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下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担当意识探索
【作者】 荣丽君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第五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双减”背景下的当前,由于许多家庭对孩子非常溺爱,导致学生出现担当意识薄弱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学校时值日不认真,忘记带书本和学习用品,桌面东西散乱,这些其实都是学生缺乏担当的表现。要想提升学生的担当意识,光靠教师和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学生在家庭中的时间更多,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对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也要从家庭入手,进行家校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双减”;家校合作;教育合力;担当意识;培养策略
双减政策之下,忧虑的是教师,伤悲的是家长。教书育人且不论是谁之责任,教师必须要挺身而出,教师必须要教育学生,动员家长,共同把孩子培养明白,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既是责任之需又是良心之举,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肺腑之言。双减是减负提质,育人要求未变,育人质量未变。双减之下,如何提质?笔者认为,做好以下三条。
1.课程育人使全面发展
开全开足课程这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不论何类课程,均担负着育人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每一项工作都发挥着其育人功能,而且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学校和个人严禁挤占音乐、美术和体育课,严禁挤占劳动教育课。任何一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必须要明确,先成人再成才。
2.活动中体验成长
叶圣陶先生说:说教不如身教。笔者认为说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体验。不论是德智体美劳的哪一种教育,育人的最好方式是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成长。教育上有句话:教会别人的才是能真正的会。这本身就道出了体验的价值和作用。我们整天谈手机的危害、校园欺凌、心理健康等,讲一万遍不如让学生亲自演演校园剧,体验一遍。
3.合作促家校共育
双减既不是减家长,也不是减教师,更不是减学生。双减对学校和家长都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需要学校做好协调。双减政策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长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监督和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这是家长应尽的义务。所以,家校共育,在校,有教师负责管理和教育;在家,有家长负责监督和督促。只有这样家校携手,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家校共育之目的。
网络流行这样一句话:双减:一减自觉性差的学生,二减对教育不重视的家长。双减之下最好的教育生态是,家校携手共担当 ,共育孩子促成长!
社会担当是社会前进的精神支撑力之一,是先进阶层实现自己的社会历史使命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规格要求,在人的素质组成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和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文化的传播主体走向多元化。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学校无法成为文化传递的垄断者,学校需要家长共同参与到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来。家长与学校是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他们应该在教育方向上一致,在教育内容上协调,在教育方法、手段上互补。而当前现状是,国内更多的学校常常只在表而上重视家长的支持和建议,而真正让家长做到、做好参与、管理以及评价的少之又少,在教育中没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或忽视了家长的作用,这是教育的畸形发展。
家庭是子女接受教育最早最长久的场所,是子女天然的学校,是人一生温暖幸福的港湾。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子女成才的起点,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对学校教育起着铺垫、协助和补充作用,不良的家庭教育则会抵消学校教育的影响。因此,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向,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是学校应该重视而且要做好的项重点工作。家长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榜样,这是任何学校教育无可替代的。当前可以通过亲情促进学生担当意识的形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这话可以理解为,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苏霍娟林斯基说过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他说,“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足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然面,在教育走进21世纪的今天,学校很清楚地认识到家长对教育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家校合作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问题主要还是表现在认识的偏差上:
从家庭方而看,大多数家长缺乏梦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认为学校是教师和孩子的领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自己只要管好吃、喝、拉、撒即可。有的家长只关心子女的学习和分数,而对品行、习惯等不太注重,有的家长则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水平有限,没有能力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也有一些家长成为教师理想的默默无闻的支持者,在家里督促子女用功学习甚至陪读,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对教师的工作则从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从教师的角度看,大多数教师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不仅没有能力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反而时常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教师认为家长介入校内事务多是为了监督、挑刺,这是对家校合作意义的狭隘认识,也是对自己工作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教师应把家长当作自己教育工作中的伙伴,同时有必要对家庭教育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助推者。
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一般很少主动倾听并采纳家长的见解,也很少鼓励家长成为学校的密切伙伴。尽管有些学校常常说他们常重视家长的积极参与,然而家长并没有全身心地参与到学校事务中来,更多时候只是作为倾听者而已。近几年米,各校已经形成了家校合作的雏形,定期召开家长会等。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主动为家长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平台,营造更为平等、民主的家校合作氛围,肯定会有更多的家长愿意积极投身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而获得他们的支持,挖掘他们的资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受益的一定是学校,是教师,是学生。
参考文献:
[1]缪步华.“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9):125-127.
[2]韩永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家校合作培养策略[J].青海教育,2021(03):30.
[3]陈雪薇.基于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实践研究报告[J].当代家庭教育,2021(02):11-12.
[4]吴宗德.家校合作培养农村学生的责任意识研究[J].新课程,2020(11):232.
[5]高燕霞.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分析[J].家长,2020(07):175+177.
【关键词】 “双减”;家校合作;教育合力;担当意识;培养策略
双减政策之下,忧虑的是教师,伤悲的是家长。教书育人且不论是谁之责任,教师必须要挺身而出,教师必须要教育学生,动员家长,共同把孩子培养明白,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既是责任之需又是良心之举,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肺腑之言。双减是减负提质,育人要求未变,育人质量未变。双减之下,如何提质?笔者认为,做好以下三条。
1.课程育人使全面发展
开全开足课程这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不论何类课程,均担负着育人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每一项工作都发挥着其育人功能,而且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学校和个人严禁挤占音乐、美术和体育课,严禁挤占劳动教育课。任何一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必须要明确,先成人再成才。
2.活动中体验成长
叶圣陶先生说:说教不如身教。笔者认为说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体验。不论是德智体美劳的哪一种教育,育人的最好方式是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成长。教育上有句话:教会别人的才是能真正的会。这本身就道出了体验的价值和作用。我们整天谈手机的危害、校园欺凌、心理健康等,讲一万遍不如让学生亲自演演校园剧,体验一遍。
3.合作促家校共育
双减既不是减家长,也不是减教师,更不是减学生。双减对学校和家长都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需要学校做好协调。双减政策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长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监督和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这是家长应尽的义务。所以,家校共育,在校,有教师负责管理和教育;在家,有家长负责监督和督促。只有这样家校携手,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家校共育之目的。
网络流行这样一句话:双减:一减自觉性差的学生,二减对教育不重视的家长。双减之下最好的教育生态是,家校携手共担当 ,共育孩子促成长!
社会担当是社会前进的精神支撑力之一,是先进阶层实现自己的社会历史使命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规格要求,在人的素质组成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和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文化的传播主体走向多元化。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学校无法成为文化传递的垄断者,学校需要家长共同参与到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来。家长与学校是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他们应该在教育方向上一致,在教育内容上协调,在教育方法、手段上互补。而当前现状是,国内更多的学校常常只在表而上重视家长的支持和建议,而真正让家长做到、做好参与、管理以及评价的少之又少,在教育中没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或忽视了家长的作用,这是教育的畸形发展。
家庭是子女接受教育最早最长久的场所,是子女天然的学校,是人一生温暖幸福的港湾。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子女成才的起点,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对学校教育起着铺垫、协助和补充作用,不良的家庭教育则会抵消学校教育的影响。因此,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向,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是学校应该重视而且要做好的项重点工作。家长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榜样,这是任何学校教育无可替代的。当前可以通过亲情促进学生担当意识的形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这话可以理解为,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苏霍娟林斯基说过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他说,“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足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然面,在教育走进21世纪的今天,学校很清楚地认识到家长对教育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家校合作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问题主要还是表现在认识的偏差上:
从家庭方而看,大多数家长缺乏梦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认为学校是教师和孩子的领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自己只要管好吃、喝、拉、撒即可。有的家长只关心子女的学习和分数,而对品行、习惯等不太注重,有的家长则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水平有限,没有能力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也有一些家长成为教师理想的默默无闻的支持者,在家里督促子女用功学习甚至陪读,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对教师的工作则从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从教师的角度看,大多数教师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不仅没有能力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反而时常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教师认为家长介入校内事务多是为了监督、挑刺,这是对家校合作意义的狭隘认识,也是对自己工作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教师应把家长当作自己教育工作中的伙伴,同时有必要对家庭教育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助推者。
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一般很少主动倾听并采纳家长的见解,也很少鼓励家长成为学校的密切伙伴。尽管有些学校常常说他们常重视家长的积极参与,然而家长并没有全身心地参与到学校事务中来,更多时候只是作为倾听者而已。近几年米,各校已经形成了家校合作的雏形,定期召开家长会等。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主动为家长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平台,营造更为平等、民主的家校合作氛围,肯定会有更多的家长愿意积极投身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而获得他们的支持,挖掘他们的资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受益的一定是学校,是教师,是学生。
参考文献:
[1]缪步华.“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9):125-127.
[2]韩永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家校合作培养策略[J].青海教育,2021(03):30.
[3]陈雪薇.基于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实践研究报告[J].当代家庭教育,2021(02):11-12.
[4]吴宗德.家校合作培养农村学生的责任意识研究[J].新课程,2020(11):232.
[5]高燕霞.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分析[J].家长,2020(07):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