多的是备课时的内容设计。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桂林历史组”、“桂林地理组”、“桂林旅游组”、“课文理解组”等,各组查阅的结果进行展示,形成合作,过程是独立思考完成的,而成果是合作共享的。有的合作探究,可以不用分组,哪个有什么见解就发表,最后集体归纳总结形成基本共识即可。比如同样教《落花生》,讨论“花生的用处”,我们就没有必要分组。简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不一定是形式上的分组或坐在一起,而是思想内容得到共享、交流、融合。
总之培养学生语文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理论指导上同样服从一般的理论,但在具体思维和实践活动中,内容上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就可以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突破,也能真正发挥语文原有功能。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真正具备国家的建设的创新引领者。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
[2]美国化学老师伯尔曼和萨姆的“翻转课堂”,网络查询。
[3]网上查了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理论。
[4]参考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与实践;思维能力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在进行研究,所以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突出的表现是:有的只针对语文的教学,特别只想办法提高语文的分数,没有涉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语文是综合性的,不从联系的角度研究是片面的。有的理论太深而操作性不强,其实语文的创新能力和其他能力创新能力一样,都包括了思维和实践的创新能力,我们只要把这两方面培养好,就可以了,只是语文的实践性太强而把实践能力凸显出来探讨。下面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探讨培养学生的大语文创新能力,对小学生创新与实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勉。
一、创新能力的普遍概念与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内涵
语文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因而我们要培养好学生,首先要弄清创新能力的普遍概念与语文创新能力的各自内涵、外延及它们之间关系。那什么是创新能力?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内涵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只有把这三个问题弄清楚,我们培养学生才有章可循,思路明晰,才有成果。
(一)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神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它的内涵包括了所有的技术和实践活动的思想、理论、方法、发明;外延包括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及影响。比如手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引起人们的工作、生活、思想,甚至是全球的经济、政治等等方面的变化与影响。从这些意义上来说,一项创新能引起其他项创新的创新的连锁反应,也是我们培养与关注的课题。
(二)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内涵,就是比照普遍的创新能力内容得到的。语文教学本来也是一种艺术又是是一种实践活动,不过语文的创新不直接体现在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而是首先成为其他方面知识的记录与思维的载体,语文教学创新的外显有赖于其他学科协助体现。
(三)创新能力与语文创新能力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包含关系,创新能力包含语文创新能力。但是他们又不是界限分明的蛋清与蛋黄包含关系,它们是溶液与溶质的包含关系。正是如此,其他方面的创新,如科技创新、思想文化创新,带动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创新,但科技、思想文化进步又必须用语文知识作记录和思维载体,也就是语文思维与实践创新意识可以带动其他领域的创新意识。因而培养给学生的语文创新意识,不能仅停留语文本身,而是要预测语文以外的影响。让语文创新重回到普遍的创新上来,在学校语文教学的创新,将给相邻科目的学习提供了创新的智力支持。走上社会,语文的创新思维也带动了社会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理论指导与具体做法
(一)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联系观
上面我们用较长的文字论述普遍的创新能力与语文创新能力的联系,其意义就是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时,首先用联系的观点。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语文是在学校时其他科的理解和思维的载体,走上社会时是生活、政治、经济、科技各方面实践活动记录和思维载体。这又决定了语文创新不是只停留在语文知识的理解,特别不能只想让学生记得更多的语文知识,考得更多的分数,而是想方设法让语文的每项创新有利于其他领域的学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需要。
这一理论指导比较深奥,主要是用来指导教师的备课,而表现出来的课堂展示必须是通俗的。比如我们教一年级的学生写字,从身边的事物“山”、“水”、“火”、“土”等开始,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们可以加了一些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文字必须有利于其他科技领域的学习,如教学生写“合力”、“叶绿体”、“反应”等,这些字本身也不难,而能把物理、生物、化学等术语根植于小孩子的头脑。到了三年级之后,我们教学生造句,除了就地取材的身边及大自然事物外,还可以渗透一些科技、政治事物。比如用“如果……就……”造句,如果我们教“如果下雨就不到操场上玩耍”,这是适合儿童心理学,而且很有效的;如果我们教“如果有一艘宇宙飞船就可以飞到月球”,这也可以,也同样适合儿童想象丰富的心理学,同时却能打开他们对宇宙空间的想象,一颗向往探索宇宙的心也许树立了。到五六年级,我们教学生阅读或写作,内容上可以选科技较强的文章,比如物理学的一篇论文,这在选材上就是一个创新,在提问上大胆提出与物理学接近的问题,甚至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写科技论文,把自己小小的发明或对事物的改造写出来,当然我们不一定让学生创作出不朽作品,而是让学生有科技的格局和思维。我们就依照这样联系观的教学思维,在语言和思维上,让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对语言有特殊的灵感和理解力,或者用在数学题的理解上,或者在哲学上有新的发现,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是成功的。
用联系的观点指导教学内容上的创新,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虽然这样的创新教学研究与实践,需要一线教师的广泛知识,备课时,除语文知识外,还要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维,而后的效果还要进行相关的调查,但是这些繁琐的工作之后,对语文的教学创新又有促进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
语文教学创新包括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刚才用联系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主要是思维的、意识的创新,大多是间接的,而培养自主独立的意识,则是直接,在语文课堂上可以显现。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我们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有“花生外表不好看,却很有用”就是“人不看外表,要看内在”的相关意思就可以了,如果课堂上各抒己见,甚至是激烈的交锋,那独立自主的思考意识就确立了,如果课堂死气沉沉,唯恐说错话,只等老师发话要答案,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是守旧的,而不是创新的。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并不是很难,但必须是长期的,需要耐心。比如教一年级学生写字,只要写字的笔顺笔画对,坐的姿势对,写的过程,写的速度,写字的美观程度,我们不要去过多的干预,就这样的一个简单的举动,坚持下来并扩展到其他方面的教学,量变的积累成了质的变化,我们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就构建起来。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是语文创新能力所必备的。关于这个问题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有过论述,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有论述,就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不是不干预的学习,不是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在思维和行为实践处于对错纠结的点上才给予点拨。杜威以游戏教学为例,比如一个小学生玩了布娃娃,学生玩装卸、玩制作、玩理发等等都可以,但当学生想要完成的既定目标没有达到,一筹莫展,甚至已经狂躁的时候,老师就顺着学生的思维,点他们想不通的那一步,这样既能解决学生的思维难点问题,又能尊重学生的大部分的独立自主思考。孔子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心求通而未得之状;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知其意而不知表达,才干预”。名家已经有理论有实例,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只要依照名家的理论做法,再结合自己的学生特点和教学情境做出合理及时的点拨。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又能让学生继承科学逻辑思维,从而让学生在正确基础上进一步创新。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问题,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表面上是很矛盾的,其深层内涵是一致的。合作不是个人想法、做法的简单叠加,或者是一人的思想代替全体思考,而是资源得到共享,不同的思想、方法得到融合,为新的发现打下基础,是与自主意识培养一脉相承的。我们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上有传统分组讨论,但更多的是备课时的内容设计。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桂林历史组”、“桂林地理组”、“桂林旅游组”、“课文理解组”等,各组查阅的结果进行展示,形成合作,过程是独立思考完成的,而成果是合作共享的。有的合作探究,可以不用分组,哪个有什么见解就发表,最后集体归纳总结形成基本共识即可。比如同样教《落花生》,讨论“花生的用处”,我们就没有必要分组。简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不一定是形式上的分组或坐在一起,而是思想内容得到共享、交流、融合。
总之培养学生语文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理论指导上同样服从一般的理论,但在具体思维和实践活动中,内容上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就可以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突破,也能真正发挥语文原有功能。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真正具备国家的建设的创新引领者。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
[2]美国化学老师伯尔曼和萨姆的“翻转课堂”,网络查询。
[3]网上查了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理论。
[4]参考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