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培养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方法
【作者】 陈 萍
【机构】 陕西省彬州市新民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能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提高;信息技术;兴趣;激励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作为21 世纪的接班人必须要具备这一能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性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学具有一定的有效性。然而,要想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注重第一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在为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将学生带入机房,在适当讲述电脑室使用规则和电脑使用维护常识后,让学生面对伸手可触的计算机,看一看,摸一摸,仔细观察各部分的外貌,然后提出“你认识面前的这台机器吗?”“你知道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各叫做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计算机的主机、键盘、鼠标、显示器、驱动器等主要硬件组成部分。这样,一开始就通过感性接触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使其很快“进入情况”,消除对电脑的隔膜和畏惧,保持初始的亢奋情绪,轻轻松松地开始计算机的学习。之后,以“电脑是人脑的延伸”为切入点,通过形象比喻,调动学生的想像力,一步步引导其理解各硬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计算机模拟人脑工作的基本原理。通过第一印象,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激发了他们求知的需要,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学中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要想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主体性,教师就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成为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为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可打乱教材内容的顺序,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出适当的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和较难的知识点作为主要的内容来精讲。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来自己发现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提供适当的帮助。
在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学生主动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金山画王”的画笔工具时,我给学生提出问题:怎么实现画立体镜框?学生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如有的学生,美术观念强,从光学的角度思考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就可以用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色线构成,而有的学生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现边框线的立体竖线也是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色线构成的,这样教师善于设置疑问为学生创新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埋下了伏笔,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鼓励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师需要提供一个竞争空间,让学生处于竞争的状态下进行探索,这有利于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入竞赛的模式,让学生在比赛中掌握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并且爱上学习信息技术。竞赛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绘画比赛、信息技术知识测试、设计漂亮的名片、打字速度竞赛。利用这些竞赛活动,可以显著提升教学实效性[2]。教师还可以引入作业竞赛。布置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例如,几何画板有什么功能?使用PPT来制作关于乔布斯奋斗历程的演示文稿,使用自己学习的搜索引擎知识来查找关键信息。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可以选出学生代表在课堂中进行公开演示,并且进行评分,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和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可以提升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水平[3]。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渐渐明白学以致用的意义,并且善于利用自己的理论积累来解决现实问题。在竞争活动中,学生之间不仅会相互对比,也会相互交流经验,这种竞争其实是相互促进和提升的,对于学生的水平提升有着关键作用,可以显著提升后进生的配合程度,并且形成学习小组。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信息技术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光岩,《实施多元评价》,宁夏教育;
[2]马明静,《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初探》,学周刊;
[3]蒋昌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思路》,科学咨询;
[4]穆庆民,《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提高;信息技术;兴趣;激励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作为21 世纪的接班人必须要具备这一能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性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学具有一定的有效性。然而,要想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注重第一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在为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将学生带入机房,在适当讲述电脑室使用规则和电脑使用维护常识后,让学生面对伸手可触的计算机,看一看,摸一摸,仔细观察各部分的外貌,然后提出“你认识面前的这台机器吗?”“你知道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各叫做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计算机的主机、键盘、鼠标、显示器、驱动器等主要硬件组成部分。这样,一开始就通过感性接触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使其很快“进入情况”,消除对电脑的隔膜和畏惧,保持初始的亢奋情绪,轻轻松松地开始计算机的学习。之后,以“电脑是人脑的延伸”为切入点,通过形象比喻,调动学生的想像力,一步步引导其理解各硬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计算机模拟人脑工作的基本原理。通过第一印象,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激发了他们求知的需要,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学中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要想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主体性,教师就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成为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为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可打乱教材内容的顺序,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出适当的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和较难的知识点作为主要的内容来精讲。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来自己发现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提供适当的帮助。
在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学生主动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金山画王”的画笔工具时,我给学生提出问题:怎么实现画立体镜框?学生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如有的学生,美术观念强,从光学的角度思考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就可以用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色线构成,而有的学生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现边框线的立体竖线也是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色线构成的,这样教师善于设置疑问为学生创新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埋下了伏笔,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鼓励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师需要提供一个竞争空间,让学生处于竞争的状态下进行探索,这有利于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入竞赛的模式,让学生在比赛中掌握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并且爱上学习信息技术。竞赛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绘画比赛、信息技术知识测试、设计漂亮的名片、打字速度竞赛。利用这些竞赛活动,可以显著提升教学实效性[2]。教师还可以引入作业竞赛。布置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例如,几何画板有什么功能?使用PPT来制作关于乔布斯奋斗历程的演示文稿,使用自己学习的搜索引擎知识来查找关键信息。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可以选出学生代表在课堂中进行公开演示,并且进行评分,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和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可以提升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水平[3]。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渐渐明白学以致用的意义,并且善于利用自己的理论积累来解决现实问题。在竞争活动中,学生之间不仅会相互对比,也会相互交流经验,这种竞争其实是相互促进和提升的,对于学生的水平提升有着关键作用,可以显著提升后进生的配合程度,并且形成学习小组。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信息技术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光岩,《实施多元评价》,宁夏教育;
[2]马明静,《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初探》,学周刊;
[3]蒋昌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思路》,科学咨询;
[4]穆庆民,《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