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研究

【作者】 刘学苹

【机构】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地理学科教学工作的合理优化,围绕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目标进行深层次教学改革。地图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地图信息的有效分析和梳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和能力,并且在有效的训练活动中真正促进学生识图能力的发展。本文简单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面临的问题,结合笔者实际教育工作经验,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识图能力;培养策略

  地理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高质量的地理教育活动必须重视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地图资源的合理开发,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工作主要是围绕着提高学生成绩而展开,只注重强调理论性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识图能力的全面培养与锻炼,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受到重要的制约。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围绕着学生识图能力培养,开展深层次教育改革,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识图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面临的问题
  (一)识图教学过程采用的手段单一化
  在组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时,许多教师忽略了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通常只关注对地理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而没有真正意识到学生的主体价值,这就导致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施效果较为有限,学生在司徒能力方面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台上讲解和分析地理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听从安排并且记笔记,这样一来学生真正参与识图训练的机会相对有限。此外由于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无法得到有效反馈,教师只是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而没有真正考虑到课堂上的生产性资源开发,最终影响到了地理教学的实施效果。
  (二)识图教学中地图资源缺乏拓展性
  地图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重要资源,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忽略了对教育资源的合理拓展,对地图的应用不够科学,导致学生的识图能力发展受到较大影响。教师对教材的依赖度过高,通常只关注教材中体现的地图资源,而没有真正做好教育资源的全方位拓展,这样一来学生很难真正构建完善的知识架构,也无法在接触多元化地图资源的同时获得深刻的认知体验。此外,由于地图资源的整合不充分,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真正做到灵活运用地图的相关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提高识图教学趣味性
  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不断分析和探索地图的相关知识内容,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在识图能力上的成长与进步。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能够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并且基于自身对地图知识的探索,与其他同学分享和交流成果,以此为基础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环境。在以2-4人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布置明确清晰的合作学习任务,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凭借合作学习活动与他人进行深刻的互动交流,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授《中国地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先讲解中国地图的基本特征。其次,根据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对于中国的疆域图进行相应的探究之外,还要设置相应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故而,可在学生认识中国疆域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中国地形图,中国民族分布图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学习中国疆域图的基础上,还认识到了我国的地形图和民族分布图,帮助学生树立了地理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学会分析中国区域地形特点和民族的具体分布情况。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打破教学常规思维,创设有趣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分析与探讨,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以提高。地理这门学科兼顾文理,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有全面的教育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达到教育部门的要求。
  (二)借助信息技术对生活化的地图资源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好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借助信息技术对地图资源进行拓展与整合,让贴近现实生活的地图素材成为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尽可能的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全面延伸,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基于生活化的地图资源,更加深刻地分析和探究地图的相关知识内容。教师自身应当将生活阅历转化为地理教学的工具,能够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地图素材带到课堂教学中,并以此为基础,引发学生的联想与共鸣,真正实现学生在知识应用能力方面的成长,让生活化的识图训练活动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教师在教授《水资源》这一节课时,除了单纯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意外,还可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众所周知,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使学生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地理识图能力。在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分布图时,教师就可用多媒体立体地将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呈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记忆,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延伸和深入探究。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已经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教师对于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并进行运用,从而引起相应的重视。
  (三)基于学生学习过程表现优化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教师应当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以评价活动为基础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识图的重要性。教师应当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关注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以答题正确率为依据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以及知识应用能力,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热情,并且凭借自身的力量不断积累知识。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示肯定,鼓励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识图方面的训练,每位学生都能够科学地认知自我并且不断调整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交通运输》这一节课时,虽然从表面上看,交通运输主要考虑地形和地理位置等因素,但是更深一步,其还要考虑人口,城市规划,风土人情等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检验出学生真实的地理情况,教师就可出示相关的图谱,让学生进行分析,根据学生描述的具体情况,再进行相应的评价。另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还可让学生组成小组,对上台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评价,这是生生评价,也是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要想在本节课中逐步优化评价机制,那么,当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首先要给予肯定。如果有位同学在讲解交通运输这部分时,描述错误,方向偏离,讲成工厂选址时,教师首先要听其讲述完成,然后根据其的讲述内容,进行评价,评价时候也不要纠结方向错误的事情,反而可以对这个方向内容进行下一步的优化,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养成地理学习思维,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是落实地理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地图的标注与构造,认知地理图形的能力,进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肠燥性能力。使地理课堂的高质量的识图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秀华.探究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111-112.
  [2]秦丽丽.浅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9):191-192.
  [3]李谭.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路径分析[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1):63-64.
  [4]王振达;浅谈高中地理教学策略之识图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参考;2018年05期
  [5]沈国兴;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4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