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教师在课程游戏化建设中的定位思索
【作者】 哈热里哈西·加合拜克
【机构】 新疆昌吉州实验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游戏是幼儿教育中的基本活动,课程游戏化建设,是将游戏精神和游戏理念以生动、灵活的方式渗透到幼儿生活和学习中,确保教育内容和幼儿发展相一致,有效提高幼儿教育的趣味性。基于此,本文将深入分析教师在课程游戏化建设中的定位,希望能够为广大幼师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教师;课程游戏化;角色定位
幼儿园儿童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需要依靠具象思维,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突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以游戏精神塑造教学观,合理定位自身在幼儿教学中的地位。同时要结合幼儿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组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平等、自由、民主的环境下学习,从而为幼儿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教师不是支配者,而是支持者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为幼儿身心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使幼儿在安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教师需对于幼儿园课程特点充分理解,明确环境在幼儿学习和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通常教师营造的环境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物质环境。首先,物质环境应该是开放性空间,能够充分满足幼儿活动需求。当前,虽然很多幼儿园建立了游戏室、美工室、阅览室等公建,并且引进了完善的设施设备,但为了确保幼儿活动安全性,很多空间并未全面开放,无法充分发挥活动空间的作用和功效。基于此,教师需要在物质环境创设中充分开发活动空间,并在空间内组织各种游戏活动,使幼儿能够在充足的活动场所快乐游戏。其次,物质环境应具备各种材料。课程游戏化离不开各种材料的支撑。为了确保游戏活动顺利开展,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既要保证材料安全、无污染、取放方便,又要保证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1]。例如:为了提高幼儿生活能力,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模拟物,包括锅碗瓢盆、硕果蔬菜等,幼儿在看到逼真的游戏材料时,也会激发其模仿典型角色形象的行为,有利于帮助幼儿提高生活能力。最后,物质环境应该全天开放。幼儿园儿童众多,想要确保所有儿童在同一时间活动和游戏并不现实,所以需要确保物质环境全天开放,使幼儿能够自主选择游戏时间,为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奠定基础。
第二,精神环境。课程游戏化建设除了满足物质条件外,还要构建和谐、轻松的精神环境,教师应对幼儿进行观察、发现及认识,构建正确儿童观。游戏活动不能强行要求幼儿参加,而是需要通过游戏,全面调动幼儿兴趣。为确保幼儿真正投入游戏,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例如:幼儿园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教师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从而使其克服困难,更加积极的投入游戏活动中。所以,教师还要围绕幼儿个性化发展,构建良好的精神环境,为课程游戏化建设添砖加瓦。游戏活动即可以是一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是一种教学手段,但并非仅仅作为游戏环节和手段而发生过。相反,教师需要鼓励幼儿参与活动,并部分丰富游戏内容和游戏范围,为教学游戏提供良好服务。
二、教师不是干预者,而是合作者
教师在课程游戏化建设中,要尽可能拉近自身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认真倾听幼儿的心声,及时了解幼儿实际情况。教师应和幼儿加强交流,促使幼儿进行自身经验的积累以及重组,促使幼儿的新经验得到丰富,同时要善于观察幼儿发展,找准时机与幼儿合作,共同完成完成游戏活动[2]。例如:在组织幼儿参与“悄悄屋”游戏活动时,需要幼儿在小屋内与同伴说悄悄话。如果此时教师不分场合的进入悄悄屋,会导致幼儿产生局促感,从而失去交流欲望。由此可见,教师在参与游戏活动时,需要抓准时机,如果在不考虑幼儿需求的情况下试图加入,不仅无法发挥游戏活动的教育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影响游戏活动正常进行。因此,教师在参与课程游戏活动时,一定要善于观察和耐心等待,合理判断融入时间,确保幼儿真正需要教师加入,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另外,教师要避免过度参与课程游戏活动,避免以成年人思维去干扰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应考虑以什么方式参与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并且,需要保证幼儿园课程具备自由性、创造性、自主性、愉悦性,促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例如:在组织幼儿开展“折企鹅”活动时,由于步骤较难,很多幼儿无法独立完成,此时教师可以适当方面操作速度,并引导幼儿大胆尝试,确保幼儿能够在不断努力下完成任务。
三、教师不是决定者,而是引导者
虞永平认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需注重幼儿园学习应有趣及有效。教师需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特点,对幼儿实施研究,促使通过趣味化的活动,增加幼儿积极性、投入性以及专注性。而且,教师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同时要对幼儿充满信心,相信幼儿具备无限潜能。只有基于这种信念开展游戏活动,才能够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奠定基础,使幼儿在行为习惯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方面向教师预期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和关爱。另外,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并非决定者,而是引导者,在组织游戏活动时需要以幼儿为主体,重点传授方式和方法,而非单纯的灌输知识[3]。另外,教师要善于挖掘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自主学习,采用科学手段和方法完成教学计划,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学习能力,为幼儿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另外,教师作为课程游戏化的主体,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特点和学习方式,教师应自注重文本改为注重幼儿经验。例如:在游戏开发过程中,应保证游戏形式和内容适应幼儿心理和生理特征。同时游戏活动还要考虑趣味性和难以程度,通常以基本动作为主,强化幼儿体能训练,增强幼儿体质,结合教学经验,通过走、跳跃、钻爬等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幼儿参与兴趣,并锻炼幼儿体能。而且,为了训练幼儿协调性,可以开展呼啦圈、足球等游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幼儿游戏活动开展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主要担任支配者、干预者和决定者角色,虽然能够引导幼儿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游戏活动,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新形势下,幼儿教育提倡个性化教育,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主体地位,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角色,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角色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给予幼儿适当指导和纠正,使幼儿在自由发展的同时获得知识,从而满足其全面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沈红,王咏梅. 在实施课程游戏化中提升转岗教师核心素养[J]. 家长(上旬刊),2019(11):86-87.
[2] 邱莹.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J]. 华夏教师,2021(15):35-36.
[3]刘永芹. 在游戏化生活化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 神州,2019(14):177.
【关键词】 教师;课程游戏化;角色定位
幼儿园儿童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需要依靠具象思维,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突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以游戏精神塑造教学观,合理定位自身在幼儿教学中的地位。同时要结合幼儿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组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平等、自由、民主的环境下学习,从而为幼儿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教师不是支配者,而是支持者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为幼儿身心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使幼儿在安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教师需对于幼儿园课程特点充分理解,明确环境在幼儿学习和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通常教师营造的环境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物质环境。首先,物质环境应该是开放性空间,能够充分满足幼儿活动需求。当前,虽然很多幼儿园建立了游戏室、美工室、阅览室等公建,并且引进了完善的设施设备,但为了确保幼儿活动安全性,很多空间并未全面开放,无法充分发挥活动空间的作用和功效。基于此,教师需要在物质环境创设中充分开发活动空间,并在空间内组织各种游戏活动,使幼儿能够在充足的活动场所快乐游戏。其次,物质环境应具备各种材料。课程游戏化离不开各种材料的支撑。为了确保游戏活动顺利开展,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既要保证材料安全、无污染、取放方便,又要保证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1]。例如:为了提高幼儿生活能力,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模拟物,包括锅碗瓢盆、硕果蔬菜等,幼儿在看到逼真的游戏材料时,也会激发其模仿典型角色形象的行为,有利于帮助幼儿提高生活能力。最后,物质环境应该全天开放。幼儿园儿童众多,想要确保所有儿童在同一时间活动和游戏并不现实,所以需要确保物质环境全天开放,使幼儿能够自主选择游戏时间,为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奠定基础。
第二,精神环境。课程游戏化建设除了满足物质条件外,还要构建和谐、轻松的精神环境,教师应对幼儿进行观察、发现及认识,构建正确儿童观。游戏活动不能强行要求幼儿参加,而是需要通过游戏,全面调动幼儿兴趣。为确保幼儿真正投入游戏,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例如:幼儿园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教师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从而使其克服困难,更加积极的投入游戏活动中。所以,教师还要围绕幼儿个性化发展,构建良好的精神环境,为课程游戏化建设添砖加瓦。游戏活动即可以是一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是一种教学手段,但并非仅仅作为游戏环节和手段而发生过。相反,教师需要鼓励幼儿参与活动,并部分丰富游戏内容和游戏范围,为教学游戏提供良好服务。
二、教师不是干预者,而是合作者
教师在课程游戏化建设中,要尽可能拉近自身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认真倾听幼儿的心声,及时了解幼儿实际情况。教师应和幼儿加强交流,促使幼儿进行自身经验的积累以及重组,促使幼儿的新经验得到丰富,同时要善于观察幼儿发展,找准时机与幼儿合作,共同完成完成游戏活动[2]。例如:在组织幼儿参与“悄悄屋”游戏活动时,需要幼儿在小屋内与同伴说悄悄话。如果此时教师不分场合的进入悄悄屋,会导致幼儿产生局促感,从而失去交流欲望。由此可见,教师在参与游戏活动时,需要抓准时机,如果在不考虑幼儿需求的情况下试图加入,不仅无法发挥游戏活动的教育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影响游戏活动正常进行。因此,教师在参与课程游戏活动时,一定要善于观察和耐心等待,合理判断融入时间,确保幼儿真正需要教师加入,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另外,教师要避免过度参与课程游戏活动,避免以成年人思维去干扰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应考虑以什么方式参与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并且,需要保证幼儿园课程具备自由性、创造性、自主性、愉悦性,促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例如:在组织幼儿开展“折企鹅”活动时,由于步骤较难,很多幼儿无法独立完成,此时教师可以适当方面操作速度,并引导幼儿大胆尝试,确保幼儿能够在不断努力下完成任务。
三、教师不是决定者,而是引导者
虞永平认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需注重幼儿园学习应有趣及有效。教师需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特点,对幼儿实施研究,促使通过趣味化的活动,增加幼儿积极性、投入性以及专注性。而且,教师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同时要对幼儿充满信心,相信幼儿具备无限潜能。只有基于这种信念开展游戏活动,才能够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奠定基础,使幼儿在行为习惯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方面向教师预期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和关爱。另外,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并非决定者,而是引导者,在组织游戏活动时需要以幼儿为主体,重点传授方式和方法,而非单纯的灌输知识[3]。另外,教师要善于挖掘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自主学习,采用科学手段和方法完成教学计划,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学习能力,为幼儿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另外,教师作为课程游戏化的主体,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特点和学习方式,教师应自注重文本改为注重幼儿经验。例如:在游戏开发过程中,应保证游戏形式和内容适应幼儿心理和生理特征。同时游戏活动还要考虑趣味性和难以程度,通常以基本动作为主,强化幼儿体能训练,增强幼儿体质,结合教学经验,通过走、跳跃、钻爬等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幼儿参与兴趣,并锻炼幼儿体能。而且,为了训练幼儿协调性,可以开展呼啦圈、足球等游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幼儿游戏活动开展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主要担任支配者、干预者和决定者角色,虽然能够引导幼儿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游戏活动,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新形势下,幼儿教育提倡个性化教育,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主体地位,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角色,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角色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给予幼儿适当指导和纠正,使幼儿在自由发展的同时获得知识,从而满足其全面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沈红,王咏梅. 在实施课程游戏化中提升转岗教师核心素养[J]. 家长(上旬刊),2019(11):86-87.
[2] 邱莹.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J]. 华夏教师,2021(15):35-36.
[3]刘永芹. 在游戏化生活化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 神州,2019(1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