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 获得”式教学研究
【作者】 李少敏
【机构】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当中,而忽视了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初中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显得尤为关键,而“体验 获得”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首先对这种模式教学的作用进行了介绍,然后对目前这种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最后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体验 获得”式教学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 获得”式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学生们不仅要对课堂的知识进行学习,还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和个性品德的养成,但就目前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情况而言,多数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体会,而“体验 获得”式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切身感受。
一、“体验 获得”式教学的作用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教育理论,教育的价值体现就是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而基于这一观点产生了“体验 获得”式教学,它强调教学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通过引入、创造和实际想接近的情境,让学生们获得充分的体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1]。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体验 获得”式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还能够使学生沉浸式地获得充分的体验,并且此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其实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 获得”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体验式的情境创设过于盲目
随着“体验 获得”式教学的普遍运用,教师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教师在创设体验式情境时为了追求课堂的效果盲目设计,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没有关注学生的喜好和现状。还有一些老师把“体验 获得”式教学看做改变课堂氛围的工具,在创设时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如何使学生情绪高涨,为此投入大量的精力,使教学内容浮于表面,与教学目标相背离[2]。从最后的教学提问环节来看,一些老师的问题没有与创设的内容相对接,盲目提问,提问过多、过深或过浅等情况普遍存在,致使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部目标。是要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在创设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是只根据教材的既定内容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展开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程度不高,长此以往,会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难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 获得”式教学策略研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励体验
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激励学生积极的去体验、探讨、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例如,教师在教授《以礼待人》这一课时,可以设计“争做文明礼仪小能手”的情景式表演比赛,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内容来上台表演,最后一起作出评价,选出表演最好的一个小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对“如何以礼待人”和“如何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有着深刻的体验,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是生成性、构建性的,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课堂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去探索思考,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加强小组合作下的“体验 获得”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们大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而小组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间互助合作的方式,促使学生们展开积极的探讨、调查,小组间的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如在教授《网络改变世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提出几个问题,然后把同学分组,让组内同学一起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形成纸质材料,课堂上以小组结论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展开小组之间的讨论。通过这种形式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让他们敢于说话、勇于说话,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创新性意见加以鼓励和表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并且这种教学方式从教材内容出发,符合教材既定的价值观念,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多元化体验,发散了他们的思维。
(三)利用媒体资源加强“体验 获得”式教学
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成为了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因此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媒体资源,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知识的呈现、案例的讲解以此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以这样的方式教学也能够使得抽象的理论化的知识以具体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们理解课堂内容。例如教师在讲授《遵守规则》这一课时,可以用《一女子掌掴公交司机一审判刑四年》这一视频来帮助学生们理解,以此案例来告诫学生们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能够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情。在教授《诚实守信》这一课时,可以用《南昌汉堡王被罚》的视频内容,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诚信对于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性[3]。教师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在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以此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促进自身的成长发展。
结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并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必须进行改变,而将这种“体验 获得”式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对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即是教师创新教学形式,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现实要求,也是加强道德与法治对学生引导作用的必然要求。为此教师应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初中学生们完善思维认知体系,塑造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孙宋艳.初中道德与法治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新课程,2020(06):137.
[2]叶珊珊.浅谈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0(06):138-139.
[3]黄丽星.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20(03):70-71.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 获得”式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学生们不仅要对课堂的知识进行学习,还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和个性品德的养成,但就目前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情况而言,多数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体会,而“体验 获得”式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切身感受。
一、“体验 获得”式教学的作用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教育理论,教育的价值体现就是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而基于这一观点产生了“体验 获得”式教学,它强调教学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通过引入、创造和实际想接近的情境,让学生们获得充分的体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1]。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体验 获得”式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还能够使学生沉浸式地获得充分的体验,并且此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其实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 获得”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体验式的情境创设过于盲目
随着“体验 获得”式教学的普遍运用,教师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教师在创设体验式情境时为了追求课堂的效果盲目设计,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没有关注学生的喜好和现状。还有一些老师把“体验 获得”式教学看做改变课堂氛围的工具,在创设时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如何使学生情绪高涨,为此投入大量的精力,使教学内容浮于表面,与教学目标相背离[2]。从最后的教学提问环节来看,一些老师的问题没有与创设的内容相对接,盲目提问,提问过多、过深或过浅等情况普遍存在,致使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部目标。是要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在创设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是只根据教材的既定内容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展开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程度不高,长此以往,会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难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 获得”式教学策略研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励体验
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激励学生积极的去体验、探讨、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例如,教师在教授《以礼待人》这一课时,可以设计“争做文明礼仪小能手”的情景式表演比赛,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内容来上台表演,最后一起作出评价,选出表演最好的一个小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对“如何以礼待人”和“如何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有着深刻的体验,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是生成性、构建性的,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课堂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去探索思考,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加强小组合作下的“体验 获得”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们大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而小组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间互助合作的方式,促使学生们展开积极的探讨、调查,小组间的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如在教授《网络改变世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提出几个问题,然后把同学分组,让组内同学一起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形成纸质材料,课堂上以小组结论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展开小组之间的讨论。通过这种形式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让他们敢于说话、勇于说话,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创新性意见加以鼓励和表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并且这种教学方式从教材内容出发,符合教材既定的价值观念,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多元化体验,发散了他们的思维。
(三)利用媒体资源加强“体验 获得”式教学
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成为了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因此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媒体资源,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知识的呈现、案例的讲解以此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以这样的方式教学也能够使得抽象的理论化的知识以具体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们理解课堂内容。例如教师在讲授《遵守规则》这一课时,可以用《一女子掌掴公交司机一审判刑四年》这一视频来帮助学生们理解,以此案例来告诫学生们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能够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情。在教授《诚实守信》这一课时,可以用《南昌汉堡王被罚》的视频内容,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诚信对于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性[3]。教师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在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以此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促进自身的成长发展。
结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并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必须进行改变,而将这种“体验 获得”式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对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即是教师创新教学形式,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现实要求,也是加强道德与法治对学生引导作用的必然要求。为此教师应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初中学生们完善思维认知体系,塑造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孙宋艳.初中道德与法治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新课程,2020(06):137.
[2]叶珊珊.浅谈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0(06):138-139.
[3]黄丽星.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20(0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