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历史事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王 波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初中历史属于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借助所学历史知识,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能够基于历史视角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此外,学习历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借助历史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很多历史事件集中反映出社会冲突、民族融合、经济腾飞等社会现象。借助历史事件能够理顺各朝代更迭规律,从而达到以史鉴今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历史;历史事件;教学方法
一、历史事件概述
从广义上分析,历史事件囊括了以往发生的一切事件,并且有些事件与人类社会发展无关,比如说,宇宙历史与人类社会就缺乏关联性。从狭义范围分析,历史事件则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性,或者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说:秦灭六国,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这些事件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历史事件视作某一时代发展的重要“节点”。这类历史事件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当然,历史事件也是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历史事件是很好的教学素材,不仅会渲染出历史的神秘感,而且还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比如说:战国初期,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赋税改革、经济发展等方面,秦国都滞后其他六国(齐、楚、燕、赵、魏、韩)。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秦孝公为了摆脱争霸中的不利地位,进一步增强本国实力,才重用商鞅,变法图强。也正是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尝试,使秦国强大起来,称霸于诸侯,并最终灭掉了其他六国。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到了“前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后果”(历史事件)。
二、历史事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一)便于学生理解基础性的知识
一直以来,“背诵”是学习历史的“密匙”,事实上,这种方法枯燥乏味,并且记忆效果欠佳。学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逐渐记住相关知识点。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事件能一改这种乏味的局面,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也就变得异常轻松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历史事件,还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我们知道,仅仅依靠文字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入历史事件后,学生能够结合人物特点,仿佛立身于事件当中,领悟主要历史人物的情感变化,比如,我们小的时候就能背诵的《七步诗》(曹植),但在这首古诗的背后,是兄弟相残的特殊背景。通过人物分析,就能凸显出人们相互倾轧的险恶。再比如,秦朝修建的浩大工程——万里长城,往往被视为劳民伤财之举,事实上,修建长城属于“一劳永逸”的工程。相比外族入侵,不定期的烧杀掠夺,长城凸显了保家卫国的作用,真正做到还百姓一方平安。
(三)引入历史事件能够拓展知识面
初中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但对于很多“新鲜”事物很感兴趣,也会主动去探索。历史事件都有复杂的影响原因,讲解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领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比如说:《虎门销烟》是清王朝第一次向列强说“不”字,事实上,输入鸦片的本质目的就是掠夺白银。林则徐禁烟之举,其实质是防止大量白银外流,避免出现银贵钱贱的问题。甚至,林则徐曾上书道光,提出国内种植鸦片的建议。鸦片战争的失败,并非简单国与国之间的胜负关系,而是两种经济形式(工业与农耕)博弈的结果。通过全面分析,学生能客观理解清王朝盛极转衰的原因。
三、历史事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引入“悬疑”性事件
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就要很好地把握课程导入环节,如果教师长篇大论地讲解,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引入“悬疑”事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入此类事件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事件必须真实。切不可随意编造出假的“悬疑”事件,否则会造成学生的认知偏差。其次,所用“悬疑”事件要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类材料必须容易理解,仍然以《秦统一中国》为例,可以通过PPT展示兵马俑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规模的宏大。通过讲解,让学生懂得兵马俑坑是秦始皇按照古代礼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修建的。用众多泥人泥马的形式来陪葬是为了表明他显赫的一生,一统天下的功绩。接下来,学习秦灭六国的历史知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历史事件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节课有45分钟,初中生很难整节课安安静静地听讲。讲新课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历史事件,能够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比如,在讲解《抗美援朝》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播放有关《长津湖》的桥段,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似乎能看到弹片纷飞,听到子弹呼啸。通过讲解,学生们就会明白“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道理。
(三)借助历史事件讲授教学难点
在历史教材中,有时学生们很难理解一些知识点,比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词就比较生涩。虽然多数学生对“封建社会”、“殖民地”这两个概念有所理解,但叠加起来就不容易理解了。在讲解鸦片战争时,我们就可以借助香港问题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名词。英国以租赁的手段取得了香港99年的领土主权。在租赁之初,香港虽然“形”为资本主义,但事实上仍然是封建社会,这就是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
总之,很多历史事件都是开展历史教学的好素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分析历史发展规律。当然,教师需要精挑细选,用特点突出的历史事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历史;历史事件;教学方法
一、历史事件概述
从广义上分析,历史事件囊括了以往发生的一切事件,并且有些事件与人类社会发展无关,比如说,宇宙历史与人类社会就缺乏关联性。从狭义范围分析,历史事件则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性,或者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说:秦灭六国,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这些事件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历史事件视作某一时代发展的重要“节点”。这类历史事件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当然,历史事件也是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历史事件是很好的教学素材,不仅会渲染出历史的神秘感,而且还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比如说:战国初期,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赋税改革、经济发展等方面,秦国都滞后其他六国(齐、楚、燕、赵、魏、韩)。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秦孝公为了摆脱争霸中的不利地位,进一步增强本国实力,才重用商鞅,变法图强。也正是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尝试,使秦国强大起来,称霸于诸侯,并最终灭掉了其他六国。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到了“前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后果”(历史事件)。
二、历史事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一)便于学生理解基础性的知识
一直以来,“背诵”是学习历史的“密匙”,事实上,这种方法枯燥乏味,并且记忆效果欠佳。学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逐渐记住相关知识点。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事件能一改这种乏味的局面,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也就变得异常轻松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历史事件,还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我们知道,仅仅依靠文字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入历史事件后,学生能够结合人物特点,仿佛立身于事件当中,领悟主要历史人物的情感变化,比如,我们小的时候就能背诵的《七步诗》(曹植),但在这首古诗的背后,是兄弟相残的特殊背景。通过人物分析,就能凸显出人们相互倾轧的险恶。再比如,秦朝修建的浩大工程——万里长城,往往被视为劳民伤财之举,事实上,修建长城属于“一劳永逸”的工程。相比外族入侵,不定期的烧杀掠夺,长城凸显了保家卫国的作用,真正做到还百姓一方平安。
(三)引入历史事件能够拓展知识面
初中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但对于很多“新鲜”事物很感兴趣,也会主动去探索。历史事件都有复杂的影响原因,讲解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领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比如说:《虎门销烟》是清王朝第一次向列强说“不”字,事实上,输入鸦片的本质目的就是掠夺白银。林则徐禁烟之举,其实质是防止大量白银外流,避免出现银贵钱贱的问题。甚至,林则徐曾上书道光,提出国内种植鸦片的建议。鸦片战争的失败,并非简单国与国之间的胜负关系,而是两种经济形式(工业与农耕)博弈的结果。通过全面分析,学生能客观理解清王朝盛极转衰的原因。
三、历史事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引入“悬疑”性事件
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就要很好地把握课程导入环节,如果教师长篇大论地讲解,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引入“悬疑”事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入此类事件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事件必须真实。切不可随意编造出假的“悬疑”事件,否则会造成学生的认知偏差。其次,所用“悬疑”事件要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类材料必须容易理解,仍然以《秦统一中国》为例,可以通过PPT展示兵马俑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规模的宏大。通过讲解,让学生懂得兵马俑坑是秦始皇按照古代礼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修建的。用众多泥人泥马的形式来陪葬是为了表明他显赫的一生,一统天下的功绩。接下来,学习秦灭六国的历史知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历史事件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节课有45分钟,初中生很难整节课安安静静地听讲。讲新课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历史事件,能够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比如,在讲解《抗美援朝》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播放有关《长津湖》的桥段,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似乎能看到弹片纷飞,听到子弹呼啸。通过讲解,学生们就会明白“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道理。
(三)借助历史事件讲授教学难点
在历史教材中,有时学生们很难理解一些知识点,比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词就比较生涩。虽然多数学生对“封建社会”、“殖民地”这两个概念有所理解,但叠加起来就不容易理解了。在讲解鸦片战争时,我们就可以借助香港问题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名词。英国以租赁的手段取得了香港99年的领土主权。在租赁之初,香港虽然“形”为资本主义,但事实上仍然是封建社会,这就是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
总之,很多历史事件都是开展历史教学的好素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分析历史发展规律。当然,教师需要精挑细选,用特点突出的历史事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