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浅谈

【作者】 朱 娥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财神庙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长期以来,道法课缺乏专职教师,一般都由语文老师兼带,对语文和道法两门学科的概念认识模糊、界限不明,不少老师把道法课当成语文课来上,或是分析理解句段、或是勾画圈点记忆。使得道法课的魅力被掩盖,没有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在进行教学时,要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下面是笔者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生活化场景,在活动中自主建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通过拍摄学生一天里真实的生活视频,学生职业理想的问卷调查,引导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理解、感恩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优化,采用多种活动组织开展教学,逛三园游戏、听“朋友”来信、观察图片填写调查表、为“朋友”代言、自动售货机购物操作演示等,使自觉爱护公共设施的理念深入人心;或从儿歌入手,通过图片选择、衣裤鞋子等实物展示、视频指导干家务技巧等,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干家务活的兴趣。把学生推向前台,让学生充分展示,很好地体现了主体性原则。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和深化,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长期地坚持下去,才能积极地帮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寓教育于活动,绽放课堂生命活力
  道法课的学习与孩子的生活是紧紧相连的。课标中明确指出,突出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道德认知。教学中注重引领学生走入日常生活事件,通过课堂模拟升旗仪式、过马路等红绿灯、展示穿衣裤、系鞋带等情境演绎引导学生观察、记录生活点滴,让课堂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获得道德认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化教学的特点。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儿童期是道德与法治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拓展学习内容,为学生发展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
  如果道法课只停留在文本表面所设置的内容,按部就班讲教材,书上内容是什么就讲什么,书上什么顺序,就按什么顺序讲,缺乏对教材的个性化设计。课堂就成了灌输几条干巴巴理论的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思品课要打破过去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材转,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将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优化整合。比如理论性、知识性较强的五下与历史相关的课题,深挖教材,通过收集整合大量历史音频、视频、图片资料,拓展教学内容,并采用知识竞赛、微课展示将课程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两条主线同时推进,巧妙地突破了重难点。就地取材,通过亲自拍摄学生活动视频,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替代文本内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很好地将自主开发课程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突出创新意识。
  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德治的重要过程,社会中发生的实际事件都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事件。教师开展德治课程时,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引导学生社会实践时,需要与家长良好沟通。由于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较为有限,无法远离学校。因此,学生生活中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先站在社会实践效果、安全性能的角度,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内容,让学生家长周末期间带领学生去实地实践,并根据实践过程写出内心实际感受,从而实现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道德观念与法制观念的重要课程,教师要注重课程教学,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从而高效完成德治课程教育目标。这就要求道法教师的知识面要广泛,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照本宣科、划划背背的做法是极不负责的表现。道法教师还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发现不当的地方要敢于做出自己的决定,合理取舍。注意就地取材,整合资源,有创新意识,有自己的特色。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能力体现在能深度解读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生动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能触动学生的内心,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这是我们每一位道法教师行动的指南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