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微信平台的家园互动存在问题及策略初探
【作者】 郑钦兮
【机构】 新疆昌吉市第一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介,近年来已成为家园沟通重要平台。为了解家园双方对于班级微信群的使用现状,以一所公办园中班微信群三月聊天记录为研究对象,分析并发现基于微信平台的家园互动中,家长参与共育的质量低,教师专业角色定位有偏差以及家园双方共育内容层次不高等问题。为此,笔者认为提升家长主动参与家园共育意识、发挥教师专业引导作用、优化家园共育内容和加强班级微信群的管理可以提升家园共育质量。
【关键词】 微信;家园互动;班级管理
当前,开展优质且高效的家园沟通与共育工作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传统的家园沟通形式,如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家访等因受教师的工作量、家长时间以及双方不平等地位等因素影响而使得家园沟通存在一些问题。[1]微信一种新媒介,因其方便,快捷、直观和及时等强大功能而被广大人群接受并成为其一种生活常态。而以往相关研究大多聚集在对幼儿园微信公众号功能和所推送内容进行分析,对班级微信群的家园互动关注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后,审视班级微信群的家园沟通现状,洞察其存在问题,或许能为更加有效的开展家园工作提供思路。
一、基于微信平台的家园互动存在问题
1.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质量低
笔者统计发现3月份该微信群总共发布了707条消息,家长的人均发消息量为8条,教师的人均发布信息数量是家长大约7倍左右。在利用微信的家园互动中,存在家长参与度不高,大多数家长处于旁观者角色。其次,家长群体的互动主题也以被动回应教师发言为主,很少有家长主动询问关于幼儿习惯、学习以及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经访谈了解到,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和指导孩子发展是教师的事情,自己只是去查看教师是否有要求与新的通知即可,家长们给予自己的这种角色定位导致基本不会主动参与家园共育;再次,家长们参与互动的方式多是以回复“收到”或简单的表情符号。根据符号互动理论,使用表情符号能够对交往对象传递更加准确的情绪态度,拉近距离,[2]因此本研究中的双方也都喜欢用这种生动、活泼和易懂的表情符合进行交流。
2.教师在家园共育中专业角色定位有偏差
在家园沟通中,教师多发布通知或告知类的信息,大多发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拍照或者视频记录。班级教师多关注自己发布的通知,基本也不在群内对少数家长的询问或者疑惑等给予反馈。通过访谈,了解当前教师们承担了大量教学以外的工作,致使其没有时间去一一回应家长的疑惑。其次,有教师认为家长们在群里的咨询的问题太小没有回应的必要。由此幼儿教师对家园共育中角色定位的偏差,也导致其无法利用微信群成为家园共育的引导者。
3.家园双方共育内容层次低下
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后得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幼儿身心健康教育、卫生与安全教育、幼儿教育的专业书籍与视频推荐等内容都是当下家长们想系统了解的育儿知识。[3]在互动内容上教师将微信群当做发布通知公告的一种途径,而家长也将微信群简化成为幼儿请假的功能,双方几乎在里面不涉及到幼儿的教育问题。因此,无论是教师,亦或是家长,都没有将微信群视为围绕幼儿教育与发展的沟通平台,从而致使该班级微信群所传递的信息内容层次较低。
二、基于微信群的家园共育策略
1.提升家长主动参与微信家园互动意识
无论什么样的因素影响着家长利用微信参与家园互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微信确实在家园共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4]因此应引导家长重视微信在家园共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幼儿园应引导家长重视微信在幼儿成长中的有利价值,使家长有意愿参与班级微信群;其次,引导家长转变自身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引导其由孩子“生养者”向“教育者”角色转变,强化其在孩子成长中的陪伴与教育作用,以此让家长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角色,提高其主动参与的心向;再次,营造平等与轻松的微信交流环境,鼓励家长主动发问,主动在群里面抛出养育幼儿的困惑,教师积极参与互动回应,以此让每位家长愿意在群里面进行充分发言与讨论、交流。
2.发挥教师的专业引导作用
教师有义务和责任承担幼儿成长的引导者。要加强自我学习,强化自己的专业性,定期为家长推送一些有价值的教育快报、文章、视频等;其次,教师应关注家长们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疑虑,如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小班幼儿的生活习惯培养、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等,而后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为广大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及时的育儿支持。最后,教师也应关注到家长的兴趣需求,如每位家长都希望看到自己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状态,教师应有计划的对不同幼儿参与不同活动的状态以图片、视频等方式传送给家长,这样可以让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在园状态有更加直观的情绪体验。
3.优化微信家园共育主题
家园互动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对幼儿进行更好的教育。因此家园双方应建立微信群使用的共识。对于教师方面,可在微信群里发送如家长须知、班级活动、幼儿瞬间、教师建言、育儿拓展等版块的内容,班级教师要有计划有分工的进行分段消息推送;而家长方面可以在微信群里展示一些幼儿的童言妙语、成长进步、亲子游戏、育儿困惑与经验等。如此对微信群里面的沟通主题内容进行约定后,可以大大提升家园互动的层次质量。
4.加强班级微信群管理
家长们使用微信进行家园互动的频率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表情包和无关信息太多,这些无关信息有六成是幼儿玩耍手机时错误发送的信息,还有少数一些拉票的广告信息。因此,教师应发挥管理者作用,规范班级微信群使用场合,规范家长使用该沟通平台的原则,杜绝一切广告、投票、刷屏表情等信息。同时家长也应引导幼儿不随便在群平台上乱点乱发,以此使得该平台上的家园沟通信息更加畅通、及时和有效。
参考文献:
[1]左志宏,王冬,微博、微信作为家园沟通与共育新平台的优势与问题[J],幼儿教育,2014(12):33-36
[2]董晶晶,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社交媒体表情符号使用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3):6-7
[3]米炳灿,以X园为例探究“微信订阅号”在家园共育中的应用现状[D],河北大学,2016:31-32
[4]张静,巧用微信搭建幼儿园家园合作的平台[J],基础教育,2015(34):270
【关键词】 微信;家园互动;班级管理
当前,开展优质且高效的家园沟通与共育工作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传统的家园沟通形式,如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家访等因受教师的工作量、家长时间以及双方不平等地位等因素影响而使得家园沟通存在一些问题。[1]微信一种新媒介,因其方便,快捷、直观和及时等强大功能而被广大人群接受并成为其一种生活常态。而以往相关研究大多聚集在对幼儿园微信公众号功能和所推送内容进行分析,对班级微信群的家园互动关注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后,审视班级微信群的家园沟通现状,洞察其存在问题,或许能为更加有效的开展家园工作提供思路。
一、基于微信平台的家园互动存在问题
1.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质量低
笔者统计发现3月份该微信群总共发布了707条消息,家长的人均发消息量为8条,教师的人均发布信息数量是家长大约7倍左右。在利用微信的家园互动中,存在家长参与度不高,大多数家长处于旁观者角色。其次,家长群体的互动主题也以被动回应教师发言为主,很少有家长主动询问关于幼儿习惯、学习以及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经访谈了解到,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和指导孩子发展是教师的事情,自己只是去查看教师是否有要求与新的通知即可,家长们给予自己的这种角色定位导致基本不会主动参与家园共育;再次,家长们参与互动的方式多是以回复“收到”或简单的表情符号。根据符号互动理论,使用表情符号能够对交往对象传递更加准确的情绪态度,拉近距离,[2]因此本研究中的双方也都喜欢用这种生动、活泼和易懂的表情符合进行交流。
2.教师在家园共育中专业角色定位有偏差
在家园沟通中,教师多发布通知或告知类的信息,大多发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拍照或者视频记录。班级教师多关注自己发布的通知,基本也不在群内对少数家长的询问或者疑惑等给予反馈。通过访谈,了解当前教师们承担了大量教学以外的工作,致使其没有时间去一一回应家长的疑惑。其次,有教师认为家长们在群里的咨询的问题太小没有回应的必要。由此幼儿教师对家园共育中角色定位的偏差,也导致其无法利用微信群成为家园共育的引导者。
3.家园双方共育内容层次低下
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后得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幼儿身心健康教育、卫生与安全教育、幼儿教育的专业书籍与视频推荐等内容都是当下家长们想系统了解的育儿知识。[3]在互动内容上教师将微信群当做发布通知公告的一种途径,而家长也将微信群简化成为幼儿请假的功能,双方几乎在里面不涉及到幼儿的教育问题。因此,无论是教师,亦或是家长,都没有将微信群视为围绕幼儿教育与发展的沟通平台,从而致使该班级微信群所传递的信息内容层次较低。
二、基于微信群的家园共育策略
1.提升家长主动参与微信家园互动意识
无论什么样的因素影响着家长利用微信参与家园互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微信确实在家园共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4]因此应引导家长重视微信在家园共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幼儿园应引导家长重视微信在幼儿成长中的有利价值,使家长有意愿参与班级微信群;其次,引导家长转变自身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引导其由孩子“生养者”向“教育者”角色转变,强化其在孩子成长中的陪伴与教育作用,以此让家长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角色,提高其主动参与的心向;再次,营造平等与轻松的微信交流环境,鼓励家长主动发问,主动在群里面抛出养育幼儿的困惑,教师积极参与互动回应,以此让每位家长愿意在群里面进行充分发言与讨论、交流。
2.发挥教师的专业引导作用
教师有义务和责任承担幼儿成长的引导者。要加强自我学习,强化自己的专业性,定期为家长推送一些有价值的教育快报、文章、视频等;其次,教师应关注家长们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疑虑,如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小班幼儿的生活习惯培养、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等,而后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为广大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及时的育儿支持。最后,教师也应关注到家长的兴趣需求,如每位家长都希望看到自己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状态,教师应有计划的对不同幼儿参与不同活动的状态以图片、视频等方式传送给家长,这样可以让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在园状态有更加直观的情绪体验。
3.优化微信家园共育主题
家园互动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对幼儿进行更好的教育。因此家园双方应建立微信群使用的共识。对于教师方面,可在微信群里发送如家长须知、班级活动、幼儿瞬间、教师建言、育儿拓展等版块的内容,班级教师要有计划有分工的进行分段消息推送;而家长方面可以在微信群里展示一些幼儿的童言妙语、成长进步、亲子游戏、育儿困惑与经验等。如此对微信群里面的沟通主题内容进行约定后,可以大大提升家园互动的层次质量。
4.加强班级微信群管理
家长们使用微信进行家园互动的频率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表情包和无关信息太多,这些无关信息有六成是幼儿玩耍手机时错误发送的信息,还有少数一些拉票的广告信息。因此,教师应发挥管理者作用,规范班级微信群使用场合,规范家长使用该沟通平台的原则,杜绝一切广告、投票、刷屏表情等信息。同时家长也应引导幼儿不随便在群平台上乱点乱发,以此使得该平台上的家园沟通信息更加畅通、及时和有效。
参考文献:
[1]左志宏,王冬,微博、微信作为家园沟通与共育新平台的优势与问题[J],幼儿教育,2014(12):33-36
[2]董晶晶,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社交媒体表情符号使用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3):6-7
[3]米炳灿,以X园为例探究“微信订阅号”在家园共育中的应用现状[D],河北大学,2016:31-32
[4]张静,巧用微信搭建幼儿园家园合作的平台[J],基础教育,2015(3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