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渗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作者】 何立群
【机构】 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永康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少数民族地区从教近三十年,我发现这些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他们掌握语文知识及各种能力的培养也就存在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写话能力培养方面更是让我们费尽了心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对平时习作教学中的出现的教学困惑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研究、分析,整理出具体的资料数据,总结出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一、少数民族孩子习作困难的原因
少数民族孩子生活环境都在海拔高的偏远山区,家庭生活贫困,少数民族方言和汉语交流存在障碍,接受新事物积极性也不高,所以这些学生的学习信息能力偏低,闭塞的环境造成学生普遍见识短浅,逻辑思维不强。他们在一至二年级因为语言的沟通问题,学习和掌握字词本就吃力,到了三四年级,要学习各种句式变化,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个片段,能写出一段用词准确,语句通顺,有具体内容的话,这些学习目标基本没办法达到。现在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习作水平就需要不断提高。但我校学生在进入高段学习后,特别在习作教学课堂中,他们不但对开展的习作训练实践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兴趣不浓,而且对习作的修改、欣赏和评价,学生更显迷茫。
二、习作教学实践的主要措施
1.有针对性的培养少数民族孩子的习作能力。让他们积极参加集体的习作训练实践活动。做到留心观察,体验活动带来的感受。特别是结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神话传说等方面的内容。有意识的让学生多观察,多咨询、多交流,这样学生感觉习作来自生活,生活丰富了习作。
2.搞好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收集学生平时的小练笔、习作训练文字、图片资料等进行分类归纳,研究中典型故事进行案例分析,理清楚学生习作存在哪些困难,并做出相应的指导方法改进。特别是结合学校的各种主题活动场景,家庭生活事例,让学生不脱离实际生活去习作,学生才愿意说,愿意写。激发了他们的习作兴趣。尽力疏导他们害怕习作的心理,改掉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去认真积累生活素材,组织语言的习惯。
经过教师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在课堂上敢于大胆质疑,参与讨论交流教学困惑的人数也逐渐增多。尽管我们课前对学情、学法作了充分预测准备,但仍无法穷尽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变化,如学生们不经意的一个答案,一个发现,一处质疑,一句插嘴,竟能改变我们事先预想的教学设计,给我们带来更多思考,让我们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共同进步。同样,这一堂堂教学生成点,虽是细节,但是却促成了动态课堂的生成。
三、习作教学实践效益
1.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作文教学实践,水族学生对习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不仅能在课外收集习作材料,课堂上大胆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还能在习作课上认真修改小组同学的习作,找出用错的字词,勾画不通顺的句子,还能简单给予中肯的评价。对认真完成每一次习作主题练习,都能够通过审题,选材,组织材料,修改,誊抄等习作步骤有序进行,经常进行班级习作展示,力求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和肯定,充分调动了学生认真对待习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经过调查,研究对象的同学中,92%的同学都养成习作写好后会认真朗读、主动修改用错字词的意识,形成了良好的习作习惯。通过让同学帮忙评议,共同推敲写好作文的习惯,彻底改变了学生以前写好后,上交了事的随意性。自我检查、订正错误字词已经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成为了他们学习的一个部分。
2.学生得益于相互订正、相互欣赏。首先,经过同学间相互订正、相互欣赏,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习作中正确书写汉字、少写或是不写错别字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同学间会相互指导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既提高了自己的书写质量,减少了错误字词的产生。其次,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同班其他同学的习作,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最后,每次订正、欣赏,均轮流进行,虽然每位同学的认知、评价和指导不一样,但他们基本都能对同学的习作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学生也有新鲜感,趣味感。这种新鲜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孩子们的习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小静.发展新时期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J].科学咨询,2011(05)
一、少数民族孩子习作困难的原因
少数民族孩子生活环境都在海拔高的偏远山区,家庭生活贫困,少数民族方言和汉语交流存在障碍,接受新事物积极性也不高,所以这些学生的学习信息能力偏低,闭塞的环境造成学生普遍见识短浅,逻辑思维不强。他们在一至二年级因为语言的沟通问题,学习和掌握字词本就吃力,到了三四年级,要学习各种句式变化,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个片段,能写出一段用词准确,语句通顺,有具体内容的话,这些学习目标基本没办法达到。现在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习作水平就需要不断提高。但我校学生在进入高段学习后,特别在习作教学课堂中,他们不但对开展的习作训练实践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兴趣不浓,而且对习作的修改、欣赏和评价,学生更显迷茫。
二、习作教学实践的主要措施
1.有针对性的培养少数民族孩子的习作能力。让他们积极参加集体的习作训练实践活动。做到留心观察,体验活动带来的感受。特别是结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神话传说等方面的内容。有意识的让学生多观察,多咨询、多交流,这样学生感觉习作来自生活,生活丰富了习作。
2.搞好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收集学生平时的小练笔、习作训练文字、图片资料等进行分类归纳,研究中典型故事进行案例分析,理清楚学生习作存在哪些困难,并做出相应的指导方法改进。特别是结合学校的各种主题活动场景,家庭生活事例,让学生不脱离实际生活去习作,学生才愿意说,愿意写。激发了他们的习作兴趣。尽力疏导他们害怕习作的心理,改掉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去认真积累生活素材,组织语言的习惯。
经过教师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在课堂上敢于大胆质疑,参与讨论交流教学困惑的人数也逐渐增多。尽管我们课前对学情、学法作了充分预测准备,但仍无法穷尽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变化,如学生们不经意的一个答案,一个发现,一处质疑,一句插嘴,竟能改变我们事先预想的教学设计,给我们带来更多思考,让我们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共同进步。同样,这一堂堂教学生成点,虽是细节,但是却促成了动态课堂的生成。
三、习作教学实践效益
1.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作文教学实践,水族学生对习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不仅能在课外收集习作材料,课堂上大胆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还能在习作课上认真修改小组同学的习作,找出用错的字词,勾画不通顺的句子,还能简单给予中肯的评价。对认真完成每一次习作主题练习,都能够通过审题,选材,组织材料,修改,誊抄等习作步骤有序进行,经常进行班级习作展示,力求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和肯定,充分调动了学生认真对待习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经过调查,研究对象的同学中,92%的同学都养成习作写好后会认真朗读、主动修改用错字词的意识,形成了良好的习作习惯。通过让同学帮忙评议,共同推敲写好作文的习惯,彻底改变了学生以前写好后,上交了事的随意性。自我检查、订正错误字词已经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成为了他们学习的一个部分。
2.学生得益于相互订正、相互欣赏。首先,经过同学间相互订正、相互欣赏,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习作中正确书写汉字、少写或是不写错别字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同学间会相互指导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既提高了自己的书写质量,减少了错误字词的产生。其次,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同班其他同学的习作,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最后,每次订正、欣赏,均轮流进行,虽然每位同学的认知、评价和指导不一样,但他们基本都能对同学的习作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学生也有新鲜感,趣味感。这种新鲜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孩子们的习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小静.发展新时期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J].科学咨询,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