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传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渗透

【作者】 陈莲英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它足以使中国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开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教育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把听、说、读的实际运用的主渠道。使学生将文本知识、亲身体验、独特感受到的思想美付诸于美妙的文字中进行创造美的过程。教学时让传统文化内涵渗透到自己“再生”的文本中。及时的引用或者活用大家所熟悉的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名言、俗语、警句等传统文化作为文章的中心说明和总结。这种方法可使文章内容显得新颖别致,产生独特的、有价值的感受魅力。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师,深感传统文化在写作中魅力无穷。自己在作文教学把传统文化融于其中。下面谈几种运用之法,供大家参考。
  一、诵读古诗,有效借用
  谈到为何要重温古诗词,大家一致表示,中国人最直接表达才华的方式就是写诗,诗词是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是中国人的宗教,把中国人感性、浪漫的基因都表达出来。从孩子记事起,父母就开始教背唐诗,上学后,教师教背更多的唐诗宋词元曲。其目的在于让孩子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打好说话作文的基础。人们常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好的古诗句巧妙地借用到写作中,能为文章增色不少。最常用的用法是在写作过程中碰到合适的语境,引用古诗句。如,表达豁然开朗的释然,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总领自己对成熟、收获、奉献的秋季的赞美;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抒写对远方友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时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们正痴仰着那张张沧桑的脸、期待祝福的脸、渴望热切的脸。 
  好的古诗句巧妙地借用到写作中,能为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文章构思十分精巧,小作者把诗句巧妙的组合到自己的语言中,增加了哲理意味,又巧妙的引出下文,点明主题。 如抒发当局者迷的感叹,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是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形式别具一格,意境优美,内容有铺排之势,美不胜收。把古诗句作为作文主体部分的小标题。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活用文言文,围绕拓展
  学过文言文,我们就会深切感受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用多件事来突出再现人物,性格就会鲜明起来,再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加以描绘,个人形象就会逼真。长期这样坚持写作,慢慢就会写出好文章来。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曾经的一篇《写熟悉的人》,尤为让人难忘。朋友的距离不是以长度来计算的,因为我们的真心以待,使我们的心变为零距。去年春季的一日,明媚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这一天,我和小名约定去爬山。到了山下,我们望着那入云的尖峰,便有所退缩,但不服输的我们......及时表达了友情的珍贵。我们教学生学习文言文,就要把文言文融会贯通,活学活用,才能写出有丰富内涵的文章。当然,有些好的文言文名句,作文时语境所需可以直接引用。 正是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墫。
  三、恰当引用,锦上添花
  我国历代名人有许多是大家公认的某一方面的典范,所以引用到作文中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千万不能忽视。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这些典范人物牢记在心,选材时信手拈来,说服力强,且生动形象,从此不用再愁作文难写。
  剪纸,绘画,功夫,灯谜,放鞭炮,舞龙、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中,有我们憧憬美好未来的那份情,那种幸福,多么值得我们大书而特书!传统文化还有节日文化,雕刻文化、皮影文化,戏曲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都有一种特定的意义,一种特殊的情怀,一种深远的意境,更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五千年来的同族同根的缘源延续,我们若一一细加体会品尝,那么写作的素材怎么不丰富,立意怎么不深远?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而又深邃的文化。古往今来,她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温馨与快乐,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渴求与希望。一年的奔波与劳累,一年的忧思与烦恼,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都会在这万象更新的传统文化里得到孕育。 在柔和的春风中、在花儿的微笑中,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春天。春天,是一个诗情画意、充满活力的季节里就让我们在习作中感受传统文化春天般的气息,感受传统文化春天般的温暖。只要我们继续深入挖掘,真正让传统文化在写作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