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高中贫困生心理问题教育策略初探
【作者】 彭 亮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农村高中生的心理问题相当严重。据调查,某县70%的农村高中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48%为轻度、18%为中度、4%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农村高中生所处环境条件较差,他们的心理健康很少受到关注。农村高中生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经济、文化、思想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其心理健康问题严重且复杂,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全社会应全力协作以消除农村高中生不良心理,推进其心理健康成长,营造农村高中生的健康生活。
【关键词】 农村高中;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考升学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不堪经济压力和心理重负,表现出学习动机低落,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以及自责、孤独、自卑等心理特征并导致学业不良和行为偏差。随着农村高中在校生数量快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近几年,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全社会都在关注和帮助贫困生,但关注和帮助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而孤立地从经济上的帮助显然无法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对于贫困生来说,经济资助重要,精神资助更重要。这就需要学校用正确方式来关爱贫困生,引导他们走出误区。农村高中扶助贫困生,除了物质之外,还要给予真正心灵的慰籍,给予具体的方法、技巧的指导。让农村高中贫困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同心协力给贫困生烹制一道“心灵鸡汤”。具体可以有以下途径和方法
1.班级团体辅导
①开设心理课程。心理课使用自编校本教材《心理课教案设计》,高一侧重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题,高二、高三侧重正确应对挫折等主题。课前强调教师集体备课,反复研讨,课上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课堂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样。
②发放心理自助手册。发放了内容丰富的心理自助手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逐步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学会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诸多心理问题。
③组织心理教育主题活动。如在高一各班开设以“朋友·友谊”为主题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自由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了获得友谊的条件,掌握了一些交往技巧。
2.学科教学渗透
①教师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案设计;②实施过程中遵循协同性、随机性、诱导性、渗透性的原则;③以和谐师生关系为基础,以学生产生心理体验为终级目标,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④挖掘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辅导因素,开展随机辅导。
3.构建心理辅导网络
①家庭辅导。家庭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每学期开办一次家长学校,请心理辅导专家为家长开设心理专题讲座,发放心理辅导读本,结合家访、家长间相互介绍亲子经验,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改善亲子教育方法,沟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形成学校家庭协助教育的网络。
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定期聘请心理专家来校为广大师生进行现场讲座和咨询,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
4.针对典型贫困生个别偏常心理特征,开展了跟踪辅导工作:
①进行个案研究。我们按照以下个案研究步骤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辅导与矫治:确定研究对象→了解心理问题→建立心理档案→案情分析诊断→制订矫治方案→实施个别辅导→检测辅导效果→撰写案例分析。
②开展咨询与个别辅导。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安排咨询人员,规定咨询时间、制度,接纳或主动发展咨询对象,建立咨询关系。根据咨询程序设计了心理咨询个人资料卡、心理问题分析诊断卡、心理问题干预矫治卡、效果评价卡,在跟踪辅导的不同时期分别填写,最后汇集成《心理咨询案例》。
③设置心理信箱。学校设置了心理信箱,为学生提供“心语倾诉”的场所。根据来信内容,梳理分类,将共性问题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解决,对个性问题我们安排心理辅导老师一一回复。
5.其他教育途径和方法。
①进行榜样教育。贫困可能与生俱来,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活上的贫困决不意味着心理和志向上的贫困。我们通过举办本校已成才贫困生成长经历报告会、座谈会、书信交流,在校优秀贫困生经验交流,以及一些名人从贫困走向成功的事迹教育帮助贫困生端正生活态度,激发学习动机。
②帮助解决困难。学校规定,特困生学费全免,并建立了“扶助贫困生基金会”(基金由师生义捐、学校出资和企业赞助三部分组成),每年定期发放。学校行政领导则和贫困生结成对子,跟踪扶助,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在学习上也全程关注。
③设立劳动岗位。学校设立一些劳动岗位,安排部分贫困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偿劳动,如学生进餐时在食堂清理卫生,学生购物高峰期在商店帮忙照料,周末假日留校修整园林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困窘的经济现状,有效调控了他们的不良心理。
贫困是把双刃剑,贫困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更能使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贫困也可能引发人的心理问题,使人产生自卑、多疑、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由于心理问题是隐性的,不容易引起人们关注,长久淤积后引发行为问题,轻则影响心理健康,重则人性扭曲,导致社会问题。因此,关注贫困生心理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农村高中;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考升学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不堪经济压力和心理重负,表现出学习动机低落,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以及自责、孤独、自卑等心理特征并导致学业不良和行为偏差。随着农村高中在校生数量快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近几年,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全社会都在关注和帮助贫困生,但关注和帮助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而孤立地从经济上的帮助显然无法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对于贫困生来说,经济资助重要,精神资助更重要。这就需要学校用正确方式来关爱贫困生,引导他们走出误区。农村高中扶助贫困生,除了物质之外,还要给予真正心灵的慰籍,给予具体的方法、技巧的指导。让农村高中贫困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同心协力给贫困生烹制一道“心灵鸡汤”。具体可以有以下途径和方法
1.班级团体辅导
①开设心理课程。心理课使用自编校本教材《心理课教案设计》,高一侧重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题,高二、高三侧重正确应对挫折等主题。课前强调教师集体备课,反复研讨,课上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课堂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样。
②发放心理自助手册。发放了内容丰富的心理自助手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逐步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学会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诸多心理问题。
③组织心理教育主题活动。如在高一各班开设以“朋友·友谊”为主题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自由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了获得友谊的条件,掌握了一些交往技巧。
2.学科教学渗透
①教师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案设计;②实施过程中遵循协同性、随机性、诱导性、渗透性的原则;③以和谐师生关系为基础,以学生产生心理体验为终级目标,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④挖掘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辅导因素,开展随机辅导。
3.构建心理辅导网络
①家庭辅导。家庭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每学期开办一次家长学校,请心理辅导专家为家长开设心理专题讲座,发放心理辅导读本,结合家访、家长间相互介绍亲子经验,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改善亲子教育方法,沟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形成学校家庭协助教育的网络。
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定期聘请心理专家来校为广大师生进行现场讲座和咨询,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
4.针对典型贫困生个别偏常心理特征,开展了跟踪辅导工作:
①进行个案研究。我们按照以下个案研究步骤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辅导与矫治:确定研究对象→了解心理问题→建立心理档案→案情分析诊断→制订矫治方案→实施个别辅导→检测辅导效果→撰写案例分析。
②开展咨询与个别辅导。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安排咨询人员,规定咨询时间、制度,接纳或主动发展咨询对象,建立咨询关系。根据咨询程序设计了心理咨询个人资料卡、心理问题分析诊断卡、心理问题干预矫治卡、效果评价卡,在跟踪辅导的不同时期分别填写,最后汇集成《心理咨询案例》。
③设置心理信箱。学校设置了心理信箱,为学生提供“心语倾诉”的场所。根据来信内容,梳理分类,将共性问题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解决,对个性问题我们安排心理辅导老师一一回复。
5.其他教育途径和方法。
①进行榜样教育。贫困可能与生俱来,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活上的贫困决不意味着心理和志向上的贫困。我们通过举办本校已成才贫困生成长经历报告会、座谈会、书信交流,在校优秀贫困生经验交流,以及一些名人从贫困走向成功的事迹教育帮助贫困生端正生活态度,激发学习动机。
②帮助解决困难。学校规定,特困生学费全免,并建立了“扶助贫困生基金会”(基金由师生义捐、学校出资和企业赞助三部分组成),每年定期发放。学校行政领导则和贫困生结成对子,跟踪扶助,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在学习上也全程关注。
③设立劳动岗位。学校设立一些劳动岗位,安排部分贫困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偿劳动,如学生进餐时在食堂清理卫生,学生购物高峰期在商店帮忙照料,周末假日留校修整园林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困窘的经济现状,有效调控了他们的不良心理。
贫困是把双刃剑,贫困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更能使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贫困也可能引发人的心理问题,使人产生自卑、多疑、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由于心理问题是隐性的,不容易引起人们关注,长久淤积后引发行为问题,轻则影响心理健康,重则人性扭曲,导致社会问题。因此,关注贫困生心理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