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核心素养视角下提高初中英语学困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对策研究
【作者】 黄雪凰
【机构】 广东省江门市棠下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初中教学阶段,各科的学习内容有所增加,其中有许多英语学困生逐渐产生课堂疏离感,显现出课堂参与度极低,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状态。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国家有针对性地对教育进行改革,从不同方面帮助学困生们提升课堂参与度,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我效能,提升学习内驱力。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提升初中英语学困生课堂参与度的建议。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英语;学困生课堂参与度;教学对策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针对各学段学生全方位培养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是落实国家所部署的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同时也顺应了当下国际大环境下教育趋势的发展。国际大前提下,英语教学至关重要。故针对初中英语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是目前要着重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对于学困生的界定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有困难的一类学生,其表现一般为学习成绩暂时落后、学习积极性欠佳以及怠惰课堂等现象。初中教学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有很大的提升,这会使得一部分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逐渐成为“学困生”。
核心素养的视角下,中国教育教学开始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首先强调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自身有思想、有追求,成为未来生活的建造者。其次着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们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
二、影响初中英语学困生参与课堂的因素
(一) 学困生产生课堂疏离感
初中阶段既是学生认识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也会折射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学生产生课堂疏离感,出现课堂疏离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学校方面
学习压力重、任务多是导致学生产生课堂疏离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部分学校注重追求升学率,因此迫使着教师不断修改教学计划,存在增加课程、频繁考试等情况,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这样的情况不仅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而且也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产生课堂疏离感。另外,初中英语课程缺乏吸引力,教师开展教学的方式不够新颖,仍采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导致学生在认知发展阶段产生对教师的抗拒、抵触行为,从而产生课堂疏离感。
(2)学生方面
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单纯的认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在学校生活中存在“混日子”的行为。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无法积极参与到教学课堂中主动学习,进而产生课堂疏离感;部分学生怀疑自身学习能力,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学生都不如别人,因此产生了消极心理,进而逐渐形成学习无力感。
(二) 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专业素养、个人修养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几个方面。其中个人修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较大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否能征服学生,是否可以让学生积极的跟随是教师个人修养的极大体现。另外,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顺应当下的政策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更好更高质量的教学。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步自封不与时俱进,会导致学生无法激起学习兴趣,从而导致课堂知识内容的缺失。
三、提升初中英语学困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对策
(一) 提升学困生学习的内心驱动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所提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示,人们的期望值越高,他们的表现就越好。这一效应提示教师在教学中应以鼓励为主,并实行奖励性原则。及时给予一定的正向反馈,使学生内心学习的驱动力增强,在潜移默化中成长。
例如“My Friend”这一课时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内心驱动力,教师可以着重组织学困生围绕“Who is your best friend?”和“Why do you like to play with your good friend?”两个主题展开学习交流,并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为学生播放关于友谊的音乐来营造学习氛围。在交流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讲台上,通过描述班级中朋友的性格以及外貌,让其他同学猜测为哪一位同学,并对于其中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困生进行重点关注,鼓励其走上讲台与全班学生互动,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对表现良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群体,教师更应该积极关注其优点,全面分析此部分学生的整体表现,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重点词汇,而且也能够调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的兴趣,从而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
(二) 激发学困生的课堂积极性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股强烈的成功欲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学困生。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为学困生尽量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多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由于学困生自制能力差,上课经常走神,因此课堂要多关注他们,常鼓励他们勇于开口,大胆表演,不怕出错,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比如,组织课文内容表演等课堂小组活动,鼓励学困生参与,在表演中掌握核心词汇以及朗读技巧,强化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先从小组合作活动开始,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接着,针对学困生的兴趣,组织适合他们水平的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将演讲主题与英语教学内容相融合,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对教材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最后在总结评价阶段,着重对学困生进行多维度的表扬,让他们乐于参与,从而促使学困生“爱上”英语学习,主动配合教师,积极参与英语学习。
(三) 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学困生们会根据自己对于教师的偏好去喜欢一个老师,从而去学习一门课程。这亦是教师个人魅力的良好体现,奠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重要位置。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根据当下的趋势政策,不断精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着力做到终身学习。一方面教师需尽力深入地了解学困生们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扰,为学生整理个人档案,有针对地进行合理化教学,从而形成高质量的课堂。另一方面,成为他们精神层面的导师,给予学困生们关心和爱护,增强与学困生们的互动,了解他们所思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用学生们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而非一味地填鸭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融入课堂。
四、结语
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教师与学困生之间应做到一个友好的合作关系,互相成就、共同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走下讲台与学生形成一个友好的联结,觉得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伙伴。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体系、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建成优秀的价值理念。根据当下的政策和趋势,积极做出转变同时为国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金萍.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J]. 散文百家·国学教育, 2019, 000(009):296.
[2] 张珊. 核心素养下对英语学困生转化的探究[J]. 中学生英语, 2020(36):1.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英语;学困生课堂参与度;教学对策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针对各学段学生全方位培养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是落实国家所部署的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同时也顺应了当下国际大环境下教育趋势的发展。国际大前提下,英语教学至关重要。故针对初中英语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是目前要着重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对于学困生的界定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有困难的一类学生,其表现一般为学习成绩暂时落后、学习积极性欠佳以及怠惰课堂等现象。初中教学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有很大的提升,这会使得一部分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逐渐成为“学困生”。
核心素养的视角下,中国教育教学开始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首先强调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自身有思想、有追求,成为未来生活的建造者。其次着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们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
二、影响初中英语学困生参与课堂的因素
(一) 学困生产生课堂疏离感
初中阶段既是学生认识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也会折射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学生产生课堂疏离感,出现课堂疏离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学校方面
学习压力重、任务多是导致学生产生课堂疏离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部分学校注重追求升学率,因此迫使着教师不断修改教学计划,存在增加课程、频繁考试等情况,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这样的情况不仅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而且也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产生课堂疏离感。另外,初中英语课程缺乏吸引力,教师开展教学的方式不够新颖,仍采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导致学生在认知发展阶段产生对教师的抗拒、抵触行为,从而产生课堂疏离感。
(2)学生方面
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单纯的认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在学校生活中存在“混日子”的行为。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无法积极参与到教学课堂中主动学习,进而产生课堂疏离感;部分学生怀疑自身学习能力,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学生都不如别人,因此产生了消极心理,进而逐渐形成学习无力感。
(二) 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专业素养、个人修养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几个方面。其中个人修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较大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否能征服学生,是否可以让学生积极的跟随是教师个人修养的极大体现。另外,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顺应当下的政策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更好更高质量的教学。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步自封不与时俱进,会导致学生无法激起学习兴趣,从而导致课堂知识内容的缺失。
三、提升初中英语学困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对策
(一) 提升学困生学习的内心驱动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所提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示,人们的期望值越高,他们的表现就越好。这一效应提示教师在教学中应以鼓励为主,并实行奖励性原则。及时给予一定的正向反馈,使学生内心学习的驱动力增强,在潜移默化中成长。
例如“My Friend”这一课时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内心驱动力,教师可以着重组织学困生围绕“Who is your best friend?”和“Why do you like to play with your good friend?”两个主题展开学习交流,并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为学生播放关于友谊的音乐来营造学习氛围。在交流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讲台上,通过描述班级中朋友的性格以及外貌,让其他同学猜测为哪一位同学,并对于其中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困生进行重点关注,鼓励其走上讲台与全班学生互动,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对表现良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群体,教师更应该积极关注其优点,全面分析此部分学生的整体表现,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重点词汇,而且也能够调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的兴趣,从而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
(二) 激发学困生的课堂积极性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股强烈的成功欲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学困生。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为学困生尽量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多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由于学困生自制能力差,上课经常走神,因此课堂要多关注他们,常鼓励他们勇于开口,大胆表演,不怕出错,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比如,组织课文内容表演等课堂小组活动,鼓励学困生参与,在表演中掌握核心词汇以及朗读技巧,强化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先从小组合作活动开始,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接着,针对学困生的兴趣,组织适合他们水平的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将演讲主题与英语教学内容相融合,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对教材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最后在总结评价阶段,着重对学困生进行多维度的表扬,让他们乐于参与,从而促使学困生“爱上”英语学习,主动配合教师,积极参与英语学习。
(三) 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学困生们会根据自己对于教师的偏好去喜欢一个老师,从而去学习一门课程。这亦是教师个人魅力的良好体现,奠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重要位置。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根据当下的趋势政策,不断精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着力做到终身学习。一方面教师需尽力深入地了解学困生们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扰,为学生整理个人档案,有针对地进行合理化教学,从而形成高质量的课堂。另一方面,成为他们精神层面的导师,给予学困生们关心和爱护,增强与学困生们的互动,了解他们所思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用学生们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而非一味地填鸭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融入课堂。
四、结语
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教师与学困生之间应做到一个友好的合作关系,互相成就、共同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走下讲台与学生形成一个友好的联结,觉得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伙伴。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体系、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建成优秀的价值理念。根据当下的政策和趋势,积极做出转变同时为国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金萍.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J]. 散文百家·国学教育, 2019, 000(009):296.
[2] 张珊. 核心素养下对英语学困生转化的探究[J]. 中学生英语, 202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