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成就生命,绘制“文化育德”同心圆

【作者】 陈吉玲;吴 鹏

【机构】 浙江省鄞州高级中学副校长 ;浙江省鄞州高级中学德育处主任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德育即育德,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教育。人文见长的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在立德树人指向下,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德育资源,通过校园环境、课程体系、经典活动、家校协同等要素的优化,打好学生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在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关键词】 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文化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导人向善为目标,历来有重德尚德和崇德讲德的优良传统,古代教育一贯主张“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1]。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的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鄞州高级中学作为宁波市一所重点中学,多年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着力打造“书香气、人文化”的校园,重视文化特色的营造和创新,本着成就生命的宗旨,提倡唤醒、激励、引导,强化学生的自主体验与感悟,引领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扎根传统文化:墨韵书香满校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学校的环境建设不能止于审美需求,而要突出育人思想,彰显学校文化。为营造鲜明的有人文特色的育人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学校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实施了“墨韵书香”校园环境建设工程。
  校园书香物质环境。学校围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设计学校环境,让内隐文化可视、可感,陶冶情操塑造品性:彰显中华传统书法文化寓意伏案读书的“鄞”篆体学校logo;校园一角篆刻了“弟子规”三字经文化墙;主体教学楼之间“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石雕,其中竹简做的“纸”雕上刻有《论语》中的《劝学》;体现学校人文特色的文化长廊从一楼到三楼墙面分别布置了“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廉政诗篇、取自古诗词中代表为人处世的修身之言以及世界前沿的科技发展等图示。学校与新华书店合作打造的“悦读时光”,是浙江省首家以阅读为理念的书店,书香文化氛围与学校鲜明的人文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爱上阅读。这些环境文化既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呈现了立体的育人课堂。
  “无门”诚信图书馆。学校综合楼中3-7层就是学校多次见诸报端作为学校德育载体之一的“无门图书馆”了。“无门图书馆”出于“我信任你是君子,你就是君子”的人性假设,旨在以“破门拆墙创建无门图书馆”的方式拉近学生与书籍的距离,缩短心灵与知识的空间,弥补了当今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阅读缺失”的情况。“图书有借,信任可阅”,这样的信任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具有塑造人的功能,“无门图书馆”就是在这样年复一年的实践中对同学们的心灵与道德影响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鼓励同学们爱书、读书,学校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还会举行一个毕业生赠书活动,每一位高三学生会捐一本扉页上写给学弟学妹的激励话语的书给图书馆,这是一份送给母校的礼物,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二、厚植家国情怀:人文滋养润课程
  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只有课程才能整体架构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学校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挖掘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德育综合课程,开设丰富多样的人文课程,加强学生自主体验和感悟,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一)人文知识课程。学校以语文学科为依托,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在丰富的课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广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如《吟诵——中国式读书法》《国学精粹:儒道文化与人生规划》《从建筑走向文学人生》《鄞州乡土文化寻踪》《一个民国女子的背影——苏青研究》《青春写作》等。深爱中国古典诗文的老师开设的吟诵课程,以穿越时空般的感觉让学生学习古人的读书法,培育了学生对中华经典古诗文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人文节日课程。作为课堂的外延,高中三年,每一个鄞高学生还能过“一个传统文化节、一个英语文化节、一个科普文化节”——这是学校对每一位学子的承诺。传统文化节上,全体师生共吟《论语》作为开端拉开了文化节的序幕,随后学生表演极具地方特色的《舞龙》,带观众走进了一个温暖的情景剧《子不语》,民谣经典《南山南》,越剧《梨园荟萃》,相声《猜灯谜》,宁波走书《牡丹灯笼》,把宁波传统文化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除了文艺类的展示,还有弘扬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美食节”,校园里甚至还搭起一条中华传统美食街。
  (三)人文讲坛课程。人文讲坛类课程以“鄞高讲坛”的形式呈现给全体师生,从2007年至今,“鄞高讲坛”已成功开讲100多期。丰富多彩的讲座内容,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灵魂得以突围的精神家园,也让深度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老师,感受到了更多来自青春的特有力量。这些年,做客“鄞高讲坛”的有曹文轩这样的著名作家和学者,有熊丙奇、曹立仁这样的教育、心理研究专家,也有在田间地头和车间劳作的普通农民和工人。丰富的讲坛课程使得学子有机会透过不同的文化及生活视角,借助不同的生命个体对生活的体验去感受世界的五彩纷呈,从而启迪他们如何从容地面对社会,享受人生,在貌似纷杂中呈现出一种丰厚和博大。
  (四)人文实践课程。拓展德育阵地,利用社会大课堂挖掘区域资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鄞高德育实践的一大特色。宁波帮金融家严康懋故居善园、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鄞江它山堰、东钱湖南宋石刻公园等成为学子常常驻足之地。学校每两年组织一次“千名师生南京研学旅行”,近千名师生乘坐绿皮火车专列,参观中山陵、雨花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著名人文场域。研学旅行前,每位同学都提前对南京进行了研究,都带了一个小课题进行项目式研学,这种充满人文特色的边研究边探索边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接触了社会和历史,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可。
  三、传承品味经典:且读且吟悦心灵
  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学校以书籍为链,开展独具风格的读书活动。每年“萌动之悦读”的读书季活动,包括“悦读”马拉松、研读《世说新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微书评大赛、浙江作家及作品小课题研究等系列活动,培养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学习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经典吟诵。师生自发组建了吟诵社团“鹿鸣堂”,由吟诵社团发起的“中华经典吟诵”活动每年在高一年级中开展,也作为吟诵社团向同学门展示的一场古典文化的饕餮盛宴。每一年都有不同的主题,《诗经》《楚辞》等古典诗词作品常常在校园里唱响。
  寻找“失落”的说书人。“折一把纸扇,着上一身青衣,紫砂壶壮胆,拍案满堂惊叹……话不尽这千古流芳,言不止余音绕梁,故事里留下的思量,总让人向往。”这是王长简先生在《说书人》文中对说书人的一段描述。为了让同学们感受传统曲艺文化带来的魅力,“寻找失落的说书人”比赛业已成为了学校一项传统活动。它留给学生重读经典名著的机会,以及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契机。
  “悦读”马拉松。活动中,参赛选手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本新出版的经典文学书籍,字数有十几万字等不等,然后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关书籍内容的题目验证阅读效果,这种读书活动可谓新颖又“刺激”。恰逢建党100周年,今年学校举行了红色经典书籍《今夜有暴风雪》“悦读”马拉松活动,44名同学在规定的2小时内读完了9万字的书籍。读书活动既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开阔了眼界,也增强了同学们的专注力与意志力,进一步积淀了人文底蕴。
  四、壮大德育队伍:家校协同共化人
  家长对学生文化基础的认识,往往局限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而人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而不是两者作用的相互抵消。对于家校共育,我们要借好孩子这股“力”,打通家庭、学校、学生这三大主体的“电路”通联,以学生发展为逻辑起点,以共同愿景、共同语言、共同策略为合作基础,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学做家长、学做老师。以孩子为发力点,又回归孩子的教育,将是家校共同开展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以学生发展为共同愿景,打造家校“命运”共同体
  学校在制定教育行动纲要时,确立了“身心健康、学力扎实、视野开阔、志趣高雅”的育人目标,并将其细化为学校办学的价值标准,通过邀请家委会共同参与修订,赋权家长监督和指导学校工作,实现对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认同。在家校互动方面,每两周,孩子要写成长手册,家长要写回音;每个月,孩子要完成一次家务劳动的记录,家长要对孩子表现进行评价;每学期,孩子在学校自主开发的成长信息网络平台上,上传一份代表作品,家长通过手机端就能够窥见孩子难得一见的精彩瞬间,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导,逐渐唤醒家长形成正确的成才观,使家校之间同向而行。 
  (二)以浸润书香为语言密码,打造家校“学习”共同体
  在学习型社会,家长教育孩子,学校最大化的发挥育人功能,既需要我们掌握教育技术,更需要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氛围,以家来滋养、以心来陪伴、以爱来支持、以身来示范。学校通过持续推进书香家庭建设,以书香优家风家教、以书香推全民阅读、以书香导家庭教育。书香家庭评比要走“三步”过“五书”有“书香满屋”,要求有一间温馨书房、一份家庭书单、一项读书计划、一张共读照片、一本读书笔记、一个读书故事、一次活动展示、一句读书宣言。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共享读书之美、读书之乐,尽展读书之趣、读书之获,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家长真正地融入到学校的育人环境中,和老师与孩子产生共同语言,形成师生、亲子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让孩子深度参与互动,打造家校“治理”共同体
  孩子本身就是家校合作的圆点,同时又需要孩子与师长携手共同画出教育的半径。我们坚持还原孩子的本来角色,让孩子用“巧办法”告诉家长和老师,我们之间怎样有效沟通。学校尝试让孩子当演员,家长做观众,老师成评委,将家校合作“演”出来:某班级在“家校日”活动中,自编自导心理剧《沟通》,家长被剧中缺乏沟通、缺乏理解的这对“母女”所感动,在她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产生“共情”。尝试把“三方会谈”开进咖啡馆里,将家校合作“聊”出来:几位班主任、几位家长、几位学生,不聊学习和成绩,而是聊起了“青春的模样”,三者的共鸣与反差,给了每个人一次自我教育的机会,同时也让家校合作有了更准确的方向和更人文的合作环境。尝试项目式解决孩子难题,将家校合作“导”出来:围绕孩子在不断发展阶段出现的关键问题,开展课程式、项目式的家校合作,明确学校和家长参与的方向,细化指导的规则,学校根据各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统筹规划项目设计,指导和监督项目进展,并督导和评估项目的效果。
  一所学校留给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思想,是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文化特色鲜明的德育课程和活动为抓手,构建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立体德育框架,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作用,就能绘出一副成就生命的“文化育德”同心圆。
  参考文献:
  [1]邓艾民.传习录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1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赵爽 许珂:文化自信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德育模式建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德育, 2018(12):14-17
  [本文系宁波市2020年“学校德育研究”课题“基于文化自信视角的普通高中德育模式探索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D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