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玩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作者】 黄丽谷
【机构】 广西那坡县第二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通过玩来了解世界。玩,不仅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以及学会理解他人、控制自己的本领。上学后,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都很重视,一遇到孩子贪玩,便严加干涉。孰不知,玩是孩子的天性,世间有些发明创造就是天真的儿童玩出来的。玩,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玩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可以启发兴趣爱好,还可以从玩中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性。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正确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当今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尖挑,在数字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的变革。大数据更是被认为是“未来的新石油”,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说明高素质人才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
【关键词】 玩中学;学中玩;快乐成长;高素质人才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就是当今社会讨论的重要话题,小到一个家庭开口闭口都是“我们要培养一个高素质人才”是人们茶思饭后的闲谈话题。为了培养这样高素质人才,就有了这样的一些现象“谁谁谁家的孩子自从参加了这个这个培训班数学成绩突飞猛进,我们也去报这个培训班吧”“参加这个这个培训班的孩子语文写作能力都不错,语文成绩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我们也去报这个培训班吧”“看,他家孩子又考了第一名,就是因为去了这个辅导班,你偏不让他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证明,成绩好并不代表着就成找到好的工作,就能有不菲的收入,这又仿佛又给这些家长提醒了什么?是呀,成绩好并不代表着就是高素质人才了,除了工作不好找,高不成,低不就。要么就是自己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比如最近看到的一则新闻,24岁教师疑因班级成绩倒数被校长约谈而跳河自杀事件,多么痛心的消息,先不说什么原因了,24岁选择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只能说明这位老师的抗挫能力太低了。清华学霸戚柯变成啃老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特别差,毕业六年不愿找工作,变成了啃老族。还有一些高校学霸杀母案,杀室友案等。比如北大学子吴谢宇将生母做成木乃伊,自称想帮母亲解脱。云南大学学子马加爵恶杀室友事件等等,难道说他们成绩不好吗?只能说成绩好,好到家长都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素质的成长了,才发生了这种可悲的现象。所以我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不能举办辅导班的法律法规,禁止在编在职的老师以任何形式理由给孩子补课,这就是在提醒社会、提醒大家、提醒父母,要给孩子们减压减担,要给孩子营造一种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
我觉得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就是玩,玩,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玩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可以启发兴趣爱好,还可以从玩中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性。有些家长会这样说“我也想让孩子玩呀,先不说玩出什么名堂了,就是自身的安全都不懂维护,怎么玩呀?”有一种叫“让孩子安全地受伤”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万一受到伤害,双亲不必过度担心,在远处守护即可,一定要让孩子有受到挫折的体验。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孩子第一次尝试用刀削水果时削到了手,一部分家长就此停止了再让孩子削水果的行为,一部分家长会第二次让孩子自己动手再削水果,孩子又削到了手,家长就停止了让孩子削水果的行为,还有一部分家长还会继续让孩子第三次第四次尝试自己动手削水果,直到这个孩子学会自己削水果为止,这样就有在同龄孩子里有些孩子动手能力强,自我照顾的生活能力强,而有些孩子的动手能力弱,自我照顾的生活能力弱的现象了。当孩子遇到一点小挫折时,我们的心瞬间就揪在了一起,恨不得马上帮孩子解决当下的困难。然而,当我们替孩子解决了当下的困难时,也意味着我们再次错过了一个引导孩子突破自我、收获成长的机会。还有些家长说“玩是可以给他玩,但是他玩得太野了,专门为我惹事”我们常说,顽皮的野孩子聪明、更有出息。为什么?因为顽皮,试错的机会特别多,而各种试错的刺激,会让孩子自小拥有更多的经历,从而发育更好。环境可以塑造聪明的大脑。即使资质一样的孩子,在不一样的养成环境,大脑发育的结果完全不一样!“老实的孩子”大多只有一条路,就是俗话中的“死脑筋”;孩子“野”多了,尝试的机会多了,就能“此路不通还有路,条条大路通罗马”。灵活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大脑神经链接的发达程度。比如我班上有一个男孩子,中班的孩子,他把同桌的女孩子一边辫子给减掉了,我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是“女孩子的辫子长得太慢了,帮她修剪一下,爷爷就是这样帮果树修剪的,现在果树长得可好了,结的芒果都比之前的大”这个孩子够野吧?如果这也不让试,那也不让碰,取代孩子去完成本该由孩子自己去完成的事,过度溺爱,这是取消或代替娃应有的成长过程。
父母在恰当的时机放手,引导孩子直面困难,突破成长的舒适区,才能帮助孩子建立成长的自信和直面困难、敢于探索未知的勇气。如此孩子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掌握规律、完善自我。孩子想要尝试和探索的许多事情,都是存在风险的,关键要看孩子是否能承担得起这个风险,孩子有一个认识社会,形成一些被社会认可的行为,而后才能被社会接纳。这个认识,其中有一个重要环节,除了教之外,就是让他自己玩,自己尝试。孩子是在不断尝试中成长的。事实上,每个孩子的智力、体力等各种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比较适合打球,有的孩子比较适合计算,还有一些孩子可能画画水平很高。每个孩子的智力发育都不同,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所有孩子按照一个模式来发展呢。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对大自然,对人,对外界事物等通过亲身的体验,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来体会,孩(下转第84页)(上接第85页)子学习外界事物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而不是仅仅靠书本上说的和老师传授的知识。玩耍,无论是去游乐园,还是去博物馆,又或者是去乡下,都是一种天然的学习过程。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曾经也说过,孩子应该拥有和他们年龄相符的娱乐、游戏、文化、艺术生活,孩子通过这些难得的宝贵的和自然接触的时光,来感知和学习课堂上无法传授的知识。
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孩子特殊的才能和天赋,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强化这种兴趣,就可以培养出孩子特殊的才能,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做出特殊的贡献。如英国的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麦克斯,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就是他的父亲发现和培养出来的。有一次,他偶然发现儿子画的画很特别,引起了他的注意。儿子画了一个插菊花的花瓶,但是所有的菊花和图形都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菊花朵,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的叶片,它们的形状搭配得非常巧妙。其父亲就抓住了孩子这个特殊的爱好,给予正确引导,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作为父母,要清楚地知道玩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最好别总是把玩跟学习对立起来,而是要多看看孩子在玩中会得到的乐趣有什么,是否能得到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想玩什么。父母要为孩子创造玩的时间和空间,多和孩子一起玩,在玩中了解孩子、启发孩子、培养孩子对生活的兴趣。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玩对于孩子来说必不可少。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通过玩来认识自己,并能发展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他所生活的世界。“玩”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激发手段,可以开启孩子的潜能。
可能考上清华北大的物理系对于有的孩子来说真的是太难了,但以他们的水平考清华艺术学院却是轻轻松松,因此,爸爸妈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点,让他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发展,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加轻松,同时又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爬上豆蔓看自己》高美霞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爱与放手》吕嘉惠 成都时代出版社
[3]《爱和自由》 孙瑞雪 中国妇女出版社
[4]《放手也是爱》 魔女恩恩 武汉出版社
【关键词】 玩中学;学中玩;快乐成长;高素质人才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就是当今社会讨论的重要话题,小到一个家庭开口闭口都是“我们要培养一个高素质人才”是人们茶思饭后的闲谈话题。为了培养这样高素质人才,就有了这样的一些现象“谁谁谁家的孩子自从参加了这个这个培训班数学成绩突飞猛进,我们也去报这个培训班吧”“参加这个这个培训班的孩子语文写作能力都不错,语文成绩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我们也去报这个培训班吧”“看,他家孩子又考了第一名,就是因为去了这个辅导班,你偏不让他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证明,成绩好并不代表着就成找到好的工作,就能有不菲的收入,这又仿佛又给这些家长提醒了什么?是呀,成绩好并不代表着就是高素质人才了,除了工作不好找,高不成,低不就。要么就是自己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比如最近看到的一则新闻,24岁教师疑因班级成绩倒数被校长约谈而跳河自杀事件,多么痛心的消息,先不说什么原因了,24岁选择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只能说明这位老师的抗挫能力太低了。清华学霸戚柯变成啃老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特别差,毕业六年不愿找工作,变成了啃老族。还有一些高校学霸杀母案,杀室友案等。比如北大学子吴谢宇将生母做成木乃伊,自称想帮母亲解脱。云南大学学子马加爵恶杀室友事件等等,难道说他们成绩不好吗?只能说成绩好,好到家长都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素质的成长了,才发生了这种可悲的现象。所以我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不能举办辅导班的法律法规,禁止在编在职的老师以任何形式理由给孩子补课,这就是在提醒社会、提醒大家、提醒父母,要给孩子们减压减担,要给孩子营造一种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
我觉得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就是玩,玩,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玩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可以启发兴趣爱好,还可以从玩中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性。有些家长会这样说“我也想让孩子玩呀,先不说玩出什么名堂了,就是自身的安全都不懂维护,怎么玩呀?”有一种叫“让孩子安全地受伤”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万一受到伤害,双亲不必过度担心,在远处守护即可,一定要让孩子有受到挫折的体验。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孩子第一次尝试用刀削水果时削到了手,一部分家长就此停止了再让孩子削水果的行为,一部分家长会第二次让孩子自己动手再削水果,孩子又削到了手,家长就停止了让孩子削水果的行为,还有一部分家长还会继续让孩子第三次第四次尝试自己动手削水果,直到这个孩子学会自己削水果为止,这样就有在同龄孩子里有些孩子动手能力强,自我照顾的生活能力强,而有些孩子的动手能力弱,自我照顾的生活能力弱的现象了。当孩子遇到一点小挫折时,我们的心瞬间就揪在了一起,恨不得马上帮孩子解决当下的困难。然而,当我们替孩子解决了当下的困难时,也意味着我们再次错过了一个引导孩子突破自我、收获成长的机会。还有些家长说“玩是可以给他玩,但是他玩得太野了,专门为我惹事”我们常说,顽皮的野孩子聪明、更有出息。为什么?因为顽皮,试错的机会特别多,而各种试错的刺激,会让孩子自小拥有更多的经历,从而发育更好。环境可以塑造聪明的大脑。即使资质一样的孩子,在不一样的养成环境,大脑发育的结果完全不一样!“老实的孩子”大多只有一条路,就是俗话中的“死脑筋”;孩子“野”多了,尝试的机会多了,就能“此路不通还有路,条条大路通罗马”。灵活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大脑神经链接的发达程度。比如我班上有一个男孩子,中班的孩子,他把同桌的女孩子一边辫子给减掉了,我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是“女孩子的辫子长得太慢了,帮她修剪一下,爷爷就是这样帮果树修剪的,现在果树长得可好了,结的芒果都比之前的大”这个孩子够野吧?如果这也不让试,那也不让碰,取代孩子去完成本该由孩子自己去完成的事,过度溺爱,这是取消或代替娃应有的成长过程。
父母在恰当的时机放手,引导孩子直面困难,突破成长的舒适区,才能帮助孩子建立成长的自信和直面困难、敢于探索未知的勇气。如此孩子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掌握规律、完善自我。孩子想要尝试和探索的许多事情,都是存在风险的,关键要看孩子是否能承担得起这个风险,孩子有一个认识社会,形成一些被社会认可的行为,而后才能被社会接纳。这个认识,其中有一个重要环节,除了教之外,就是让他自己玩,自己尝试。孩子是在不断尝试中成长的。事实上,每个孩子的智力、体力等各种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比较适合打球,有的孩子比较适合计算,还有一些孩子可能画画水平很高。每个孩子的智力发育都不同,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所有孩子按照一个模式来发展呢。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对大自然,对人,对外界事物等通过亲身的体验,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来体会,孩(下转第84页)(上接第85页)子学习外界事物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而不是仅仅靠书本上说的和老师传授的知识。玩耍,无论是去游乐园,还是去博物馆,又或者是去乡下,都是一种天然的学习过程。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曾经也说过,孩子应该拥有和他们年龄相符的娱乐、游戏、文化、艺术生活,孩子通过这些难得的宝贵的和自然接触的时光,来感知和学习课堂上无法传授的知识。
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孩子特殊的才能和天赋,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强化这种兴趣,就可以培养出孩子特殊的才能,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做出特殊的贡献。如英国的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麦克斯,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就是他的父亲发现和培养出来的。有一次,他偶然发现儿子画的画很特别,引起了他的注意。儿子画了一个插菊花的花瓶,但是所有的菊花和图形都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菊花朵,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的叶片,它们的形状搭配得非常巧妙。其父亲就抓住了孩子这个特殊的爱好,给予正确引导,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作为父母,要清楚地知道玩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最好别总是把玩跟学习对立起来,而是要多看看孩子在玩中会得到的乐趣有什么,是否能得到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想玩什么。父母要为孩子创造玩的时间和空间,多和孩子一起玩,在玩中了解孩子、启发孩子、培养孩子对生活的兴趣。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玩对于孩子来说必不可少。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通过玩来认识自己,并能发展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他所生活的世界。“玩”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激发手段,可以开启孩子的潜能。
可能考上清华北大的物理系对于有的孩子来说真的是太难了,但以他们的水平考清华艺术学院却是轻轻松松,因此,爸爸妈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点,让他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发展,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加轻松,同时又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爬上豆蔓看自己》高美霞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爱与放手》吕嘉惠 成都时代出版社
[3]《爱和自由》 孙瑞雪 中国妇女出版社
[4]《放手也是爱》 魔女恩恩 武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